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60件新闻作品回放:他用生命书写新闻

  残疾人难登残联大门

  作者   张惠宁 (原载2004年8月19日八版)

  今天上午9点钟左右,记者到海口市残联门口目睹了心酸一幕:残疾姑娘吴曼玲正无奈地在门口摇着轮椅“徘徊”,一级超过30厘米的台阶,将她无情地挡在了门外。而她是应邀前来参加“感受无障碍活动”碰头会的。

  记者进而观察发现:海口市残联竟然没有一处无障碍设施,不仅在门口没有设置便于残疾人通行的坡道,而楼梯间也没有设置便于残疾人上下楼的扶手。残联,本是以服务残疾人为己任,保障残疾人平等地参与社会的机构。

  最后在两位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吴曼玲艰难地“登”上高高的台阶,进了一楼会议室。记者询问海口市残联理事长陈水活,为何不设置无障碍设施。陈理事长的回答是:一楼装修没完工,所以无障碍设施没来得及搞。

  然而,在市残联的“宣传教育就业部”工作人员那里,记者却了解到与陈理事长说辞不一样的情况:一楼装修完工已二年多了。早在一楼装修期间,宣传教育就业部的同志,便多次向市残联领导提出要进行无障碍设施的改造,但是这个意见没有被采纳。且装修后的一楼台阶比原先的台阶还要高出许多。

  市残联“宣传教育就业部”负责无障碍设施业务工作。当有市民投诉哪里无障碍设施有问题时,市残联的领导便会派这个部的副主任谢青松前去处理,但对于“家门口”的无障碍问题,谢青松闷闷地说:“我们很伤感,我们流眼泪,我们很无奈。”

  据记者了解,海口市残联工作人员(包括临时工)共有13人,其中残疾人有3名。宣传教育就业部的韩女士是两名残疾工作人员中唯一的下肢残者。韩女士刚刚休完产假,据她说,在她怀孕期间,不下10次请求市残联领导在楼梯间设置扶手,但都遭到了拒绝。

  作为小儿麻痹症患者,韩女士说,她特别希望在上下楼梯时有一个扶手,这样,行动就不会那么艰难。据市残联工作人员介绍,由于没有无障碍设施,他们曾目睹有些残疾人为了办事情,不得不用手爬着上楼梯,爬进办公室。

  对于门口高达30多厘米的台阶,韩女士也是没办法“逾越”的,不得已,她自己捡来几块地砖,垫在高高台阶下,每天藉此艰难地上下台阶。今天,前来参加肢残人协会“感受无障碍活动”碰头会的几位肢残者,如果没有韩女士准备的这几块地砖,还真不知道如何“登”上市残联的台阶呢?

  作/品/延/伸

  为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从2008年12月开始,海口市共投入1100多万元对全市道路人行道无障碍设施进行改造。截至去年12月,已完成改造道路56条,更换盲道砖5.3万多平方米,更换阻车石1535个,改造坡道3707处、调整人行道砖近56万平方米,安装过街提示音响54套,设置28个盲文触摸式公交站牌。

  看似偶然得实在功夫深

  本报记者 林伟

  进入位于闹市区中的广场路的海口市残联,正对大门的楼梯口处是一处坡道,两边架设了不锈钢扶手。在大楼一楼走廊的西边,同样有一处架设了不锈钢扶手的坡道。“有了这个坡道和扶手,我来残联办事方便多了。”省肢残协会副主席、海口市肢残协会主席李海湘感叹地对记者说。

  但在5年前,海口的残疾人来市残联办事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当时的残联大楼在装修完工的2年多的时间里,竟然没有建设任何无障碍设施。30厘米高的台阶,是横亘在残疾人与残联之间的一道“鸿沟”,伤透了残疾人的心。

  2004年8月18日,海南日报记者张惠宁目睹了令人心酸的一幕:残疾姑娘吴曼玲应邀来市残联参加“感受无障碍活动”碰头会时,却在市残联大楼的台阶前呆住了,不知如何越过这30厘米高的台阶。最后是在两名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她才艰难地登上了台阶,进入一楼的会议室。吴曼玲在参加“感受无障碍活动”会议前,真实感受了“无障碍”对残疾人是多么的重要。

  张惠宁当天据此采写的报道《残疾人难登残联大门》刊登在第二天的海南日报上,引起了残疾人的强烈共鸣,社会反响极大。在市残联上班的小儿麻痹症患者韩女士对此是深有体会的。之前,在她怀孕期间,她只能捡来几块砖石垫在地上,每天借此艰难地上下台阶。她曾多次向当时的残联负责人建议,在楼梯间加设扶手、在楼下的台阶修建坡道。然而她的建议如泥牛入海,没有任何回音。更让人不解的是,装修完工的残联办公楼台阶,反而比装修前更高了。

  这篇文章看似偶然“捡”来的,其实,张惠宁早已从残疾人朋友处,获悉他们难登残联大门一事,心里就一直在琢磨着怎样为他们呼吁呼吁。她说,自从获得这个报道线索后,她心绪难平,深深为残疾人朋友感到不平。“作为残疾人的‘娘家’,市残联的相关领导怎么能如此漠视为残疾人服务?又怎么能引导社会提高对残疾人的关注呢?”自此,她一直在寻找恰当的时机报道这个事情,期望引起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当天在市残联亲眼看到的情景,深深刺激了她,为她采写报道,提供了非常好的切入点。

  《残疾人难登残联大门》报道刊出后,市残联有关领导也深切感到残联办公楼装修完工后,给残疾人朋友留下了“极不方便”的遗憾。很快,他再次请来工程队进行整改,在楼梯口修了坡道,给楼梯间设置了扶手。李海湘说,党报客观公正的报道,得到了有关部门迅速的整改,效果明显,彰显了党报的威信。张惠宁采写的这篇报道《残疾人难登残联大门》,获得了2004年度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海南省好新闻一等奖。

  5年过去了,《海南日报》关注残疾人的力度依然不减。关注洪志功自强不息抗争命运、关注残疾人就业问题、关注残疾人的婚恋问题等报道,在残疾人中口碑相传。与此同时,海口市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关爱残疾人的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

  近两年,海口在残疾人康复方面加大投入。龙华区依托各个社区卫生院,建起残疾人康复区。辖区内的残疾人可以免费到社区卫生院进行康复治疗。去年,美兰区也投入24万元创建残疾人康复示范区。

  他用生命书写新闻(节选)

  ———记“爱岗敬业的好记者”甘远志

  作者 官蕾彭敏 (原载2004年9月10日一版)

  希望和祈祷在继续,但震惊和悲伤却实实在在落在人们身上。

  位于海口金盘路30号的海南日报13楼经济部。记者们太异样。换作往日,他们会接到各种采访的通知,这是平常的事。

  但9月4日,他们接到的却是“甘远志走了”的噩耗。

  “怎么可能?”记者赵红说。她的对面,是甘远志的桌子,上面一瓶药丸,一张贺卡,一只茶杯,里面还装着满满的茶水……

  哀乐和痛哭没有停止,但离别的痛惜却实实在在落在人们身上。

  ……

  一个记者,心脏病突发,倒在采访工作途中。他叫甘远志,他才39岁。

  ……

  “我在东方采访。”这是甘远志留给同事吕岩的最后遗言。

  “当时我劝他不要去。但我怎么拦都拦不住。”吕岩哽咽着说,“他说不下去怎么有新闻。”

  同样的回答,其实在3年前就开始。当时他刚调到海南日报理论评论部。他对同办公室的钱跃说,想到基层去。他说:“我是记者,不下去怎么出新闻?”

  于是,他到了省定贫困地区的东方市驻站。

  “当时的东方记者站已近瘫痪,狭小的房间,简陋的书桌,满屋的灰尘,没有电脑,没有交通工具,老式空调轰轰作响。”最先接待甘远志的符巍时任东方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他回忆说,“甘远志没有一丝怨言。”

  他请符巍找来东方市有关资料图册,顶烈日冒风雨,乘摩托车跑政府,跑厂矿,跑农村。累了,在树底下歇歇;饿了,在路边小店吃碗汤粉。

  很快,他一篇篇报道见诸报端:《“金大田”香蕉跑赢市场》、《东方养虾不忘环保》……符巍吃惊:这小子手脚真快!如果此时甘远志只是让符巍吃惊的话,后来的甘远志则让符巍敬佩。

  ……

  符巍还给记者讲了一个甘远志数轮胎的故事。

  2002年,正当人们尽情享受国庆大假的时候,甘远志却来到东方化工城采访。这天,海洋石油天然气化肥项目二氧化碳吸收塔要从八所港起运施工现场。一台多轮的运输车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了搞清楚这台车有多少个轮子,他逐个轮胎数,数完是160个。他对符巍说:“只有我自己弄明白了,写出来的东西读者才能看明白。”

  ……

  1000多天,1000多篇,这是血肉之躯所能为的?

  1000多篇,100万字,这是数字能丈量的?

  ……

  “甘师傅”不是甘远志的唯一绰号。阿甘、甘记、甘头条、工作狂、拚命三郎……每个绰号后面,都有一个感人的由来。

  ……

  “他是记者,记者太累,他得好好歇歇;他是记者,记者,在路上。”

  ……

  同事程娇对他印象最深的是:“眼睛。”她说:“他眼睛深深的,装满了笑意。”

  “一个快乐的人,一个阳光的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认识他的人,都这么说。

  ……

  让我们用他在“跟车手记之七”《泪别267号机组》的报道为他送行:

  傅广俊力求平淡地说出:“你们一下走了哈,反倒不习惯了哈。”泪水却夺眶而出。

  作/品/延/伸

  2004年9月,海南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授予甘远志同志“爱岗敬业的好记者”荣誉称号,并在全省新闻工作者中开展向甘远志学习活动。

  2005年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在《新闻阅评》上批示,称赞甘远志是“新闻记者的杰出代表”。

  2005年11月8日,一本全景式生动再现人民的好记者甘远志的专著——《人民的好记者甘远志》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作者为新华社海南分社记者金敏。

  2005年4月2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发出通知,要求在全国新闻界开展向甘远志同志学习活动。

  2007年11月7日,由海南省委宣传部牵头、省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摄、中国电影基金会等参与拍摄的《记者甘远志》在北京公映。

  2007年11月21日,《记者甘远志》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从2009年起,海南省记协将每年一评的“海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奖”,命名为“远志奖”。

  2009年9月,甘远志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他用生命书写新闻》获2004年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只须展现那些真实的打动我的

  本报记者 官蕾

  2004年9月4日,对海南日报来说,失去了一位好记者;对我来说,失去了一位好同事。

  当天晚上,根据报社领导指示,我发出了甘远志因公殉职的消息。第二天,又接到采写甘远志先进事迹通讯的任务。

  我没有写过人物通讯,而且还是如此熟悉的人物,3年一个办公室的共事,熟悉如呼吸。写他,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报道计划很快拟出,采访迅速铺开。同事们的款款追思,合作者们的深情回忆,采访对象们的震惊和哀痛,网民们的反应和评价,大量文章的重新阅读,一个鲜活的甘远志,再一次站了起来。

  采访中最难的,是面对他的家人,年迈的父母、年少的孩子、悲痛的妻子。无数次看着他的家人,无数次我又转身离去。

  一切都在我身边发生了,呈现了,我想没有必要为了一个所谓的先进人物去拔高、去吹捧、去挖空心思。我也不能去议论、去抒情、去先入为主。这是一个平凡的人,是一个平凡的记者,我只需要把那些真实的打动我的展现出来。而这个被展现出来的人物究竟如何,人们来说。

  2004年9月10日,通讯见报当天上午,时任经济部副主任华晓东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通讯在采前会上获一致好评。让一个记者的事迹,在一群与之共事的记者中有共鸣,这是我写这篇通讯的最原始的梦想。

  而后来的事,却是我的想象不及的又应该是想象得到的。

  此稿为有关部门确定甘远志同志荣誉称号提供了依据。稿件刊发不久,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省记协、省委宣传部先后作出向甘远志同志学习的决定。新华社据该报道改写的“国内动态清样”引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的高度重视并作重要批示,直接促成了中央各大媒体对甘远志事迹的集中突出采访报道。至此,甘远志作为新时期中国记者的杰出代表的模范地位正式确定。去年,“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揭晓,甘远志入选。

  种种荣誉接踵而来,但对甘远志,我要说的还是那句话:“他是记者,记者太累,他要休息;他是记者,记者,在路上。”

  如果真有还要说的话,我想说的是,这样的结果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甘远志是一个人又是一群人,所有的荣誉是甘远志的又是这群人的。真实、公正、正义等等,这个职业和做这个职业的人们被赋予了一种使命。人们怀念他、纪念他、爱戴他,把他作为一个标杆,一个代表,这是时代所需,也是他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是甘远志之所以为甘远志的原因,也是海南日报之所以辉煌的理由。   

责任编辑:甘晨卉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时政

权威报道一网打尽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