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研韬:一个留英大学教授的海南情怀

  核心提示:2004年7月,他从英国留学毕业后来到了海南,成为海南大学的一名教授;岁月如梭,一晃已经过去了两年。回首昨天,他只是在“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的美妙歌声里,神游过海南;如今,他的脚步走遍天涯海角绿水青山,足迹遍海南;展望明天,他可能会走上新的人生旅途,但他将无悔地说:“我属于海南,我的心永远在海南。” 

  人物介绍:

  毕研韬,男,山东人,1967年生,文学学士(中国),文学硕士(英国),中国传播学会会员,现任任海南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同时兼任《传播学论坛》编辑、《中国改革时空网》顾问等。

  1990年7月,他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外语系,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以后,一直在泰安教育学院从事英语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从1997年3月到2002年4月,他到山东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工作,担任山东农业大学外语中心主任、山东农业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副所长;2002年5月至2002年7月,他到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工作;2002年9月他去英国考文垂大学学习,2003年底获得该校硕士学位,2002年7月至2004年10月担任(香港)开拓者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学术总监;回国后,2004年来到海南大学工作至今。已出版著作9部13卷,发表各类文章350余篇,至今已获各种奖励23项。

  南海网7月30日消息:

  和海南结缘是

  偶然更是必然

  从英国留学回来后,我便开始重新设定人生奋斗的轨迹。刚刚回到祖国,我想先去游一下海南。产生这个想法,并非一时,因为在我的心中,海南一直是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那里的天肯定很蓝很蓝,那里的海肯定很宽很宽……

  2003年春夏之交,一对在英国工作的中国医生,回国来海南旅游。回到英国后,他无限感慨地对我说:“海南之美,不亚于英国的海滨胜地,只是海南的名气还有待提升。”朋友的“鼓动”,坚定了我回国后一定要游海南的决心。2003年12月21日,我平生第一次踏上了海南岛,而在此之前,我只是在“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的美妙歌声里神游过海南。的确,海南岛上的怡人风光让我这个山东大汉艳羡不已,那平时只能在荧幕上看到的椰子树、棕榈树在岛上却是随处可见,这里的风光果然充满诗情画意,优美无限。与此同时,海南人习以为常的“小妹”称呼,更激起了我的好奇。在海南,朋友告诉我,在服务场所,你可以称呼比你年少的女性为“小妹”。一声“小妹”,在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这种模糊但亲昵的称呼折射出了海南岛上特有的风土人情,当时,我还以此为题,发表了一篇散文《海南小妹》。

  当时我来到海南大学看了一下,更令人欣慰的是,海南大学的工作环境和宽松的学术研究政策,也像这如诗如画的海南风光一样吸引人。我有一个理想,那就是成立一个国际传播学的学术研究机构,海南毗邻港澳台和东南亚诸国,如果在海南成立,我当时觉得可能比较现实,而且海南的高校也确实急需要人材。以上种种原因,使我产生了来海南创业的想法。

  2004年7月,我正式加盟了海南大学。来到了海南,我便踏上了人生新的道路。海南这块美丽的热土上,寄予了我的点点足迹,片片情思......

  加盟海南大学后不久,我开始着手学术研究机构的成立工作和学术的国内、国际交流工作。2004年12月,在海南大学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建立了海南省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机构———海南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随后,该中心聘请曾任欧洲传播学会秘书长、大众传播学者国际联合会副主席的英国利兹大学Katherin Sarikakis博士担任客座研究员,并与香港、台湾、英国、菲律宾等地的研究机构建立起合作关系。

  2005年6月25日至26日,“2005中国传播学论坛”在广西南宁举行,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澳门、韩国和日本的102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论坛。作为海南省的唯一代表,我出席了会议,并发表了题为《日本的媒体、舆论及其对华政策的影响》的论文。本次会议共收到境内外学者提交的论文194篇,其中10篇“扛鼎”之作被评为“2005中国传播学论坛优秀论文”。我提交的论文受到与会专家的抬爱,有幸忝列其中。为纪念2004年3月11日西班牙马德里爆炸案中的遇难者,应爱尔兰前总统、前联合国人权高级专员Mary Robinson的邀请,2005年3月6日至11日,我成功组织了一次网上国际会议,包括国际人权机构Global Women Strike、英国考文垂大学Shaun Hides博士在内的众多学者和国际组织参加了讨论。

  在海南生活和工作,我深爱着这块美丽的土地,两年来,我最多关注的是海南自身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对黎族文化的关注。黎族是海南独有的少数民族,目前人口约有一百多万。黎族文化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诱人的开发前景,但目前的状态让人担忧:黎族文化没有得到有效的挖掘和保护,独特的黎族文化正在淡出历史舞台。在海南大学科研基金的资助下,我已开始了相关专题研究。2005年上半年,我与北京网友曾念开合作、费时数月编纂了“黎族文化研究专著一览表”,把世界上用各种语言出版的相关专著都做了尽可能详细的统计。2005年6月29日晚,我为美国夏威夷大学汉语暑期班学员做了题为“海南黎族”的双语讲座,神秘的黎族文化让这帮来自大洋彼岸的青年人心驰神往。今年3月底4月初,在黎族同胞的传统节日“三月三”前后,我深入海南黎族屯昌县南坤镇和琼中黎族自治县,亲身体验神秘的海南黎族文化,拍摄了数百张珍贵的照片。今年6月22日晚,我授再次受学校有关部门的委托,为第七届中国海南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汉语暑期班的学员们,做了题为《神秘的海南黎族文化》的双语讲座。继续深入黎寨、去体味黎族风情,是我今后的打算。

  2005年10月3日落幕的海南省首届爱心高尔夫义赛,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本次义赛的组委会副主任、媒介总监和指导老师,我把这次助学义赛看作一次规模较大的传播学实验,是为今后从事更高层次的策划、推广积累经验,也是寻找未来同路人的一次良机。本次爱心比赛从主办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到成功举办,只有26天的时间。在毫无相关赛事组织经验的情况下,我们灵活应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最大限度地规避各种风险,为今后研究策划和推广提供了一个具有学术价值的个案。

  在海南,我也深深地感觉到,海南的人文环境有待进一步营造。2005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海南大学演讲时呼吁:“政府和社会应像重视自然科学那样重视人文社会学科。”在教学中,我们也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

  海南的淳朴民风

  使我深受感动

  两年以来,我对海南的总体印象是不错的。这里的学术研究环境比较公平,比如今年我申请了海南省社科联的研究课题“海南省媒体形象调查”,完全凭借个人的实力,申请项目得到了批准。我在这里体会到了一点:"只要你真有能力,就有施展能力的空间,和内陆的一些省份相比,海南的学术研究环境要公平一些。"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海南淳朴的民风。记得今年我和一些学生去琼中的黎村搞调查研究的时候,在一个村子里找不到了路。正急得团团转的时候,一个20多岁的黎族小伙子,骑着一辆摩托车路过,得知我们正处在困境后,马上骑着给我们带路。到了目的地,小伙子还帮我们联系黎村的村长,因为语言沟通的困难,小伙子还带着我们走访了好几户村民,给我们当起了“免费翻译”。一直用了3个多小时,我们的初步调查走访才完成,小伙子也累得满头大汗,我们最后要请他吃饭,小伙子婉言谢绝了,只是“嘿嘿”一笑,继续忙自己的事情……海南人的热情、朴实与善良,总是让我这个外地人,生活在感动之中。

  身处何方我永远

  都是海南的一员

  海南有很多的发展机会,这里的一切让我感动,让我留恋。可能有一天,我还想寻找机会再去国外学习。将来在香港建立一个集科学研究与政策咨询于一体的国际机构,是我梦寐以求的目标,我一直在为此做准备。“用毕生的精力研究文韬武略”,这是我名字的含义,是祖辈对我的期望,也是我此生追求的目标和乐趣。“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是,我永远是海南大学的一员,是海南的一分子,我永远属于海南。

责任编辑:王平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文体

娱乐文体活色生鲜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