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作品回放:把知识和力量贡献给人民

  把知识和力量贡献给人民(节选)

  ——访海南医学专科学校教师陈历昌

  作者本报记者(原载1977年11月29日二版)

  海南医专教师陈历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十多年如一日,为革命刻苦钻研业务技术,勤勤恳恳地搞教学和科研,先后完成了各种电泳法的技术研究、简易电泳装置、转移因子、血脂测定等多项科研任务,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最近,我们访问了陈历昌老师。

  ……

  陈老师带我们参观了他们的实验室,给我们介绍了他研究简易电泳装置的情况。电泳技术是一门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这门技术对于诊断肝癌、心血管等疾病有重要的意义。十几年来,陈历昌坚持开展电泳技术的研究,他从纸上电泳法开始,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临床的需要,又开展了琼脂电泳法、醋纤薄膜电泳法、聚丙稀酰胺电泳法、免疫电泳法和放射免疫火箭电泳法等技术性研究。但是,前进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大量的实验过程中,陈历昌发现一般血清蛋白电泳分离不佳,结果很不稳定。这是为什么呢?陈历昌老师翻阅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有些资料把电泳分离不佳,归咎于电泳仪的稳压恒流装置。但为什么用较好的稳定恒流装置实验结果也不稳定,而用一般的稳压恒流装置实验也能得到满意的效果?毛主席的《矛盾论》给陈历昌很大的启发:“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对于具体析事物作具体的分析。”陈历昌多次到兄弟医院学习、调查研究,把影响电泳的因素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终于发现了秘密:一般血清蛋白电泳分离不佳,主要矛盾并不在电泳仪的稳压恒流装置,而在电泳槽的体积太大,保湿能力差,电泳过程引起支持物上缓冲液离子强度变动太大。根据这些原因他改革装配了一套适合于基层卫生单位使用推广的简易电泳装置。这种装置设备简单,电泳时间适当,技术容易掌握,又适用于多种电泳,学生实习血清蛋白电泳,第一次操作就能成功地分离五条清晰的区带,提高教学质量。

  ……

  “从事科学工作和其他革命工作一样,必须抱有必胜的信心和奋斗到底的决心,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陈历昌老师对我们说,一九七五年春,有个肿瘤病人来校看病,他问陈老师:“听说广州用脾的提取物治疗癌肿,你们可不可以也搞些呢?”这位病人说的脾的提取物,就是现代医学科学的转移因子,转移因子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现代医科科学。它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肿瘤、关节炎、红斑性脓疮、哮喘等。制备转移因子,对陈历昌老师来说既没有干过,也没有学过,连看也没有看过……短短的几个月他自学了“转移因子”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正当他学习最紧张的时候,他在汕头老家的母亲来信说她身体有病,要他从广州回去看看。他回信安慰母亲安心养病,并讲明暂未能回去的原因,便专心致意在广州学习。学习结束后,他立即赶回学校,投入制备“转移因子”的攻坚战……几年来,他的许多假日、星期天都用到工作上去了。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他一连几次试验都失败了。他翻阅资料,对照人家的经验,分析自己的实践。问题找到后,新的战斗又开始了。设备不全,他就到其他单位去借用,滤板过滤效果不好,他就自己用醋酸纤维制作滤膜过滤,采取积极措施,闯过了细菌关,试验终于获得成功,并生产了七批转移因子应用于临床,收到了很好的疗效。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在党中央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通知鼓舞下,陈老师精神焕发,又开始了新项目——甲胎蛋白的提纯及131I标记简易法的研究。他决心继续苦战,攀越科学险阻,用新的成绩向全国科学大会献礼,为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打响倡导求知的报道战役

  本报记者周元

  翻开1977年11月29日的《海南日报》,一股“新鲜”的空气穿过30多年的岁月扑面而来。为什么说“新鲜”?因为报纸第二版7篇报道全是科技创新方面的稿子,在“文革”刚刚结束后那段日子里,它彰显着各界尊重知识、勇于创新的强烈愿望。

  《把知识和力量贡献给人民——访海南医学专科学校教师陈历昌》是这个版面中字数最多的一篇人物专访,占了半版。它的下面是《橡胶树营养诊断指导施肥研究取得显著成效》、《临高县广播站技术革新取得成果》、《琼海县成功研制JSy—77A型晶体管逻辑数字控制售油机》、《海口市科筹办召开座谈会谈论制定科技工作发展规划》等6篇消息。

  《海南日报》原政文部主任施继援1970年到报社工作,1977年在总编室担任编辑一职。近日,记者拿着1977年11月29日的《海南日报》来到他家,他一边仔细翻看这张老报纸,一边告诉记者:“由于当时署名只写本报记者或本报通讯员,不署记者姓名,时间一长,当时是谁写的稿子记不清了。不过我听过陈历昌这个名字,后来报社还对他做过报道。”

  陈历昌是当时海南医学专科学校的一名教师,即使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革”时期,他也没放弃在业务上的钻研,先后完成了各种电泳法的技术研究、简易电泳装置、转移因子、血脂测定等多项科研任务,为海南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贡献。

  “这篇文章是在1977年见报,要是再早一点,‘文革’时期是不可能发这样的人物专访的。那时知识分子是‘臭老九’,不受人尊敬,更不会被当作典型人物来报道。”施继援说。

  他告诉记者,“文革”时期社会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报纸的每一篇文章都要提到阶级斗争和毛主席语录,否则就是不合格的。他刚进报社的第一篇文章,就因为没有提阶级斗争而被批评。

  “由于知识分子不受重视,那时几乎没有科技、文化方面的报道,报纸报道的都是‘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等方面的新闻。”施继援回忆说。

  1976年文革结束,百业待兴,而《海南日报》则面临一项艰巨的任务。

  “那时“文革”刚结束不久,社会还弥漫着读书无用的风气,老师没心教书,学生没心学习。1977年,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当年8月召开全国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更提出要恢复高考。在这样的形势下,《海南日报》作为地区党委机关报,要担负起舆论引导的重任,在社会上倡导求知的风气。”施继援说。

  他告诉记者,当时《海南日报》将这场报道作为一场“战役”来打,区委主要领导亲自参与。经过研究,报社决定针对普通劳动者和知识分子开辟两个专栏,一个是提倡学习和读书,一个是提倡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陈历昌的事迹就是在“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报道中挖掘出来的典型。

  作为老报人,施继援认为《海南日报》一直和时代潮流结合得很紧密,很好地担负起引导正确舆论的任务。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报社很长一段时间以“改革”为报道重点。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对海南改革开放发展的重大举措和成果,特别是当前正在进行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海南日报》都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报道。

  血沃大地发春华(节选)

  ——记同林彪反党集团坚决斗争、惨遭杀害的女医生官明华

  作者巫文祥郑贻伯李启忠(原载1979年1月25日一版)

  在五指山西麓的牙叉河畔,人们一直怀念着八年前因反对林彪而惨遭杀害的一位英雄战士,她就是白沙县牙叉农场(原广州部队生产建设兵团某部)女医生官明华。

  ……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官明华突然受到猛烈的冲击,莫明其妙的冤诬接踵而至。她被打成“小黑帮”,被赶出医院大门,下放到连队劳动。接着,又被抄了家,挨了批斗,屡遭“隔离审查”。官明华从自身的遭遇,联系到周围发生的情况,耳闻目睹不少老党员、老干部以及大批无辜群众,也同自己一样,被牵连进各式各样的冤案中,蒙受残酷的打击与迫害,有的甚至被打至残,折磨至死。真是到处棍棒枪声,一片白色恐怖。这究竟为什么?官明华百思不得其解。为了寻找答案,她废寝忘餐地学习毛主席关于继续革命的文献,同知心朋友悄悄交谈和分析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官明华慢慢意识到,文化大革命以来,光明与黑暗在搏斗,革命与反革命在交锋,有一条“怀疑一切,打例一切”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一直在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相对抗……这一切,恰恰都发生在林彪爬上高位的时候,难道是历史的偶然巧合吗?这位平素勤奋好学、政治敏感的女医生,逐渐明白,林彪自我标榜什么“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口口声声说什么“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但他的所作所为,完全同毛主席的一贯教导,同党的无产阶级政策背道而驰。

  ……

  于是,从一九七0年六月十五日起,官明华便连日奋笔疾书,写下一篇篇讨伐阴谋家、野心家的日记,喊出了一声声震天撼地的革命最强音……

  当时官明华正在所谓“学习班”里被隔离审查。她的言论和行动,立即被发现了。一场新的斗争开始了。

  ……

  官明华身系囹圄,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学习和战斗.她知道自己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十分珍惜每一分钟,总是把全副身心沉缅在学习里。有时夜里实在太困了,就用凉水擦擦脸,提提神,一直学到深夜。

  ……

  审判她的人,对她毫无办法,竟剥夺了她用笔战斗的权利,连吃饭也给她规定了很低的定量,企图从肉体上制服她,压垮她。官明华愤怒了!她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绝食斗争,对法西斯的迫害行径,表示最强烈的抗议。渐渐地,官明华丰腴的面庞消瘦了,面色异常苍白、憔悴。至一九七一年一月,已是骨瘦如柴,奄奄一息。

  ……

  一九七一年三月十二日清晨,“囚房”突然闯进一帮凶神恶煞般的人。官明华明白自己用生命与鲜血捍卫真理的时刻到来了!听了“宣判”,官明华面不改色,淡淡一笑,坦然地说:“枪毙就枪毙,历史将会证明我是对的。”说毕,她理理头发,步出“囚房”,放眼四望:蜿蜒的牙叉河畔,一株株英雄树昂首挺立,花红满天,好象在向她肃立致敬;一层层橡胶林迎风轻摇,青山含悲,似乎在给她依依送行。官明华迈开步履,从容向前……

  采写过程充满激情和悲愤

  本报记者孙乐明特约记者唐 崛

  1979年1月25日《海南日报》头版刊登了长篇通讯《血沃大地发春华-——记同林彪反党集团坚决斗争、惨遭杀害的女医生官明华》,采写这篇通讯的是《海南日报》原副总编辑李启忠及南方日报记者。当天头版还刊发消息《白沙县举行官明华同志平反、追悼大会》,同时配发本报评论员文章《英雄壮志发春华》。在当天的第四版,还有官明华日记摘抄。

  “那篇通讯影响的确很大。”一见面,李启忠就对着1979年1月25日的《海南日报》,说起官明华来。

  “这样重点的处理,确实突出了这一重大题材的影响力。”李启忠说,通讯的题目,来自鲁迅的诗句“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今年72岁的李启忠说,当时他虽已40岁,但到报社才几个月,是新记者,所以接到任务时压力很大。而且这个题材采访难,写作难。

  “大概是1978年1月底,报社总编辑章锦涛找到我,亲自布置任务,”李启忠回忆道,当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开不久,全国都在拨乱反正。章锦涛对他说,白沙那里有一个案子,可能是个冤案,要他去做细致调查和采访,看到底是不是冤案。章锦涛还要求不以报社和记者名义,而以区党委名义去采访,因为这是区党委主要负责人指定的任务。

  当时白沙县委很重视,副书记周松亲自安排人员配合采访。但由于案件发生在农场,有的农场领导还受极左思想影响,对采访极不配合。连官明华专案组的人,也都说不了解案件详情。官明华的丈夫覃达昆和4个孩子,仍处于被监控状态,他也只能偷偷和他们见面。

  无奈,在采访的七八天中,他们只能大量翻阅案卷和官明华日记,寻找线索。

  “官明华永不屈服的精神,给我印象最深。”李启忠说,虽然采访和写作困难,但他满怀激情和悲愤。

  现在牙叉农场招待所上班的覃达娥,是官明华丈夫的妹妹,也是官明华现仍在农场生活的唯一亲人。日前记者找到她时,她说自己由于受到牵连,孩子有病也不让去看。她不得不到丈夫的老家陕西生活,直到官明华平反后才又回来。

  许多看过报道的人,还有一个谜团:在偏远的山区农场,一个普通医士,官明华的政治敏感从何而来?又哪来如此坚强的信念?

  “这完全是当时条件下,由于她个人不屈的性格,而被放大和政治化的结果,是人为的冤案,完全是牵强附会,最终放大成严重的政治事件。”李启忠分析说,个别立场极左的领导,意欲对她打击报复,便说领导的决定是必须服从的,反对领导就是反对革委会,反对革委会,就是反对林副主席。

  官明华反问,领导和革委会决定未必就正确,林副主席的话,也未必百分之百正确。

  于是,官明华被上纲上线,被一步步逼上反对林彪的路上。

  这真的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李启忠说,该报道出来以后,反响非常大。

  1980年,《花城》杂志社主编、广东著名诗人李士非,来海南采写了报告文学《昭雪之后》,引起进一步反响。该报告文学把话题延伸到如何平复“文革”伤口这一严肃话题,并成为“伤痕文学”代表作之一。

  1980年,群众出版社《党的好女儿》一书中,官明华成为张志新之后的第二号女英雄。再后来,官明华被誉为“海南张志新”。

  2008年12月8日,《海南日报》“海南周刊”又刊登《“海南张志新”:官明华的悲怆命运》,对整个事件进行了回顾,并发出对历史的进一步反思。

  “在那特殊的疯狂年代,一个小人物坚持真理,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啊!”李启忠说,官明华,一个真正的小人物!在那个年月,从医士到“小黑帮”,从“特嫌”到“现行反革命分子”,直到1971年3月12日因反对林彪被枪毙。当历史还她以公正,追认她为革命烈士和中共党员时,她付出的却是37岁生命的代价。当个人命运与历史命运交织,并发生激烈冲突时,留下的既有怜惜与悲怆,更有对历史的反思!

  现在的人反思历史,该祈求这样的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责任编辑:甘晨卉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文体

娱乐文体活色生鲜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