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思路主要基于辨证论治,通过整体调理和个体化治疗来改善患者症状和预后。以下是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一些主要知识。
一、辨证分型
根据中医理论,冠心病可分为不同的证型,如心血瘀阻、寒凝心脉、痰浊闭阻、心肾阴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一是活血化瘀:对于心血瘀阻型的冠心病患者,临床表现为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甚则心痛彻背,伴有胸闷,可因暴怒、劳累而作或加重,舌质紫黯、脉沉涩。中医常采用活血化瘀的疗法。常用方剂有血府逐瘀汤、复方丹参滴丸等,这些药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心绞痛症状。
二是散寒活血:对于寒凝心脉型的冠心病患者,临床表现为胸痛彻背、感寒痛甚、胸闷气短、心悸,甚则喘息不能平卧、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苔白、脉沉细。中医常采用通阳宣痹,散寒活血的疗法。
三是豁痰泄浊:对于痰浊闭阻型的冠心病患者,临床表现为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阴雨天发作或加重,形体肥胖、倦息乏力、大便稀溏、舌苔腻、脉滑。中医常采用豁痰泄浊、通阳开结的疗法。常用方剂有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四是滋阴益肾:对于心肾阴虚型的冠心病患者,临床表现为心痛憋闷、心悸、心烦不寐、头晕目眩、耳鸣、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中医常采用滋阴益肾、养心安神的疗法。常用方剂有左归饮加减。
五是益气养阴:对于气阴两虚型的冠心病患者,临床表现为心痛憋闷、心悸、心烦不寐、头晕目眩、耳鸣、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中医常采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的疗法。常用方剂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
六是益气通阳:对于阳气虚衰型的冠心病患者,临床表现为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心悸、汗出,动则更甚,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黯,脉沉细或脉微欲绝。中医常采用益气通阳、活血通络的疗法。常用方剂有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二、中医防治冠心病的方法
一是针灸疗法: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如内关、足三里等),可以调节气血流通,缓解胸痛等症状,并作为冠心病的辅助治疗方法。
二是穴位贴敷:穴位贴敷是将调配好的中药外敷于特定穴位上,通过皮肤吸收发挥疗效,主要用于改善微循环及舒张血管,缓解冠心病引起的不适症状。
三是耳穴压豆:耳穴压豆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通过耳部特定穴位贴上王不留行籽等小颗粒物质,并轻轻按压。
三、中医对冠心病患者的饮食起居调护
一是调整饮食:冠心病患者宜低盐低糖低脂、清淡饮食,以杂粮为主,多供给充足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禁食含脂肪多的食品,如油条、油炸方便面、全脂乳、奶油,肥肉、动物内脏、动物油脂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鱼子、脑、肝、松花蛋等,含高糖、高热量的食物,如冰淇淋、甜点心,刺激性强的食物,如辣椒、芥末、高度酒、浓茶、咖啡等也应忌用。
二是注意休息:保证睡眠质量,可采用温水泡脚等助眠方法。
三是适量运动。患者应进行适当运动,但要注意避免过量运动,建议患者每次运动到稍出汗,轻度呼吸加快但不影响对话即可,每次时间为10-30分钟,每周3-4次,做到早晨起床感觉舒适,无疲劳感最佳。运动方式选择最好以有氧训练为主,包括步行、骑车、爬山、游泳、打乒乓球、羽毛球、广场健康操、太极拳等。
四是日常管理。包括养成定时大小便的好习惯,保持大便通畅;戒烟限酒;遵医嘱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
四、中医对冠心病患者用药护理
第一,冠心病的患者常需要终身服药,严格遵医嘱服药,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第二,建议随身携带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急救治疗药物。急救药要及时更换,确保药物没有变质、发霉、过期。
第三,结合现代医学治疗。中医治疗冠心病时,也强调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心衰等危急情况下,应首先采用现代医疗手段进行抢救,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再考虑中医治疗。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冠心病注重整体调理和个体化治疗,通过辨证论治,采用中药、针灸、穴位贴敷等多种方法,结合现代医学手段,以达到改善患者症状和预后的目的。在实际治疗中,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责任编辑:梁楠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