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您当前的位置 : 南海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动态
字号:

新中国60年外交形象:展示亲和 润物无声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 时间:2009-09-27 10:23:58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华民族文化更生的新纪元,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的“时间开始了”。60年对外文化交流浓墨重彩,为5000年文明古国的时代形象,书写着绚丽诗篇。

  展开外交重要一翼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等领导同志就清醒地认识到,对外文化交流对扩大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将发挥重要作用。第一任外交部长周恩来形象地将文化外交比喻为整体外交的两翼之一。他身体力行,用极富中国文化特质的方式阐释立场、凝聚人心,向世界展示新中国爱好和平、协和万邦的良好形象。

  从1951年新中国第一支青年文工团赴欧洲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到上世纪60年代东方歌舞团随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亚非拉等国家和地区,及至70年代“文物外交”、“乒乓外交”,新中国前30年对外文化交流,折射出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集体外交战略思想的演进发展,也凸显了文化外交在外交战略全局中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西方世界的封锁和抵制,新中国文化外交在艰难中起航,为营造社会主义和平建设的有利环境,扩大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做出了积极贡献。

  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愈益紧密。在邓小平关于“对外文化交流也要长期发展”的思想指引下,在江泽民“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的号召鼓舞下,中国文化敞开襟怀,迎接八面来风,“走出去”、“请进来”,文化交流服务国家外交大局的优势进一步发挥,文化外交的魅力日益彰显。

  进入新世纪,日趋活跃的中国文化外交成为国际舞台上一道亮丽风景, “中法文化年”、“中俄国家年”“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等大型文化外交活动,拉近了中国与各国人民之间的距离,将一个“古老的中国、多彩的中国、现代的中国”形象植入各国民众心间。诚如当年“中国文化年”在巴黎开幕时法国总统希拉克所言:“前来与我们相会的既是今日的中国,也是永恒的中国。”俄罗斯媒体对“中俄国家年”中掀起的“中国热潮”这样评价:“中国文化在保留民族瑰宝的同时,吸收世界灿烂艺术精髓,向俄罗斯人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中国”。

  “世界给我16天,我还世界5000年”。2008年北京奥运会,充分展示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泱泱大国的文化气象,将一个和平、友善、开放、进步的中国形象展现在世界面前。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说:“北京奥运会对中国政府的国际形象来说是个巨大成功,将为中国赢得世界各国的尊重”。

  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文化交流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它实现的是民众间的心灵交汇。各国人民通过这种交流增进友谊,增强互信,奠定了人心基础,其意义将远远超出文化领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丰厚的文化资源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优势,“和谐世界”理念中蕴含的“和为贵”、“和而不同”等中华文化思想,更容易引起各国人民的共鸣。今天,与中国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的国家已达148个,有上千个文化组织与我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已从过去有限的官方间交流,发展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多渠道的工作格局。通过官民并举,以民促官等多种形式,架起了与各国人民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

  在“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中华文化美国行”、“中华文化非洲行”、“秦始皇兵马俑展”等大型系列文化活动相继登场,赢得海外普遍赞扬;持续多年的海外春节活动,已成为一个越来越世界化的节日,深得各国民众欢迎;遍及世界85个国家和地区的272所孔子学院以及7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把汉语教学等中华文化送到驻在国民众的家门口,让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亲和力不断释放扩大。

  与此同时,中国还以海纳百川胸怀盛邀八方文化使者,定期举办“相约北京”、“北京国际音乐节”、“亚洲艺术节”、“上海国际艺术节”等多边文化活动,让中国百姓领略世界文化多样的风采。

  中国文化以其特有的亲和力、感染力,被各国人民广为接受,这种亲和力,源于我们认同并实践文化多样性原则,对彼此的文化抱着自尊和互敬的态度。自古以来,中国思想家就有着“人类大同”的理想与“美美与共”的文明互敬理念,中国的文化交流正是以这种开放包容的胸怀面对世界,成为建设和谐世界的推动力量。

  打造对外传播平台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任务。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在其中的作用日益彰显。在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中,先进的传播理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已成为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

  新中国早期对外文化宣传主要以出版发行外文书刊的形式呈现。1950年元旦新中国第一本外文刊物《人民中国》问世,此后10年《人民画报》、《中国文学》、《中国建设》、《北京周报》等相继创刊,向世界打开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历史文化的一扇扇窗口。今天,中国的外文书刊出版总量已达数十亿册,发行到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实施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和“中国文化著作对外翻译出版工程”将以更大规模、更多投入、更广泛领域支持中国图书由“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转变,让世界感知改革开放的中国的脉动和前进步伐。

  改革开放赋予对外宣传生机与活力,也丰富了对外文化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与30年前相比,今天的对外文化宣传已不再局限于发行外文书刊和广播外语节目的“超距离接触”,而是让一条条满载中国人民心声和愿望的航船驶向世界。从启动10年之久的“感知中国”大型文化交流之旅,到生动再现少数民族风貌的“中国西藏文化周”、“中国新疆综合文化周”,从数千部影视作品走向海外,到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展览活动,文化的力量正超越政治屏障,向世界传递中国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的信息,展示中国富有生机活力的亲和形象。

  为了改变中国在国际信息传播格局中的弱势局面,中国各主要媒体正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扩大中国新闻信息在国际舆论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随着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节目在139个国家落地入户,国际广播电台用53种语言对外广播以及强大的网络新闻媒体群的形成,中国的图像、声音、文字将更加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在推动海外阵地建设的同时,中国的对外宣传拓宽视野,更新观念,在重大突发性事件面前,增强报道的时效性和透明度,提高吸引力与公信力,积极发出中国声音,营造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

  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认为,近年来,中国通过广泛传播独特的文化来提高吸引力和影响力,使中国软实力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

  跨越60年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当代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继续扬帆远航,为奋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塑造和传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崭新形象。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甘晨卉
南海网24小时新闻报料热线966123
每日焦点
热度点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