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疫苗接种是一道重要的健康防线。通过接种疫苗,孩子们可以获得对多种传染病的免疫力,从而减少患病的风险。然而,疫苗接种后有时会出现一些常见的反应。了解这些反应及其处理方法,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应对和照顾孩子。
一、疫苗接种后的常见局部反应
(一)注射部位红肿。多数儿童在接种疫苗后1-2天内,注射部位会出现红肿现象。这是身体对疫苗中的抗原产生免疫反应的正常表现。一般红肿范围不大,直径多在2-3厘米左右。比如接种卡介苗后,接种部位往往会出现红肿,随后可能形成小脓疱,这是卡介苗接种成功的标志之一。
处理方法:在红肿出现的早期,可采用冷敷的方式,用干净的毛巾包裹冰袋,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3-4次,有助于减轻局部充血和肿胀。接种24小时后,若红肿仍未消退,可改为热敷,用温热的毛巾敷在红肿部位,同样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快红肿的吸收。
(二)硬结。部分孩子接种疫苗后,注射部位可能会形成硬结。这是由于疫苗中的某些成分在局部组织中吸收缓慢,导致纤维组织增生。硬结通常质地较硬,边界清晰。
处理方法:家长可在孩子接种疫苗48小时后,用温热的毛巾或土豆片敷在硬结处。土豆含有丰富的淀粉和生物活性物质,有一定的消肿散结作用。将土豆切成薄片,敷在硬结上,用保鲜膜固定,每次敷20-30分钟,每天2-3次,坚持数天,有助于硬结消散。
二、疫苗接种后的常见全身反应
(一)发热。发热是疫苗接种后较为常见的全身反应。一般在接种疫苗后的6-24小时内出现,体温通常在38.5℃以下,持续1-2天。这是身体免疫系统被激活,产生免疫应答的结果。
处理方法:如果孩子体温不超过38.5℃,且精神状态良好,饮食正常,可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比如用温水擦拭孩子的额头、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同时,让孩子多喝温开水,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散热。若孩子体温超过38.5℃,或伴有精神萎靡、哭闹不止等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给予适量的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二)胃肠道不适。部分儿童接种疫苗后,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不适症状。这可能是疫苗刺激胃肠道黏膜,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处理方法:当孩子出现胃肠道不适时,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可暂时减少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多给孩子吃一些米粥、面条等食物。如果孩子呕吐、腹泻症状较轻,可少量多次喂水,防止脱水。若症状较为严重,如频繁呕吐、腹泻次数较多,出现脱水迹象(如口唇干燥、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补液等治疗。
三、什么情况需要就医?
虽然疫苗接种后的多数反应都是轻微且可自行缓解的,但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家长应立即带孩子就医:
一是发热持续超过3天,且体温居高不下;
二是局部红肿范围扩大,出现化脓、破溃等情况;
三是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皮肤大面积皮疹、瘙痒难忍等;
四是胃肠道症状严重,经家庭处理后无明显改善。
儿童疫苗接种后出现的常见反应,大多是身体免疫系统正常应答的表现。家长们不必过于惊慌,只要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变化,就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疫苗接种后的适应期。
责任编辑:梁楠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