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需要长期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而言,血液透析导管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生命线”。做好导管的居家日常维护,对保障透析治疗顺利进行、预防感染及其他并发症极为关键。
一、保持清洁干燥,预防感染风险
做好皮肤清洁。每日用温和的肥皂和温水轻柔清洁导管周围的皮肤,动作要轻缓,避免对皮肤造成损伤。清洗后,用干净的毛巾轻轻拍干,确保皮肤干爽。注意,切勿使用含有酒精、碘酒等刺激性化学物质的清洁剂,这类物质可能刺激皮肤,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增加感染几率。
做好导管清洁。避免用手直接触碰导管外端,防止手上的细菌污染导管。若不慎接触,需立即对接触部位进行消毒处理。透析结束后,按照医护人员指导,使用无菌敷料覆盖导管接口,并妥善固定,确保导管始终处于清洁、封闭状态。
做好防水措施。洗澡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大挑战。淋浴时,可使用专用的防水敷贴将导管及皮肤出口处严密密封,防止水分渗入。洗澡后,仔细检查敷贴是否松动、进水,若有异常,及时更换敷贴,并对导管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
需强调的是,严禁进行浸浴和游泳,因为水环境复杂,细菌含量高,极易造成导管感染。
二、定期更换敷料,守护导管健康
1、多久更换为好?
一般情况下,敷料每1-3天需更换一次。若在日常观察中发现敷料变湿、被污染或出现松动,应立即进行更换,不可拖延。
2、如何更换?
更换敷料前,洗净双手,最好戴上无菌手套,营造相对无菌的操作环境。轻轻揭开旧敷料,动作要轻柔,避免拉扯导管,以防导管移位或对皮肤造成损伤。揭开后,仔细观察穿刺部位,查看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疼痛等感染迹象。若发现异常,及时联系医护人员。随后,用碘伏等消毒液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环形消毒皮肤及导管周围,消毒范围要足够,待消毒液自然干燥后,再覆盖上新的无菌敷料,并妥善固定。
三、防止牵扯压迫,降低导管损伤
1、如何穿着?
日常穿着应挑选宽松、舒适的衣物,坚决避免穿着过紧的衣物,尤其是领口、袖口过紧的衣服,以免对导管产生牵拉或压迫。同时,不要佩戴项链、手链等可能与导管发生摩擦或勾挂的饰品。穿着时,先穿置管侧肢体,脱衣服时,后脱该侧,最大限度减少对导管的影响。
2、活动时怎么办?
颈部插管的患者,虽然日常活动相对不受太多限制,但要避免进行剧烈运动,如快速转头、大幅度摆臂等,这些动作可能导致导管移位或脱落。股静脉置管的患者,下肢不宜过度弯曲,减少起床活动的频次,防止因下肢活动幅度过大牵扯到导管。睡眠时,尽量选择平卧位或导管对侧卧位,防止睡眠过程中无意识地压迫导管。若感觉睡眠姿势难以控制,可使用枕头等物品适当垫高置管侧肢体,起到缓冲保护作用。
四、密切观察状况,及时发现异常
每日仔细检查导管外露部分的长度,确保导管没有移位或脱落。观察导管出口处有无渗血、渗液现象,若发现少量渗血,可轻轻按压止血,并密切观察;若渗血较多或持续不止,立即用无菌纱块按压出血部位,并尽快就医。查看导管出口周围皮肤是否发红、肿胀,触摸是否有发热、疼痛的感觉,一旦出现这些感染迹象,及时联系医生进行处理。
留意自身身体状况,若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即便导管外观无明显异常,也可能存在感染,需尽快前往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及时治疗。
五、定期复诊检查,保障导管功能
一定要按时复诊。医护人员会通过专业检查,评估导管的功能状态,如检查导管是否通畅、有无血栓形成等,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血液透析导管必须专管专用,绝对不能用于输血、输液等其他用途,避免因操作不当引发感染或影响导管的正常功能。
同时,患者和家属切勿自行处理导管,如开关管夹、尝试清理导管等,更要避免锐器损伤管道。若发现导管有任何异常,如堵塞、破损等,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就医。
血液透析导管的居家日常维护需要患者和家属高度重视,从清洁护理、敷料更换、防止损伤到密切观察及定期复诊,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只有做好这些维护工作,才能确保导管的安全有效使用,为血液透析治疗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责任编辑:梁楠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