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房地产泡沫教训不能忘记 谁在让中国重蹈覆辙

    海南新闻网6月2日消息:想要深刻地认识一项重大的经济政策,我们既要看它的正面,更要细看它的反面,细看它所涉及到的社会利益的方方面面,并综合权衡它的利弊得失,再作出决策,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决策的失误,因为世界是立体的、三维的。
   
    2005年3月的人大政协两会闭幕后,国家作出了重拳出击中国房地产市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重大决策。
   
    但由于这个决策触及了作为暴利行业的房地产商们的既得利益,对此,并非众口一词,齐声叫好,在4月23日的博鳌房地产分论坛上,中国房地产巨头们便利用这个万众瞩目、地位显赫的论坛,好好地出了一口憋了许久的恶气。
   
    主持此次博鳌房地产分论坛的,是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和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
   
    特邀嘉宾为中国房地产业四巨头: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首创置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晓光,融创集团董事长孙宏斌。
   
    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所说的一段话很有代表性。
   
    任志强说:我们这次博鳌论坛的主题是“亚洲的新角色”。我想了半天,我们亚洲的新角色是什么,我搞不清楚,但我知道中国的新角色就是房地产。今天说亚洲最后希望成为什么,第一个是引擎。我想中国未来的二三十年,就像龙秘书长说房地产就是引擎,如果要把引擎弄没了,这飞机就从空中掉下来了,没有引擎是不行的。
   
    任志强的话没错,房地产的确是中国经济的引擎,没有引擎是不行的。它对这几年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的功不可没,不可以将中国房地产业说得一无是处,不能设想一架飞机怎么会没有发动机。可恰恰是因为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引擎,所以,我们的眼睛时时都必须牢牢地盯着中国房地产业。如果,中国这架航天器的引擎出了故障,会发生些什么。
   
    那么,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我们放纵房价上涨,中国经济会发生些什么。以检验此项决策的正确与否。
   
    一项重大的经济政策就像一块烧红的铁,要把它放在铁礅子上反复锤打,才能鉴别它是否正确,并不断作出修正,以力求正确。
   
    高昂的房价是“市场自然形成”的吗
   
    在此次的博鳌 “中国房地产发展前景”论坛上,中国房地产业四巨头们对2005年中国重拳出击涨势过快的高房价,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抨击的主要论据是:
   
    目前的房价是市场自然形成的,是旺盛的购买力所反应出来的必然结果,是需求大于供给而使房价节节攀高,目前的房价正确地反应了市场的供求关系。解决高房价的症结是增加商品房的有效供给。
   
    那么,中国的房地产业真的是“风风火火过大年”吗? 真的是需求大于供给吗? 真的是是“需求大于供给而使房价节节攀高”吗?
   
    让我们来看看被称作“中国的房地产业领头羊”的,“中国的房价发动机”的,中国的房地产业行情最火爆、最疯狂的上海,2004年上海的房价涨幅高达24%的,2004年的经营业绩:
   
    先看中国股市“老八股”,元老级的老牌上海房地产的“ST兴业房产”,2004年每股收益仅为0.02元,净资产收益率居然为-3.17%。“新黄浦”略好一点,每股收益也不过0.07元,“外高桥”,每股收益为0.10元,“浦东金桥”,每股收益为0.22元,业绩最好的“陆家嘴”也不过0.29元。
   
    看看这样的经营业绩,不过勉强糊口罢了。说什么“风风火火过大年”。谁能信呢。
   
    下面,让我们轻松一下,我来讲述一部颇有戏剧性的《上海房地产传奇》:
   
    2005年2月,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在受理一起投诉时,发现一个名叫“天赐公寓”的,“尚未开盘便被抢购一空”的新楼盘,在总共已售出的114套房子中,将近一半,共有49套,全被一个名叫“李欣”的人买走,资产总价值超过了一亿元人民币。
   
    那么,这位出手如此阔绰的,神秘的名叫“李欣”的亿万富豪,到底是何方神圣?是传说中的港客、台商还是外籍华裔?该不会是李嘉诚,甚或邵逸夫、巴菲特?
   
    为了找到李欣,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从“天赐公寓”的售房档案中,调出了李欣的购房合同。
   
    按规定,购房者必须在购房合同上,如实登记自己的住址、邮编、身份证号和联系电话,否则便不予登记。这是件很严肃的、要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事。若不如此,如何认定产权归属? 若不如此,如何认定合同的有效性? 若不如此,如何认定产权是否合法?
   
    但李欣的个人资料竟然是这样的:住所1、邮编1、身份证号1、联系电话也是1。
   
    别以为我是在写小说,这是真名真姓可供核查的真事,这倒真是写小说的好素材。在我们讲述这段传奇的时候,丝毫没有讲故事的好心情。当你在讲述一个(群)奸商如何愚弄公众,愚弄市场,愚弄国家,愚弄舆论的时候,你的心情会好吗?
   
    在进一步对天赐公寓进行的调查中,还有更为蹊跷的事。
   
    另一份购房合同中,购房人的名字索性就叫做“A”,(省事儿,连捏个假名字都懒得捏了,也许是捏得太多,捏得太累了),“A”的个人信息是这样的:住所0,邮编0,身份证号0,联系电话还是0。紧接着的,是名叫“S”,“W”,“D”,“E”的人都买了天赐公寓的房子。
   
    天赐公寓的房子卖给谁了。
   
    在调查中,上海市房地局的工作人员发现,天赐公寓的问题并非个案,在其它的楼盘中同样存在。
   
    往下看,还有更绝的呢,更让人咋舌的是,在上海这个全国房价最高的地方,竟然出现了比纸糊的房子还便宜的,全国最便宜的豪宅。
   
    在另一座“尚未开盘便被抢购一空”的新楼盘“颐峰苑”,(同样是真名真姓可供核查的真事)该楼盘的商品房预售合同上写着:一套建筑面积140.61平方米,套内面积为117.24平方米的房子,总售价为11元。
   
    看到这么便宜的豪宅,看到这块天上掉下来的如此之大的大馅饼,真让上海市房地局的工作人员怀疑自己是不是看花了眼,看了好几遍,的的确确为11元。他们还专门翻了翻日历,那天也不是4月1日愚人节。不像谁在拿他们开涮。
   
    按照目前的上海的房价,这套房子的总价应该在180万元。
   
    应当这样处罚商业欺诈胆大包天的“颐峰苑”,它的所有商品房都必需按每套11元的价格出售。为什么他“S”,“W”,“D”,“E”11元买得,别个11元买不得?
   
    对于这件事,上海房地产交易中心副主任翁新根是这样释疑的:开盘的时候,他(开发商)希望通过自己先搞一批虚拟合同,把房价抬高。等到不明真相的百姓死命跟进以后,他再把这些虚拟合同撤销,到尾盘时,开发商在资金上也不紧张,剩下的这些房屋开发商囤积居奇,开始钓鱼,可能把房价卖得很高,主要还是这个利益驱动。
   
    读一读这些报道,你又该作何想?你还会相信,上海楼市的火爆,是“旺盛的购买力所反应出来的必然结果”吗?
   
    中国房地产巨头们听着这样的《传奇》,一定会安之若素。因为他们就是《传奇》的作者。
   
    读了这样的传奇,你能不担心中国经济这部引擎的安全吗?
   
    既然是博鳌亚洲论坛,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就在亚洲这最近的半个世纪,房地产泡沫破裂带来给亚洲经济都带来了些什么。
   
    东京:14年前的伤口还在流血
   
    日本国土交通省2005年3月23日发表的一组数据表明,14年前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所撕裂的伤口,至今还在流血。
   
    2005年1月1日的“公示地价”表明,尽管东京、名古屋、大阪等大城市部分区域的地价出现了上涨的势头,但全国的平均地价依然在继续下跌。其中,住宅用地价格同比下跌了4.5%,商业用地价格同比下跌了5.6%,连续14年下跌。
   
    与1991年相比,住宅地价已经下跌了46%,基本回到了地产泡沫产生前的1985年的水平;商业用地下跌了约70%,为197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日本经济陷入十多年低迷不振,至今尚未恢复元气。
   
    好好掂量掂量这两个数字吧:14年间,住宅地价已经下跌了46%,商业用地地价下跌了约70%,地价跌到了自1974年三十多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作为房地产暴涨最大的受益人地方政府,也将会成为房地产暴跌最大的受害人。这是拥有土地买卖绝对垄断权的地方政府,所愿意看到的吗?
   
    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繁荣期,出现了大量的剩余资金。日本中央银行为了刺激经济的持续发展,采取了非常宽松的金融政策,但这些资金没有合适的投资项目,结果基本上都流入房地产以及股票市场,致使房地产价格暴涨。
   
    这个情况与二十世纪末中国的情况非常相似,甚至比日本还严重,因为日本的股市还分流了一部分资金,而中国全流入了房地产市场。到2004年年底,中国的银行业投入了中国房地产27,000亿元巨额资金,正是如此巨大的资金涌入,直接导致了房地产价格的暴涨。
   
    当初,日本金融机构对房地产泡沫的危害认识不足,也没有能够及时对房地产市场现状作出正确的评估,纷纷给房地产公司和建筑公司发放贷款,形成了房地产不断升值和信贷规模不断扩大的恶性循环,泡沫越吹越大。
   
    据日本国土厅公布的调查统计数据,1985年到1988年的短短的3年间,东京都的商业用地价格指数暴涨了近两倍,东京都中央区的地价上涨了3倍。1990年,仅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土地价格,制造了世界上空前的房地产泡沫。日本经济从此埋下了十多年还未能了结的祸根。
   
    1991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股价和房地产价格同时开始暴跌,至今颓势难改。不动产泡沫破灭带来连锁反应,一些涉足房地产业较深的大企业纷纷倒闭、金融机构不良债权不断增长、几大银行相继倒闭、对日本经济痛深创巨。日本经济至今都未能走出那次泡沫经济破灭的阴影。
   
    香港:一夜暴“负”
   
    1997年始于泰国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给香港的经济带来巨大的灾难性后果,使很多香港人至今心有余悸。
   
    而近两年来,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和“个人游”等因素的强大推动下,香港经济才呈现出强烈的复苏势头。
   
    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累积了大量财富。与1970年相比,1990年香港银行存款增加了81倍。财富的快速积累使当时香港房地产市场的需求极其旺盛,而每年50公顷的土地供应量,更使房地产价格易升难跌,房地产市场成为资金的吸水池,港商在本地和外地赚取的大量利润、香港市民相当大的一部分收入和银行贷款、大量外资投资,都进入到房地产市场,造成房地产价格狂升不已。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前7年的房地产和股市泡沫,一共为香港带来约7万亿港元的额外财富,相当于香港在这7年间生产创造出来的本地生产总值的总和。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不久便迅速扩散到我国港台和东北亚地区。处在泡沫顶峰的香港在金融风暴的猛烈冲击下,经济泡沫应声而破,房地产价格急速回落,社会财富大量萎缩,香港由此进入财富收缩效应的时期。
   
    据专家计算,从1997年10月到2002年年底的5年时间里,香港房地产和股市总市值共损失约8万亿港元,比同期香港生产创造的本地生产总值还多,也超过1997年前7年因房地产和股市泡沫上升而增加的财富总量。
   
    十多年的财富效应,对香港来讲只不过是做了一场发财梦。梦醒后财富随风而逝,不少人还因贷款买房、炒股,由“富翁”一夜之间变为“负翁”。
   
    更重要的是,由严重经济泡沫引发的巨大财富潮的剧烈的起落,具有极大的负面冲击效应,形成畸形产业结构,恶化了香港营商环境,带来高成本结构、财政问题长期突出、社会两极分化更加明显等问题的出现,对香港经济转型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房地产业过热的伤口愈合了吗
   
    不要以为只有亚洲其它国家才有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的教训,1988、1989、1990年,那次中国房地产业过热所造成的中国经济大衰退、大萧条,给中国经济所留下的创伤,至今都没有平复,甚至还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平复。
   
    我们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在15年后重演。如果此段历史真的重演,我们为此所支付的代价,我们所经受的痛苦,将会比上次沉重得多。
   
    那次中国房地产业过热所造成的金融危机风暴,所造成的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高达27%)及挤兑风潮,以及此后的1990、1991、1992年的中国经济大衰退、大萧条,所留下的大量的、到现在还竖立在那里的残壁断垣。
   
    而几年后,前扑后继般爆发在海南和三亚的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让我们又一次心惊肉跳。当时价值每平方10,000元的房子,两年后,每平方400元都卖不出去。到现在,八年过去,海南和三亚的房子都是全国的房地产凹地。
   
    海南和三亚的烂尾楼年年都在炸,已经炸了七八年,按现在排定的时间表,十年都还炸不完。
   
    每一座烂尾楼都是一座见证中国房地产泡沫的纪念碑,那是用几亿、几十亿、上千亿元建造的黑色的纪念碑哪。
   
    读了这段还很新鲜很新鲜的历史,您说,我们还能放纵房价继续上涨吗? 责任编辑:甘晨卉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经济

最新经济市场动态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