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苙的寓意没有变化,但是做法和制作人有所不同。过去的苙和现在一样,都采用糯米和粳米混合制作,为主要原料,两种一般各占一半的比例,过去的苙也有按4成糯米,6成粳米的比例来制作的。此外,过去的苙因条件限制,很多情况下只加了米和盐巴就行了,根本没有肉,更谈不上有十三香、八角、虾米等一些香料和配料了。
熟悉琼海各地苙做法的原琼海市电视台副台长冯衍甫认为,过去琼海地区比较贫穷,许多人包苙里面除了米基本没有其他东西,当时讲究送苙的文化意义较多,而讲究味道的成份较少,只要能表达心意就行。如今随着生活的改善,在苙的味道上也比以前要求高了许多,苙馅不仅有一块五花肉,有的还加进蛋等。过去的苙与一般的米饭没有多大区别,如今的苙香美可口。
在过去农村家家会包苙。连日来,记者到琼海石壁、博鳌、长坡等乡村采访时,一提起苙,村民们都知道,一般上年纪的阿婆都会制作,但年轻人中许多都不会包了,现在遇到华侨回乡或是盖新房子时,亲戚也会送苙来,但并不是自己包的,而是请专业户制作。专业户包出来的味道好,苙的大小也比较均匀。
什么时候苙在琼海一带就有了呢?记者查看了《琼海县志》,并没有找到相关记载。琼海地区的一些老人认为,苙在琼海存在已有很长的历史,具体的年代至今仍然无人知道,还需要有关专家进一步考证才行。
琼海市本土作家郑庆杨告诉记者,苙文化在琼海影响深远,家喻户晓,据他了解,琼海在很早时候就有了这个文化,大多与华侨有关。
潭门文化站退休干部冯启香介绍说,潭门渔民出海时会带上几个苙,在打鱼的时候饿了可以吃上几口,然后继续干活。
也有人说苙文化和海洋文化有关,因为以前不放置肉馅的苙只要不解开外壳,可以放置数天而不变味,这样每当渔民出海打渔,或是“去番”闯南洋,亲人送的苙就成为漂荡海上最理想最可靠的保命食物。
人们在苙里寄托的情意是沉甸甸的。
海南林林总总的糒
-莫清华
海南方言中的“饭”,有两种,一种叫“糒”(干饭),一种叫“饭粥”(稀饭)。“糒(拼音bèi)”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干饭的书面说法,而在海南话中则属口语。
从用米分类,海南的“糒”可以分为“籼米(大米)糒”和“秫米(糯米)糒”。
就“籼米糒”来说,海南的“糒”因所加之原料不同,有如下几种:
鸡糒是用煮整个鸡的汤和籼米煮的干饭。这种“糒”特别香,海南的鸡糒店随处可见。也许因制作招牌的人不识“糒”字,通通写成了“鸡饭”。与此相仿的还有“鹅糒”,做法与鸡糒相同。但没有鸭糒,因鸭虽有白斩吃法,但其汤水有膻味,不宜用来煮饭。
五色糒即五色饭。是海南苗族同胞的特色风味饭。五色,指红、黄、黑、蓝、白五种色彩。米是用山兰米。山兰米是种在山上的一种糯质米。五色饭的做法是将山兰米染色。其染料是这样选的:红色,用红榄草的叶、杆洗净,煮得红色汤;黄色,把刚挖出的鲜山姜去皮洗净打磨,然后选取一块干净的纱布包着挤出黄色姜汁;黑色,用三角枫树叶洗净剁碎,用适量水泡浸4—5天而得;蓝色,用辣椒叶洗净并剁碎后加水浸泡而得;白色不用染,山兰米的原色。然后,将山兰米分别置于各色汁中泡浸至少8个小时,染上色后,捞出沥干,分开置于一大器具中,或分别置于5个器具中,不再加水,隔水蒸熟。熟后趁热浇上椰浆或别的佐料,海南苗家三月三的风味饭五色饭便做成了,寓“五谷丰登”之意。
芋仔糒附生在芋头的小芋,海南话称“芋仔”。做法简单:将芋仔去皮、洗净、用生油、盐煸姜片、蒜头,将芋仔加入炒,再加籼米炒,然后加水煮成。
蕃薯糒添加料是切块的蕃薯;蜂仔糒,添加料是马蜂蛹(海南人把蜂蛹叫蜂仔);蚁蛋糒,添加料是蚂蚁蛋(卵),做法与仔芋糒同。这是一种在灌木枝上做窝的黑蚂蚁,窝用腐烂的植物做成,球状。将窝带树枝砍下,破开窝,便可抖落出大量的、大米一样大小的蚂蚁蛋。
“籼米糒”中还有因做法与吃法不同而名不同:
包菜糒或叫菜糒。包菜糒,是“包裹以菜的糒”之意,这又是海南话中保留的古汉语的语法结构,用现代汉语表述是:用菜叶包着的糒。这是定安的风味饭。琼山、屯昌,以及琼东北部分地方也有。用菜叶包着,双手捧着吃。但是,并非简单地用菜叶包着饭。做法是,先把籼米煮成糒,再加入佐菜。佐菜分两大类,一是肉类,肉丁或鸡丁、腊肠、虾仁、鱿鱼;二是素菜类:这类素菜要求味道浓烈的,如芹菜、韭菜、酸菜、洋葱、蒜、葱。将这两类菜混合炒熟后再加糒进去炒,搅均。用来包裹糒的菜,是一种叫“包糒菜”(油菜)的叶片。“包菜糒”一般是在节日或是接待宾客时制作的饭食。将菜叶烫软,包上热饭双手捧着吃,寓意阖家团结、协作、和睦。定安清末贡生莫家桐在所著《定安乡土志》中曾有“正月初三祭赤口,吃菜包饭”的记载。
羊肉抓饭这是海南三亚羊栏回族同胞的特色饭食。用羊肉加洋葱、萝卜等佐料菜煮到半熟再加米焖成的一种干饭。盛在盘子里用手抓着吃。是节日、待客的食品。
椰子糒椰子糒的做法有两种。
一种是用椰子肉切片或刨丝,加蒜头、精盐、清油炒后再加籼米煮成。海南农村有“六月六,煮椰子糒”的习俗。
另一种做法是选用嫩的椰子,去壳,去壳时需让椰子肉保持完整,然后从上端切开一小口,放进拌姜末、蒜蓉的籼米或秫米(秫米味道更美),然后再将小切口盖好,用麻绳固定,置于锅中煮。内面的米成饭时也胀满了空间。熟后,像切西瓜似的,切成一瓣瓣的,尤如一条条小舟,因此,也有人叫“珍珠船”(饭粒似珍珠)。
“秫米糒”也有多种。除了上面说的那种椰子糒外,还有:
八仙糒也叫八宝糒。其实是秫米(糯米)糒,里面加了八种原料:冬瓜糖、白肉、枣子、陈皮、白糖、莲子、虾米、蛋黄。这八种佐料,各地方具体用料有所不同。煮八仙糒比较“考”师傅,其实这糒不是煮,而是翻炒,将泡浸好的秫米(糯米)加猪油或花生油,不断用锅铲翻炒到熟,火候要把握好,否则,很容易煮成夹生饭。现在,也有人用小土钵隔水煮成,其味道比较逊色。
竹筒糒也叫竹筒饭。这是海南黎族家人出远门、上山打猎、或招待客人时才做的一种食品。用山兰米(秫米的一种,种在山上)配以生抽(白酱油)、老抽(黑酱油)五香粉为佐料,放进新鲜竹筒中,加水后用芭蕉叶或小葵叶塞住竹筒口,用炭火烤,熟后破开竹筒即可吃用。选用竹筒,要大而皮薄些的。云南傣族有一种“香竹饭”,也是这么做的,不同的是,米不是用山兰米而用糯米,竹筒是取之一种名叫香竹的竹筒。
责任编辑:陈荟蔓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