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件新闻作品回放:谁来留住王妚大的天籁之音

  谁来留住王大的天籁之音   

  作者 于伟慧 (原载2006年4月4日四版)

  现居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运乡的王妚大已是87岁的耄耋老人,而令人痛心的是,有关部门至今还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收集、整理王妚大传唱的黎族民歌。很多专家学者为此心急如焚,纷纷呼吁保护已刻不容缓!

  3月31日,是黎族传统的节日“三月三”,老人事先就准备好了衣服,准备到“三月三”庆祝现场献歌,但是由于身体原因,她最终未能参加县里的“三月三”。

  从去年开始,记者就开始关注王妚大和她的民歌,当时曾采访过当地文化主管部门的相关人士,他说,经费是最大的难题。记者当时曾详细询问需要多少经费,他说至少需要购置录音录像工具,并且还需要懂民歌的人参与整理。

  当时记者看到的一线希望是,省里将王妚大和她的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国家申报,若能获批准就有资金进行系统的采集整理。但令人遗憾的是,今年3月传来消息,王妚大的民歌未能获批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于是,受困于所谓的经费问题,对王妚大的民歌的保护和整理,又成为了一件遥遥无期的事情。

  省政协委员、省民族歌舞团作曲家莫柯说,老人年纪已高,随时有离开人世的危险,对于她的民歌拯救相当紧迫。单靠民间微薄力量不足以成气候。即使她的孙女在学习,若没有系统的文字记载,也很难系统的完整的保存下来。在民间,像白沙、乐东、东方等市县散落着许多优秀的老民歌手,可是政府一直没有对他们进行保护,挖掘和整理。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导致民歌逐步变异、消亡。所以,保护传统民歌的任务相当艰巨和紧迫。

  在我省中部的黎苗山区,民歌遭到的破坏已经相当严重。记者去基层采访,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当地老年人告诉我说,要是前几年,准能唱几首但现在嗓子不行了。就是王妚大年轻时所教的学生,现在也不过只会唱十几首。

  莫柯说,在保护抢救民歌方面,我省重担都落在省群众艺术馆上,但是馆里真正懂黎族民歌的人没有几个。下面县市一级的文化馆,常年也没有经费投入,让他们来保护民歌,拿什么保护?在整理抢救工作中,喊口号的人很多,但真正做实事的人很少。一旦这些掌握民歌的老人去世,黎族民歌的精华将遗失殆尽。

  我省民歌专家符策超说,王妚大所传唱的黎族古老民歌,如《黎族祖先歌》,体现了黎族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为研究黎族民族发展史,宗教信仰情况以及社会习俗、道德观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些民歌同时也是海南黎族民歌中内容较为丰富、歌调较多、旋律较为优美的黎族民歌之一,对海南原生态民歌的创作发展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可以试想,如果现在还不加紧保护,歌随人逝,那对海南民间文化而言,是多么难以估量的损失呀。

  据记者了解,有关部门正在组织县里的文化部门给予保护,同时给了王妚大的孙女一定的经费,让她在家和奶奶学习民歌。

  作/品/延/伸

  从2006年2月至2008年6月,本报先后刊发了以下关于王妚大的相关报道:《海南“刘三姐”王妚大:侬唱山歌传四方》、《留住天籁之音本报报业集团完成王妚大民歌录制》、《“留住天籁之音”后续民歌保护引起省领导重视多方关注王妚大》、《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王妚大符玉梅获殊荣》、《黎歌传承人王妚大:我愿意教年轻人唱黎族民歌》。

  由“百姓故事”打造成的焦点新闻   

  本报记者 于伟慧

  2006年,一篇《谁来留住王妚大的天籁之音》的报道成为海南民歌保护的一个焦点;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运乡80多岁的老歌手王妚大,因为保护经费、缺乏重视等原因,其掌握着上千首的海南民歌即将失传。

  民歌,是一个地区最为典型的文化代表。2006年初,记者到琼中文体局采访,其内部网站上的一篇文章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文章讲述的是一位80多岁的老阿婆,在当地被誉为黎族歌王,老人会唱上千首民歌,曾经到北京给毛主席进行过汇报演出。

  几番周折,记者找到了王妚大老人。

  初次见王妚大的情景记得很清楚,在一间低矮昏暗的小瓦房里,正患感冒的老人为我们唱了几首歌,声音虽有些嘶哑,但是让人听了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问及老人民歌的挖掘整理和保护情况,则一片空白。

  当天晚上,记者写了一篇“百姓故事”(当时报纸的一个栏目),但是第二天没有发出来,紧接着接到本报编辑部有关领导的电话,要求写一篇更为深入的人物通讯,发在“海之南”专版。

  随着采访的进一步深入,记者发现海南黎族民歌的保护面临许多问题,王妚大只是海南民歌传承面临诸多问题的一个侧面。记者随后写了一篇《海南刘三姐——王妚大》,当年2月7日见报。文章讲述了王妚大的生存现状、对民歌的贡献,着重突出了老人的民歌无人传承,随时有人去歌无的危险,但是该篇报道出来后,并没有引起相关部门足够的重视。

  在这种情况下,本报焦点版主编又打电话给我,要求做一篇有关民歌现状调查和保护的稿件,拟刊发焦点版。经过对中部山区民歌近一个月的调查,记者采访了省里的民歌保护专家,《谁来留住王妚大的天籁之音》2006年4月4日见报。

  该报道一出,立即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海南省委宣传部、省文体厅负责人先后作出批示,要求对王妚大民歌立即实施保护。琼中县政府也有行动,但是力度不是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海南日报报业集团采取措施,要求记者去录制整理老人的民歌,经过近半个月的录音和录制,录下老人不同曲调的上百首民歌,保存作为资料。4月26日海南日报再次报道《留住天籁之音本报报业集团完成王妚大民歌录制》。

  这一次,王妚大和她的民歌再次引发关注。

  为了更好地保护王妚大的民歌,琼中县专门下拨5000元的保护经费,文化部门首先带老人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治疗后,对老人的民歌进行录制整理,同时,每个月给予老人最低生活保障金。省文体厅也组织相关部门对王妚大老人的民歌进行收集整理,海南黎族民歌和王妚大开始作为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国家申报。

  《谁来留住王妚大的天籁之音》这篇报道,在这一系列报道中影响力最大,被评为当年海南新闻奖二等奖,这篇文章被多家报纸、网站转载,中国民族杂志更是全盘刊出,当时引发了海南对黎族民歌的保护、挖掘和整理工作。2007年6月,王妚大获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殊荣;2009年6月,王妚大成为海南第十一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继承人。

  时间走过四年,再次走近王妚大老人时,老人不但住进了政府为其盖的新房,还定期到医院接受体检,并有了徒弟跟她学唱民歌。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甘晨卉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时政

权威报道一网打尽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