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兴省”才能引领海南——再论海南向两广学什么?
南海网编辑部
每一项成功,都不会是偶然的。两广与海南一衣带水,而发展成就却有很大的差别。所以,考察“取经”归来的海南干部,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出两广发展实绩和幕后的发展逻辑、策略之间的必然关联,掀起一次“扎扎实实找差距、实实在在学经验、真真切切谋发展”的国际旅游岛建设大会战。
考察完广东增城后,卫留成书记感慨到,“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干部,取决于干部的思想解放程度和干事的用心程度。”干部作为一个地区发展的主导力量,其素质、水平、责任感,直接决定了该地区的发展水平。
然而,对比海南,部分干部用心做事的责任意识阙如,要么夸夸其谈,看问题的眼光从来不会超过5年,搞一些短期见效的所谓形象工程;要么以为蛮干也可以解决问题,拘泥于本地、外地干部之争,或者迷信暴力,激起民怨;要么与开发商过从甚密,渔利于民;要么设置投资障碍,处处需留买路钱,盖个公章20万元,否则就“关门打狗”。可谓为官一任,贻误一方。
比如近年,海南省在教育、住房等民生领域的投入予以重点倾斜,省委专门作出“新增财力至少55%用于民生项目支出”的决定。2009年,海南把新增财力的78%和市县上缴土地出让金的85.5%投向了民生。可遗憾的是,部分市县、部门的执行情况却令人愤怒。据刚刚公布的《2009年度省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披露,13个市县廉租住房租赁补贴资金到位2.41亿元,但是发放的只有0.32亿元,占13%。3个市县挤占挪用抚恤等民政资金297.4万元,6位优抚经办人员以冒领、假名单、重复造单和多报等造假手法,骗取抚恤金15.3万元。4个市县挪用海口至屯昌高速公路征地拆迁专项资金337.8万元。4个市县的中小学校舍建设资金未及时到位1.57亿元。这么敏感的资金也敢出问题?如此罔顾民生的干部,老百姓岂能没有意见?是可忍,孰不可忍?
一个发展导向的政府,对庸碌无为的干部尚不能容忍,又何况是胡作非为的干部?因为历史经验也一再证明,凡是与民争利的事,推行起来无不举步维艰;凡是顺应民心的事,施行起来无不事半功倍。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虽然在干部的绝对数上不占优势,但逆向示范效应十分恶劣。正常的干部群体也呈“纺锤型”分布,即绝大多数干部,处在清官能吏和贪腐庸官之间,那么他们在“破窗效应”里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基本取决于当时的政治环境。
所以,如果不能像两广那样,在“鼓励改革者、宽容失误者”,培养和保护一批敢于把死水搅活的“鲶鱼干部”的同时,也坚决“鞭挞保守者、追究诬告者、惩罚腐败者”,互为犄角,彼此呼应,就不能形成一支富于民生情怀、肯动脑筋、敢打硬战的发展型干部队伍。要是战斗力弱,骁将减员,“廖化充先锋”,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会战,岂不危险?所以对干部的整肃、对精气神的提振,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决胜因素。
思想的解放,不是解放在嘴上,而是要解放到责任意识上,解放到发展点子上。两广的“深圳经验”、“桂林启示”、“增城模式”和“钦州速度”,无一不对海南形成相应的比照,无一不是很好的注脚。当然,海南也有自己的独特经验,比如城乡统筹、优先发展教育等,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两广经验的认定,并借鉴,改造,升级。
多少事,从来急。只有实干,可以兴省。历史上,海南曾几次错过了最好的发展机遇,正是因为口号多过于实干,政策反复多过于一贯到底。如今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国际旅游岛建设,决定了海南再也不会有退路。
广东人可以解放思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海南人难道就不可以吗?想必每一个海南干部心里并不服气。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无论外界有多么危言耸听的话,海南的干部都必须听进去,入脑入心。要嬴得生前身后名,就把成绩看小一些,把问题看大一些,真正反思海南曾经多年受困的原因,卧薪尝胆,多干少说,谋定而动。
责任编辑:甘晨卉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