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将在西沙群岛划定四大水下文物遗产保护区

  海南将在西沙群岛划定四大水下文物遗产保护区 建设海上监测平台

   引言:南海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有着丰富的海底文化遗存,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南海沉船量为124艘,陆地文化遗存6处。近日完成的海上执法巡查又有新的发现,文化遗产总量不断增加。

   6月21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三沙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这对于海南文物保护单位来说,无疑是个让人振奋的消息,三沙市建立后,作为地方文物管理机构,必将承担起更多的水下文物遗产保护重任。

南海水下文物遗产(资料图)

考古队员在海底进行文物发掘(资料图)

“南海一号”工作层四个探方绘图完成 目前出土瓷器都为民窑。(资料图)

  南海网海口6月24日消息(南海网记者杨隽莹 李晓梅 见习记者谭邦会)23日,南海网记者从海南省文物局获悉,随着越来越多的南海水下文化遗产被发现,亟待保护的水下文物也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目前海南省文物部门正与有关科研院所合作,将在西沙建立海上监管平台,同时将划定北礁、华光礁、玉琢礁、永乐环礁四大水下文物遗产保护区,更好的保护南海水下文物。

  南海已发现各类水下文化遗产124处

  美丽富饶的南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由于珊瑚礁盘密集,众多古代商船因触礁而沉没在这片蔚蓝的土地上,形成了丰富的海底文化遗存。海南省文物局局长王亦平告诉记者,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不仅具有重大的考古科研价值,更是中华民族世代经略南海的重要实物史料。

  据了解,海南建省后,自1996年至今,海南省一直在加大对水下文化遗产方面的保护,目前对南海水下文化遗产的分布规律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王亦平告诉记者,其实早在1974年,我国就已经开始对南海水下文物进行调查保护,迄今已发现各类水下文化遗产124处,遗产年份可追溯至五代时期至明清,分布范围包括西、南、中沙群岛,及海南本岛。

  “分布在南海各处的水下文化遗产如同一粒粒珍珠,要将其保护好、串联起来,就是丝绸之路的璀璨航迹。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不是一代两代人的事情。”王亦平说。

  王亦平表示,三沙市建立后,作为地方文物管理机构,将承担起更多的水下文物遗产保护重任。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甘晨卉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原创报道

精彩海南 新闻早知道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