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海南人民》海口:在提升宜居价值中嬗变

  万绿园的建成不仅仅是给海口市民提供了一片绿地,更重要的是,以此为起点,海口开始了新一轮的城市建设。图为万绿园风光。  本报记者 李幸璜 摄

  2007年12月16日,海口在西海岸喜来登大酒店,举办了一场吸引全国数家知名房地产商参加的地产论坛和土地储备项目推介会。负责开发海甸岛的优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许晓春在论坛上发表了演讲。与众不同的是,许晓春的演讲内容不是他们所开发的项目,也不是对房地产业现状进行分析,而是选择了这样一个主题——一个外地人对海口的爱:

  “在海口可以享受时间,感受大自然的清新空气,热带城市的特有魅力、城市特质,感知海南人的平和、幸福和爱。”长达20多分钟的演讲,让许多外地客商认识了海口的独特之处。

  海口的城市潜力及城市特质,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体会和认识。一项统计显示,海口的岛外购房者超过50%。今天的海口之所以能吸引人、留住人,决非一时之功,一蹴而就。

  “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海口这20年,就是历经波折,潜力很大,势头良好。”省委常委、海口市委书记陈辞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这样评价和总结。

  破“冰”始于建设万绿园

  1993年后,受房地产泡沫影响,海口一片萧条。416宗停缓建工程遍布街头、大量竣工的商品房长期空置、大面积被圈占的建设用地荒芜,整个房地产市场衰落低迷,经济发展步入低谷,城市建设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没有什么比居民失去对城市的信心、失去对城市的爱让城市管理者觉得冰冷。

  破除坚冰,重塑信心,重新起步,这也许是当时海口市委、市政府面对的主要课题。

  1994年,海口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每亩地价高达上百万元的滨海大道填海区,建设面积上千亩的万绿园。在当时,这无疑是一个大胆而又令人震惊的举措,这也成了海口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海口市政府原总规划师胡德瑞回忆,当时许多开发商绞尽脑汁,拿着开发方案天天找市政府,找有关部门,想通过各种途径得到这块土地的开发使用权。但是这次,海口市的决策者们没有动摇,因为他们清楚地感知到海口城市发展的紧迫感。

  部队、机关、学校参与劳动,市民踊跃捐款、献计献策,海外华侨也汇来钱物。泥泞的泥滩地上回填了几十万立方米种植土,种上了数万株热带树木,铺起了草皮,建起了配套设施,数不清的市民为万绿园的建设投工投劳,一片大型的公共绿地像美丽的画卷徐徐展开。

  此后的海口,开始了打基础式的城市配套设施建设,搭建城市框架、处理历史欠账留下的缺失和想方设法保护好生态环境。1994年后,在冷清的投资环境中,海口开始创新土地管理体制,提高地价;建设日处理能力3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地下管网;建设南大桥、世纪大桥,搭建城市交通框架;健全电力、电信、交通网络;完善工业、学校、医院、文化等产业。
新起点上重审城市价值

  2002年11月4日,海口公布国务院和海南省政府关于撤销琼山市,与海口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的决定。城市规模不大、城市功能不完善、“一城两市”、“同城分治”难以管理等等,都是迫使合并的重要原因。

  调整区划后的海口市人口由原来的80多万增加到150多万,增加近一倍;土地面积将由原来的236.4平方公里扩大到2364.8平方公里,扩大10倍,GDP占全省的40%,财政总收入占全省的50%,这都为海口市拉动琼北各市县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将海口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海口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资源优势和城市价值。

  1988年,海口曾以一块生活用地100元/平方米的低地价,来吸引外资加快城市建设。而进入新的发展期后,海口不再将自己的资源仓促出手,“整体规划、成片推出、前期策划、有力推荐、规范出让”——海口开始探寻这样一条新的路子。

  2005年底,海口“美丽沙”从拍卖价9.9亿元飚升到18.08亿元,被香港“新世界”拍得,这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这绝对是海口资源和地产价值的一次再发现。”许多业内人士如此评价这场集中了新世界、富力、优联等财团的拍卖会。从此,海口开始真正有信心用国际的目光打量自己。

  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让生活在海口的人感受了通畅与便捷;白沙门公园、世纪公园、一园两湖音乐喷泉、南大桥滨海立交景观灯、建筑立面改造……一个个城市细节的变化透露出这个城市里生活的舒适;大英山片区整体开发规划、西海岸控制性规划、新埠岛概念性详细规划、东海岸规划、海口新港规划……一个个精心打造的片区发展规划,也让人们看到这个城市的未来蓝图。

  新定位提升城市竞争力

  在海秀西路的海旅集团培训基地,每天都有200多名演员在排演名为“印象海南岛”的大型实景演出,这台演出的总导演是被称为“铁三角”导演组的张艺谋、王潮歌和樊跃。“印象海南岛”是海口根据“阳光海口、娱乐之都、品位之城”的定位,重点打造的项目之一,新颖独特的节目编排、世界一流的灯光音响加上具有海南特色的“海胆”剧场,让人对这场演出充满了期待。

  “阳光海口”突出生态良好;“娱乐之都”显示海口在经济、商务活动、外来常住人口、国际或区域性会议等方面的明显优势;“品位之城”则提出海口要建成全国最精最美的省会城市,不管是新区开发还是旧城改造,都要突出热带滨海和宜居旅游特色,突出城市品位,打造品位海口,提升海口的核心竞争力。

  围绕这个定位,海口抓住海南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机遇,积极主动地联合广东湛江和琼北周边市县,成立十市县旅游大联盟,推行区域内无阻碍旅游,打响琼北湛江旅游品牌。

  而沿海岸线从最西端的金沙湾到最东端的红树林,海口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的精心策划。金沙湾、长流起步区等沿海岸线项目将陆续开发建设,所有的景观都按照5A级旅游岸线标准来规划设计,海口要把131公里的海岸线建成南中国最美的海岸线之一。

  海口还对整个城市进行旅游化改造,使海口具备更多的旅游元素。海口将把旅游与文化结合起来,打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张牌,并将发展高星级的国际连锁酒店、免税购物商店、各国风情餐厅、旅游商品加工等,全面提升城市旅游化水平。

  三大优势“助飞”明日海口

  省第五次党代会提出,要落实“南北带动,两翼推进,发展周边,扶持中间”的思路,加快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增强海口对全省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而海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必须有自己的优势。

  去年年底,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在海口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优良的环境、充足的土地储备、创新的模式无疑是海口极富竞争力的未来潜能。

  海口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国家一级水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近几年新增绿地近900公顷,水质也属于全国一流。

  土地是城市化进程中最核心、最具活力、最有增值潜力的重要资产。连玉明坦言,海口错过了一次全国土地资源的黄金升值期,但却变成了土地升值的等待期,为海口长远发展储备了足够的土地,并提供了高品质的价值空间。近几年海口储备了几万亩的土地,这形成了海口独特的后发优势。

  海口创新发展模式,突出大特区省会城市的“特”字,保证发展的可持续。近几年,海口致力在生态环境脆弱、能源与资源有限的状况下寻找新的发展模式与产业模式,玉沙村、海甸溪两岸旧城改造,西海岸土地新区开发,闲置土地盘活,医药、房地产等产业发展,强区扩权,政府转型等等,海口依靠创新探索一条转变发展方式,寻找着破解发展难题、统筹城乡发展、降低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的新路子。此外,移民文化、海洋文化、火山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也使海口的城市生活更具独特魅力。

  海口的明天更美好,这座城市里的人们也会生活得更加安逸、舒心、幸福。

责任编辑:甘晨卉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时政

权威报道一网打尽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