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件新闻作品回放:北岸风光共潮生(节选)

  北岸风光共潮生(节选)

  作者 吴清雄 吴斌 翁朝健 (原载2009年6月1日一版)

  1989年国庆前夕,海口市解放路亮起了全省第一个红绿灯。第一个红绿灯树起的不仅仅是交通的标志,而是树起了建省之初海南发展的形象和信心。用时任省委书记许士杰的话说,“省会海口市‘红绿灯’的象征意义,绝不是件小事情。”

  按照发达国家经验,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就进入了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省会城市,如何建设省会城市,是海南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回答的重大历史命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海南需要核心增长极的带动。2007年4月召开的省第五次党代会对海口提出了“建设最精最美省会城市”的要求。同月,省委书记卫留成在出席海口市领导干部大会时也指出,海口在全省举足轻重,省委对海口寄予厚望。海口要发挥作为省会城市的重要作用,辐射和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省委的要求,海口提出了中长期的三大目标:要“率先在全省实现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海口建成“全国最精最美的省会城市”、建设科学发展和体制创新的示范市。

  “三大目标”,又一次唤醒了海口人的省会意识。省会意识的实质是发展意识、率先意识、赶超意识、一流意识,核心就是在各个方面做示范与表率,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海口城市功能定位,不能就150万户籍人口来看,而是要考虑到省会中心城市面对的是全省850万人民。”省委常委、海口市委书记陈辞把发挥海口作为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作为一种职责。

  东起文昌,南到琼海,西至洋浦,作为经济总量、人口、产业占全省三分之二的琼北综合经济区域,正依托海口优质的生产要素资源和发达的立体交通网络,以及洋浦保税港区和海口综合保税区的发展优势,逐步形成以海口为中心的“琼北1小时经济圈”。

  驱车在今年3月开通的海口滨江西路上,享受着如画的风景,人们不会想到,这条道路设计方案曾几经修改,从最初的6车道变为4车道。

  设计方案的修改源于城市建设理念的改变。陈辞认为,城市道路并非越宽越好、越直越好。实际上路网越窄越密集越温馨,越适合人们居住,同时还能提供更多商业网点及就业机会。他进一步指出,海口追求的不是经济总量,也不是高税收,而是城市的生活品质、生态环境的保护、百姓的幸福指数,总之是“宜居度”。

  在“十一五”期间由生产型城市向宜居型城市转变——这是海口自成为省会以来对城市发展定位的一次重大转向和深刻转型,被观察人士认为是城市建设的“二次创业”。而在许多市民眼里,它却是一件“最大的惠民实事”。

  体制机制创新的背后是城市精神的张扬。如果用一个字概括海口精神的魂魄,无疑就是“特”字。

  正是凭着敢为人先的“特”字精神,海口在全国率先实行现代税收征管制度;在全国率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在全国较早完成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研究海口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研究海口的人!”人是最活跃的生产力因素。每一个海口人、每一个带领海口人民走上新征程的共产党人,他们的精神面貌决定着海口的未来。

  海口的事业正是由这些具有崭新时代精神的海口人支撑起来的!

  作/品/延/伸

  “凯歌行进60年·走进市县”大型系列报道各市县一版通讯发表日期及标题

    6月1日    海 口    北岸风光共潮生

    6月8日    琼 海    万泉泛舟写华章

    6月15日    东 方    东方亮色映岛西

    6月22日    澄 迈    金江水暖民先知

    6月29日    屯 昌    惠风和畅木色春

    7月6日     临 高    又见风帆起文澜

    7月13日    万 宁    碧海神韵兴万州

    7月20日    文 昌    正是潮起椰乡时

    7月27日    昌 江    霸王岭下发先声

    8月3日    三 亚    涛声激越天涯路

    8月11日    乐 东    莺歌唱处海天阔

    8月17日    定 安    文笔如椽绘丽景

    8月24日    五指山    巍巍五指书春秋

    8月31日    陵 水    陵河清流绕福湾

    9月8日    保 亭    七仙岭下弹绿韵

    9月14日    琼 中    黎母欢歌万山和

    9月22日    白 沙    绿水青山自风流

    10月12日    儋 州    浪拍西岸看鲸波

  今年4月,“凯歌行进60年·走进市县”大型系列报道已结集成书,由海南出版社出版。

  报道精品让“省会意识”焕发
  本报记者 吴 斌
 

  2009年6月1日,反映海口60年来,特别是成为大特区省会城市以来改革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探索历程和辉煌成就大型通讯《北岸风光共潮生》在海南日报头版推出,由此拉开了海南日报和南海网倾力打造的“凯歌行进60年·走进市县”大型报道的序幕,也让蓄积在海口人心头的“省会意识”喷涌而出,转化为加快发展的热情。

  系列报道以市县宣传周的形式体现,47名海南日报记者和5名南海网记者直接参与到这项报道,报道总字数超过50万字。这是海南日报自创刊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角度最多、挖掘最深的一次市县报道。

  从历史上长期发展相对滞后到如今成为我省最大也是发展势头最强劲的经济板块,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海南快速发展的最好见证。这组报道从市县经济的活力中去寻找海南巨变的根脉,从市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挖掘反映海南变迁的新闻故事,将对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庆祝与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结合起来,让新闻鼓舞士气,服务大局。

  作为整组报道的“开场锣鼓”,《北岸风光共潮生》无疑在奠定报道基调、风格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也对系列报道的顺利推进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敲好这一“开场锣鼓”,牵头组织报道的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吴清雄,精心为这篇文章谋篇布局,以唤醒海口市民的“省会意识”作为报道的主旨,将“海口如何承担起中心城市的特殊担当”作为报道的主题,并拟定标题,带领记者一起动手写作,反复修改,终于打造出了这一受到各方好评的作品。

  长期以来,党报的市县报道和主题宣传普遍存在“炒冷饭”、内容陈旧、缺少思想等问题,而《北岸风光共潮生》融合了市县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的多项成果,把海口发展置于全省大局中去观察,使报道思想深刻、角度独特、内容新颖。

  文章将海口置于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视域中去观察——“区域经济学理论告诉人们,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中心城市的带动。中心城市强,则区域强;中心城市弱,则区域弱。”“按照发达国家经验,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就进入了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省会城市,如何建设省会城市,是海南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回答的重大历史命题。”

  文章将海口置于全省经济发展全局中去定位——将海口定位描述为全省的“经济高地”、“开放高地”、“要素高地”。将海口如何发挥中心城市职能概括为“产业结构调整围绕省会中心城市定位进行”、“产业布局调整围绕省会中心城市定位展开”、“优质旅游资源围绕省会中心城市定位整合”。

  文章将海口置于自身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考量——认为在“十一五”期间由生产型城市向宜居型城市转变是海口自成为省会以来对城市发展定位的一次重大转向和深刻转型,是城市建设的“二次创业”。

  文章的崭新立意必须通过崭新的文风去体现。吴清雄一开始就将整组报道的采访写作原则确立为“有气势、有思想、有事例、有文采”。而《北岸风光共潮生》以结构严谨,大开大合,文笔优美奠定了整组报道的写作风格。“这是一条蓝色的丝带,贯穿亘古、延绵至今……”、“这是一道神奇的海峡,鬼斧神工,撼人心魄……”等富有诗意的语言,充满乐感,既有思想深度,又有感情热度。许多同行和读者说:“想不到机关报的通讯也能这样写”、“原来党报的报道也可以如此地动人”。标题制作也新意扑面。“北岸风光共潮生”气势磅礴,冲击力强,能在短短的几秒钟内抓住万千读者的心,让读者或观众产生欲罢不能、先睹为快的强烈冲动。

  《北岸风光共潮生》文章发表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组认为,此报道形式恢宏,内容全面,数据与事实丰富,写作编排充满激情,有较强的感染力,报道设计主旨明确,采编到位,整体布局结构合理,层次清晰。海口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对文章表示赞赏和满意。许多海口市民说,文章让他们“省会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更加感受到肩头的责任,更增添了投身发展的热情。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甘晨卉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时政

权威报道一网打尽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