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移民之现场对话:昌江教育移民的标本意义

  南海网12月13日消息: “昌江的‘教育移民’不仅是一项新的惠民政策,更是扶贫的治本之策。对我省的扶贫工作具有标本意义。”省委政策研究室社会发展处处长徐冰说,这是他最深的体会。

  从今年7月初至8月初,徐冰担任省联合调研组副组长,赴昌江实地考察了王下乡“教育移民”,他认为昌江“教育移民”呈现出四大亮点,其意义不可低估。

  第一个亮点是,老百姓真正受益得实惠。200多万元的公共财政用在了王下乡的271名初中生身上,平摊在每个孩子身上将近一万元。但这钱绝对是花在了刀刃上,花得其所,体现了当地党委政府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

  当话题回到“扶贫”这个沉甸甸的字眼上时,徐冰认为,教育扶贫不失为扶贫的治本之策,这也是第二个亮点所在。他说,早在去年召开的全省联手扶贫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时任省长的卫留成曾指出:“海南贫困家庭最根本的问题在教育上。”可以说,昌江的“教育移民”从抓教育入手解决贫困问题,是抓住扶贫的根本和要害。

  “通过‘教育移民’减少生态保护区的人口,逐步改变其生产生活方式,极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这是亮点之三。”徐冰认为,这一措施将对我省中部和贫困地区的生态保护产生积极而长远的影响,因为我省的生态核心保护区几乎都是贫困地区,要对其实行有效保护必须减少这些区域的人口,减少人的活动。

  徐冰分析,第四个亮点在于,昌江通过“教育移民”,加大投入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规模,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教育移民实质上是让贫困山区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昌江的经验为我省发展边远少数民族教育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模式。

  在徐冰看来,昌江“教育移民”的新实践,已初步显现出扶贫、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人口素质的综合效应,为我省有效开展易地扶贫、教育扶贫和生态保护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标本。

  结合易地扶贫、联手扶贫等模式,比照了“教育移民”的现实意义,徐冰认为,与过去成本高、后遗症多的整村搬迁“易地扶贫”模式相比较,“教育移民”具有成本相对较低、无后遗症的特点,同时它也拓展了“易地扶贫”的内涵,成为“易地扶贫”的新形式。

  他认为,把“教育移民”工程作为我省中部和贫困地区开发和保护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完全可行的,应逐步在全省范围特别是中部和贫困地区推广昌江的经验,将它作为我省“三集中”扶贫、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方向,使其成为一项新的全省性的惠民工程。

责任编辑:甘晨卉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时政

权威报道一网打尽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