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您当前的位置 : 南海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人间百态
字号:

《十送红军》创作溯源:曲作者仅用一小时谱成

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 时间:2011-05-26 10:35:02   

在于都县长征渡口旁纪念馆中,反映红军与群众鱼水情深的油画作品。

  好听,是不少人对《十送红军》的第一印象。尽管歌词很长未必能唱全,但耳畔一响起“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很多人就忍不住跟着这缠绵悱恻的旋律哼唱起来。长征已过去70多年,为何这首歌依然富有感染力?歌曲是在什么背景下问世的?为何歌中频现“里格”、“介支个”唱词?上世纪30年代正值斗争最严酷隐蔽之时,怎还有“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壮观送别?日前,记者多方梳理资料,并奔赴江西一探答案。

  诞生 1961年“急就章”中抢出的经典

  曲作者一小时谱成,动情处一度落泪

  《十送红军》在全国有多个版本,流传最广、最为人熟知的,是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电视剧《长征》片尾曲。前不久,83岁曲作者朱正本先生接受《北京日报》采访时,回顾了《十送红军》“急就章”诞生故事:

  1960年,当时的空军司令刘亚楼出访朝鲜欣赏了大型歌舞史诗《三千里江山》。3000名战士气势磅礴的表演让他眼前一亮,第二年给空政文工团下了紧急任务:三月内创作一台革命历史歌曲晚会——晚会后来也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东方红》“前创篇”!

  文工团创作室的张士燮、朱正本,刚好曾分头去江西采风。当再现红军告别苏区开始长征主题时,根据采访来的素材,张士燮很快交出歌词:“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间野鹿声声哀号,树树梧桐叶落完。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一写完词,他就直奔朱正本房间让他谱曲。

  朱正本脑中闪现出江西采风时得来的民歌旋律——赣南采茶戏中《长歌》,又叫《送郎调》——他感情投入,一气呵成,不到一小时就完成谱曲,谱到“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时,一度落下眼泪。

  1961年建军节,《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正式公演,《十送红军》一炮而红。2001年《长征》在央视播出,《十送红军》作为片尾曲经歌唱家宋祖英演绎,进一步赢得新时代千家万户喜爱。

  溯源 曲调、情感与赣南采茶戏同出一源

  客家衬词“里格”、“介支个”凸显生活气息

  《十送红军》与《送郎调》有多少相似?歌曲情感为何直逼作者落泪?记者奔赴赣南采茶戏发源地、江西赣州访其魅力。

  赣州,又称赣南,是江西南大门,因“章江”、“贡江”在此汇为“赣江”得名为“赣”。她既是“红色故都”,又是“客家摇篮”: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此诞生;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这里起步;客家先民中原南迁的第一站也是这里,全市客家人口占95%以上。缠绵悱恻的采茶戏茶腔《长歌·送郎调》,就与客家“送”文化密切相关。

  “你看,一个是一送‘里格’表哥,‘介支个’柜子边;一个是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指着“《十送红军》与《长歌》曲调对照、比较谱”,赣南采茶歌舞剧院国家二级演奏员王爱生不由哼唱起来。从“对照比较谱”看,二者前几句只几个音符细微差别。

  随后应记者之邀,剧院采茶队队员李红和副院长、国家二级演员卢致苑又一前一后演唱了《长歌·送郎调》与《十送红军》(详见视频),听得连记者这个“外行”也不由点头:二者确实曲出同源,“喝”的都是“赣江水”。尽管送的对象不同,表达情绪却同样哀而不伤,缠绵悱恻。

  “里格、介支个是客家人常用的衬词,富有生活气息,歌里有这些词,就生动多了。”赣州市文联原副主席、赣州市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张宇俊介绍,赣南采茶戏已有400多年历史,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起源和传唱,跟采茶、送别等生活密切相关。

  采茶戏发源于赣州安远县九龙山,山上原有九株茶树,产茶曾作清朝贡品。采茶戏就由茶农劳作期间自娱自乐歌舞发展而来,迄今保留着与劳动有关的三个元素:矮子步、扇子、单水袖。矮子步是因茶树低,不蹲着采不到茶;扇子是热了扇风;单水袖源于擦汗。

  张宇俊介绍,采茶戏在鸦片战争期间有过“劝”系列的用于劝戒烟。《送郎调》则是采茶戏“茶腔”中曲牌,表现客家人“送”文化,如客家人为了生活要下南洋,妻子想留丈夫,又不能留;盼回,又不知何时回,只好一送再送。“这个情感,与红军离开苏区群众舍不得非常一致。”

  赣州市文联副主席、赣州红土地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舒龙也分析说,“红军长征要走了,群众从情感上舍不得,但也知道不走不行。所以歌里有‘心像(里格)黄连,脸在笑’。这心情就像采茶戏里送情郎,只好不停叮嘱:‘给你两吊钱,一吊零用,一吊当盘缠’;并‘一送到柜子边,再送到房门,再送到天井,甚至还盼着龙王下雨留住别走’”。他个人非常佩服《十送红军》词曲作者的是:善于从民间艺术中吸取最生动元素改革,把“送”的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

  -苏区故事

  30年代就有特区

  老人捐浮桥送红军

  舒龙几十年钻研红色文化,曾出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史》。对记者“斗争严酷隐蔽之时,怎还有‘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壮观送别”提问,他的思考是:不排除文学加工元素,但当时红军不少就是百姓儿子、丈夫、孙子;再加上军民鱼水情深,长征要走,群众肯定会送。后来,记者在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县长征渡口旁的纪念馆发现,不仅杨成武上将回忆文章《别了,于都河》提到群众送红军感人场景;有亲历者还记下70岁老大爷为给红军夜搭浮桥渡河,捐出棺材板的故事。

  舒龙介绍,苏维埃共和国时期,红军不仅帮农民解决土地民生,还在工业、金融、邮政等领域有从无到有式的创举。如最早的“特区”,就出现在当时的赣州。当年,为打破国民党经济封锁,苏区想到用赣州丰富的钨矿资源换钱。当时制定了开放经济政策,吸引白区商人、利用广东军阀陈济棠,与外国人做生意。“那时的‘深圳中英街’就在赣江、桃江、潋江三江口,白天敌人管,晚上是我们的天下。”

  特派记者 马燕 发自江西赣州

  歌词

  《十送红军》(节选)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

  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

  树树(里格)梧桐,叶落尽

  愁绪(里格)万千,压在心间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

  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七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五斗江

  江上(里格)船儿,(介支个)穿梭忙

  千军万马(介支个)江畔站

  十万百姓泪汪汪

  恩情似海不能忘

  红军啊,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回乡!

  九送红军上大道

  锣儿无声鼓不敲,鼓不敲

  双双(里格)拉着长茧的手

  心像(里格)黄连,脸在笑

  血肉之情怎能忘 红军啊

  盼望(里格)早日(介支个)传捷报

  十送(里格)红军,(介支个)望月亭

  望月(里格)亭上,(介支个)搭高台

  台高(里格)十丈白玉柱,雕龙(里格)画凤

  放呀放光彩,朝也盼来晚也想

  红军啊,这台(里格)名叫(介支个)望红台

  作者

  词:张士燮

  曲:朱正本

  曲调源自赣南采茶戏《送郎调》

  创作时间

  1961年

  创作地点

  北京,空政文工团

  相关

  《十送红军》还有陕西版

  十送红军究竟有几送?据回忆文章,已故词作者张士燮1961年交给曲作者朱正本的词就仅六段,没“二、四、六、八”送,原因是担心写“十送”太“絮烦”,演唱时间也会太长。而《长征》片尾曲则进一步删至只剩“一、七、九、十”四送。不过,近期记者查到资料记载,陕西镇巴县的《十送红军》版本,从“一”到“十”送全了,歌词中除地名与现传唱版不同外,其余内容多处相似,但曲调用的是民歌“绣荷包”。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
南海网24小时新闻报料热线966123
每日焦点
热度点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