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话:一种语言两套读音

 

  儋州方言南腔北调。图为白马井地区说儋州话的渔家妇女。宋国强摄

  西部重镇那大,堪称海南方言的炼丹炉。 宋国强摄

  文\海南日报记者况昌勋特约记者谢振安

  移民成分的复杂性,决定了儋州方言的多样性。

  《儋县志》称,“本县语言、方言种类较多。汉语方言有儋州话、军话、客家话、白话、临高话、海南话;少数民族语言有黎语和苗话;公共场合一般讲普通话。”

  要问儋州的方言是什么话?似乎很难回答。

  儋州是一个古老的移民城市。几千年来,黎、汉、苗、壮族人民相继迁徙而来,同时也带来了自己的语言。在岁月的演进过程中,这些移民群体的语言在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过程中,依然保留了相对独立的语言或方言。

  《儋县志》称,“本县语言、方言种类较多。汉语方言有儋州话、军话、客家话、白话、临高话、海南话;少数民族语言有黎语和苗话;公共场合一般讲普通话。”

  黎语:

  儋州最早移民的语言

  黎族,是儋州最早的移民群体,《儋县志》记载“汉武帝元封元年,略地始建儋耳、珠崖郡,其地有黎母山,诸蛮环居其下”。儋州黎族主要分布于雅星镇、南丰镇、兰洋镇等地。黎族有多个支系,各支系之间的语言既有统一,又有差别,特别是深山居住与毗邻汉族居住的居民语言差别较大。就语调而言,深山黎居民的黎语音调较高亢,音尾平短有力;毗邻汉民族居民的黎语音调中和低沉,音尾较长。

  在儋州,大部分地区的黎族人兼通汉语,其语言也逐渐与汉语相融合。雅星镇调声队负责人李英姐说,在雅星镇,黎族妇女们除了唱黎歌,还会儋州调声,“同样儋州调声在雅星镇带有浓厚的黎音。”而南丰镇地区的黎族因与客家人相邻,黎族人兼通黎语与客家话,其语音语调受到客家话的影响。

  儋州话:

  一种语言两套读音

  儋州话流行于儋州中北部地区,又称海边话或乡话,使用人口约有50万—60万,“是本岛汉语中仅次于琼文话(海南话)的一种方言”。(梁猷刚著《广东省海南岛汉语方言的分类》)

  据学者研究,汉族早期移民为多从福建莆田、晋江、泉州等地迁儋,讲闽南话,但此时被地方统一接受的语言尚未形成。至南北朝时期冼太夫人平定儋州,儋州地区官吏大部分由冼太夫人从高州、梧州两府调来,操粤语,经过和本地语言的结合,到唐代时形成了儋州话。

  据民国《儋州志》记载,“外人来儋,惟高梧人为先且多,故其言传遍乡间。”又,儋州话“乃高州、梧州传来,故今声调颇异,而与高梧人言通”。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丁邦新认为,儋州话形成于宋代以前,最接近古代汉语,可以说与古汉语相通。

  不过,操儋州话者若吟诗作对,不直接用儋州话,而是借用“字音”的读法来检验其平仄得失。“字音”,儋州人称之为“字眼”,与之相对,儋州话被称为“口语”。

  “新中国成立以前,操儋州话的人,读书要皆习口语和字音。”今年64岁的儋州文人谢有造告诉记者,他小时候读私塾时,老师教书都是用字音,“口语与字眼在平仄上不一样,口语平声、字眼仄声,口语仄声、字眼平声,不会字眼就不会吟诗作对。”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欧阳觉亚认为,由于古儋县是古时官员和文人学士流放的地方,他们来到儋县后,给当地人民传播了中原的文化,教当地人识字。因此,儋县地区通行一种读书音,即汉字的读音。这是一套古官话的读音,属汉语北方方言。读书音和口语并行不悖。

  军话:

  苏东坡传授的语言?

  在儋州中和镇、那大镇等地有居民操一种与普通话相近的方言,称为“军话”。

  关于军话的来源,儋州本地人有流传说是苏东坡父子传授的。不过清代学者对此提出质疑,“俗传军话由东坡苏公所教,其实非也。元明以前,琼为安置罪人之地,凡军戍于琼者,非崖即儋,故儋崖皆习知军话;如儋话为苏公所教,则崖之军话,又将谁教也?”又言,“前明吾儋有称‘所人’者,皆系军籍,军籍即言军话,确无可疑。”

  欧阳觉亚认为,军话是16世纪初从广西征调来海南作战的军士所使用的语言,战争结束后说军话的军士留守海南,其语言一直保留至今。军话属北方方言西南官话,与广西桂柳话近似,但有一些差别。

  据民国《儋州志》记载,“军话,与南省官话正音相同,而声韵颇长,此乃五代前士夫以军戍儋,遂相习传,故名军话,城市皆通行。”民国以前,因为“军话与官长相通”,所以时居儋州的各族居民,凡读书念字,皆习军话,以求长进和交际便利。

  客家话:

  折射客家人大迁徙路线

  在儋州市区西南部有一条街名为“胜利街”,一度称为“梅县街”。当地人说,之所以成为“梅县街”是因为这里大部分居民都操客家话,从广东梅县移民而来。目前,居儋客家人主要分布在那大及南丰等地。

  儋州客家话是从广东中部迁徙而来的客家移民的语言。客家人有几次大迁徙,第四次是清康熙中叶以后从广东东部迁徙到四川、台湾和湖南、广西等地,第五次是乾隆、嘉庆以后从广东中部向粤西、海南岛等地。到儋州的可能是属于这两次的迁徙。

  《海南岛儋州方言》中记载,海南的客家话相当接近梅县的标准客家话。不过,随着几百年的传承,儋州市客家话开始在音调上受到儋州其他方言的影响。同时,与客家人村庄毗邻的黎族和苗族同胞也习用客家话。

  临高话:

  “那大县”增加临高人

  操临高话的儋州居民主要集中在和庆和那大两镇。其实,过去儋州地区讲临高话者为数不多,主要在那大镇。据钟平编著的《儋县概况》,明万历年间设那大营。原有两个村庄:一个叫那恁村(讲临高话),一个叫大同村(一说南大村,讲客家话),后来两村各取一个字合为“那大”。

  1956年,儋县分出那大县时,将临高县第五区(和庆、兰洋)划入那大县管辖,1958年那大县并归儋县后,原临高第五区又随那大县并入儋县,让儋州市操临高话的人一下增加了许多。

  临高语是汉藏语系侗台语族壮傣语支的一种独立的语言。至于临高话的来源至今学术界未有定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两广百越的一支人所使用的语言,与壮语、傣语、黎语等侗台语有渊源关系。

  白话:

  清末高州移民语言

  与儋州话一样,白话也是由高州移民带来,只不过,白话是清末高州地区移民带来,为粤方言。据悉,清末,高州地区居民因避乱到儋州,选择在东城、洛基、海头等地落足,建立家园,虽经过长期的劳动生息,但其语言和风俗百年不变。

  苗语:

  “苗兵”带来的瑶语

  欧阳觉亚认为,苗语是明嘉靖至万历年间由广西被征派而来的苗兵后裔的语言。儋州市苗族主要集中番加地区(现划归兰洋镇),于16世纪从广西等地作为兵士被朝廷征调到海南,撤防后一些苗族士兵落籍儋州,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据研究,海南的苗族所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勉语支的勉金方言,与广西各地瑶族的勉金方言非常接近。苗族为什么说的是瑶族的语言?“天下苗瑶是一家”,当初汉族统治者对他们的分别没有现在那么清楚。

  由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儋州地区的苗语与五指山周围的苗语有所差别,在兰洋镇,苗语常常参杂客家话。

责任编辑:吴玉帛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社会

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