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全力抢救崖州古城 回应保护不力质疑[组图]

  古城渐逝,残垣断壁风雨飘摇;全力抢救,古城未来充满期待

  -本报记者易建阳

  坍塌的崖州古城城墙。

  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易建阳摄

  位于三亚市崖城镇的崖州古城,是我国最南端的古城,“炎州此去更无城”这一诗句便描绘了此城独特的地理位置。崖州古城自南北朝起建制崖州,宋朝以来历代的州、郡、县治均设在这里。1000多年来,一直是海南岛南部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悠久,人文璀璨,那里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故事。

  但岁月无情,随着时光流逝,一些文物古迹也在渐渐消失,除了自然原因,人为破坏也触目惊心,譬如战争、拆迁等。虽说“破坏孕育新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利于加快现代化城镇建设进程,但是对于文物古迹来说,“破坏”便意味着失真甚至毁灭。

  崖州古城或许也无法逃脱渐逝的命运——古城已几乎湮没在现代建筑中,仅存的少许城墙、古民居也在风雨中飘摇,城已经不是那座城了。但令人欣喜的是,三亚市政府已经启动崖州古城保护修缮工作,各项工作正在按规划科学、严格地进行。

  古城前世城池坚固商贾云集

  崖州古城,这座沧桑的琼州边城,经历了多少前尘往事,留下了几多文化积淀,让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隧道,寻找那些零碎的记忆。

  记者查阅《崖州志》、《三亚市志》、《琼州府志》等文献资料,对崖州古城有了初步了解。崖州古城是海南岛四大州城之一,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始筑土城,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扩大城池,开东、西、南三个城门,周长约1000米,高4米多。其后,历代多次修建、改建、重建,使之成为海南岛规模较大的一座坚固的城池,一直至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最后一次重修,整座城池的建制基本定型。此时,城墙的周长达2270米,高约8米,城内的面积近13万平方米。古城东、西、南门分别是阳春门、镇海门、文明门,城外开护城河设吊桥,城墙增设御敌楼、谯楼、月城等。

  1920年前,崖州古城城池仍保持原貌。1920年—1921年,崖县先后拆除东、西城门,建筑公路通进城里。1928年,又拆毁北面一段城墙,修路往北坡田洋。解放后,古城城墙基础还可循沿环视。文革期间,群众挖城砖搞建设,大部分墙基遭到破坏,现古城仅剩南门文明门及西北小段城墙。

  南门是几经劫难残存的崖州古城墙真迹。1992年文化部门曾予以修缮。城门横额上“文明门”石碑刻,字迹清晰如故,系道光二十一年遗留的真迹。修复后的南门上添建一座两层亭式楼阁——尊经阁,与城门浑然一体,使之更加雄伟壮观。登上城门楼,可以将元王仕熙笔下的“崖州八景”(鳌山白云、鲸海西风、边域斜照、水南暮雨、稻垅眠鸥、竹篱啼鸟、南山秋蟾、牧原荒草)尽收眼底。

  据史料记载:历代的文人墨客、贤能学者、达官显贵的流配谪居,广东、浙江、福建等发达地区的商贾留居落籍,对崖州城的兴盛,具有重要的影响。到了明代时,崖州已具有“弦诵声黎民物庶,宦游都道小苏杭”的盛况。乾隆二十年,崖州已设有东关市、西关市,老街上有布店、酒店、首饰店、书店等30多间。可以想象,昔日崖州古城商罗棋布、商贾云集、满街人流,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

  崖州古城除了城池,古城内外还有不少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譬如盛德堂、少司徒牌坊、崖州学宫、迎旺塔、广济桥等,这些都与古城共生共存。崖城学宫(孔庙)距离崖州古城南门50米左右,是古崖州最高学府,也是我国最南端祭祀孔子的纪念性建筑,其在崖州文化教育史上留有重重一笔。据史书记载,崖城学宫创建于北宋庆历年间,经十余次迁移、重修,迄今已有960多年的历史。

  古城现状历经沧桑英雄迟暮

  近年来,来自北京的候鸟老人任大爷几乎每年都会来三亚“猫冬”。在三亚除了逛公园,去一些旅游景点观光,他每年都会去崖城走一趟,看看那里的古民居,还有古城墙。“我到全国各地游玩,特别喜欢古建筑。崖州古城有很深的文化底蕴,能给我心灵上的抚慰。但是已经3年了,我发现那里的城墙还是老样子,坍塌部分仍没有修复,我有些纳闷。”

  而像任大爷这样乘兴去崖城游览,却带着几分失望而归的游客还有不少。

  近日,网友在网上贴出崖州古城墙施工的图片,工地到处是散落的砖头,2008年垮塌的一段城墙边,杂草丛生。不少网友跟帖拍砖:“有些东西,拥有的时候不懂得去珍惜,一旦失去又觉得遗憾和可惜。有的地方不惜花重金,建设一些不伦不类的仿古建筑,崖州古城有现成的城墙、古民居,都不好好保护,惭愧啊。”“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三亚不仅需要高档酒店、摩登大楼以及游艇等国际化元素,还需要有文化作为支撑,崖城文化底蕴深厚,值得保护和挖掘。”“文物保护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投入不一定马上会有回报,政府领导要正确认识政绩观,不要急功近利。文物保护宜早不宜晚,一旦破坏严重,修复难度加大,同时,还会失真。”

  对于崖州古城墙的现状,网友们既有意见,也有建言,体现出他们对崖州古城的真情关切。

  4月中下旬,海南日报记者多次到崖州古城,看到断墙残壁,不禁浮想联翩,完整的城墙应该是如何模样呢?城内城外的建筑结构又是什么样子?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呢?……带着一连串疑问,记者走访了周边村庄,采访了一些年长者,倾听他们以及他们长辈与城墙的故事。

  4月19日上午10点多,记者来到三亚崖州古城文明门城楼边。城楼四周用铁皮围住,远眺城楼矗立,略显壮观。记者从一道铁门进入施工工地,工地有些冷清。“你找谁?这里看守城楼的老大爷刚刚离开,他去村里开会了。”城楼边一住户告诉记者。

  记者沿着城楼四周走了一圈,并顺着楼梯登上文明门城楼。城楼基座墙壁呈赭红色,城楼西北角部分城墙坍塌,砖泥裸露,有些地方已经杂草丛生。城楼楼梯上,残砖断瓦遍布,阁楼里面空空如也,窗户上布满灰尘。站在城楼上,视野十分开阔,崖城镇不少低矮瓦房尽收眼底。

  经历了千年风雨的崖州古城,已如一位迟暮的英雄风光不再。

  古城伤痛毁坏之后开始保护

  老陈家就住在城墙边上,这里地势高,外加有几棵大树,即使外面烈日炎炎,在树下总是凉风习习。老陈在树下摆了一张桌子,几条靠背椅子,几乎每天都会有一些老人来树下纳凉,老陈的妻子崔大妈还会给老人们泡茶,老人们也会带来一些槟榔,大家一起吃,他们不仅聊当前幸福生活,还聊城墙的故事。

  “几十年前的古城墙,城墙截面呈梯形,底座有8米左右,上面还有4到5米宽,我还爬到上面玩过。”今年82岁的崖城村村民黎春生说,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官兵还在城墙上与日军激战,日本侵略者不断用炮轰,把城墙炸出多个缺口。

  村民们告诉记者,上世纪60年代末,是古城墙破坏最为严重的时候,周边老百姓把城墙的砖拆下来建房子,至今崖城镇还有少数民宅地基有古城青砖。青砖被拆除一空,还留下夯实的粘土,后来老百姓发现粘土烧砖质量很好,于是粘土也被村民运走殆尽。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又有人在城墙上盖起了房子。

  “不过现在情况好多了。”黎春生说,这几年,政府投入了一些资金,对古城道路进行了改造,古城墙周边看起来不再那么杂乱,他切实地感受到了古城及其周边的变化。

  黎正明今年58岁,身材魁梧。他开门见山地告诉记者:“你如果想要知道城墙的准确变迁历史,去看《崖州志》就清楚了,或者找三亚文物保护部门。我见到的是残破不堪的城墙,也讲不出多少来。但是,我从祖辈那里听了很多关于城墙的故事。”

  他指着古城门后面不远处的牌坊说,这个牌坊已经不是原来的牌坊了。记者看到,牌坊由麻石建造而成,上面写着“少司徒”三个大字。

  “我小时候经常和一帮小伙伴爬上那两根斜着的柱子,从上面滑下来,来来回回,每次都弄得满头大汗,有人还从上面摔下来过。所以,那两根斜柱格外光亮。”黎正明说,牌坊建造得很结实,但在上世纪60年代末,这个牌坊被红卫兵拆掉。现在的牌坊是后来才立的,模样没有变。“听老人们讲,崖州古城曾经是一座坚固的城池,城墙高高耸立,城内有衙门、庙宇、花园等,古城东、西、南、北都有城门出入,现在只有南门‘文明门’在几经劫难后幸存。东门外曾是繁华商业街区,店铺林立,那里有茶馆、打铁铺等各行各业,有布匹、纽扣等商品销售。西门外有广度寺和迎旺塔,另外就是广袤的农田,崖城自古土地肥沃,农民就在那里耕作。南门外不像现在这样,以前是没有房子的,视野很开阔。”

  文明门前这一区域在当地人的记忆里,最初是一片洼地,一遇暴雨、洪水便被淹没,直到有了大隆水库,这里才不再被淹,居民们也开始来此建房,使这里成为人流密集、车水马龙的闹市区。只是,他们觉得“现代的建筑与文明门古韵风格迥异,不太搭配”。

  古城雄风抗击倭寇可歌可泣

  4月19日下午4点半,记者再次来到古城墙边时,见到了看守古城墙的沈天麟老人。老人今年72岁,精神矍铄,曾是附近的东关村委会(现东关社区居委会)主任兼村党支部书记。

  “今天上午,我去社区开会了,所以没见到你。我已经退休多年了,崖城历史文化名镇管委会临时请我管理一下城楼。”沈天麟说,他的主要职责是防止有人到城楼上搞破坏,有空也打扫一下卫生。

  不过,沈天麟还自己给自己“找”了份额外工作——每当有游客慕名前来参观,想多了解一些城墙的历史,他总会耐心地给游客讲解,把自己知道的一些有关城墙的历史告诉游客。

  “千百年来,崖州古城涌现出了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沈天麟说,崖州古城虽然据海占山设防,但这些目的在于防范和镇压民众暴乱的军事设施,并不能遏制倭寇、海盗和土贼的骚扰和掳掠。

  “明代万历年间,倭寇进犯崖州,围攻州城多日,情况十分危急。曾任浙江训导的崖州学正罗士俊偕同文武官员,‘鼓励民兵固守,倭围城数日,知有备,引去,民赖以安。’罗士俊更是与兵民一道,日夜守城,倭寇多次攻城不下,最后终于在兵民的反击下望风而逃。”

  “浙江海宁人邬若虚是万历年间的一位崖州知州,他上任伊始便遇上当地暴民猖獗攻城,于是率领兵民增高和加厚城墙,并且开挖护城河,同时加强防卫,连续50天‘裹甲不解’,贼寇无计可施,只好撤离。”

  类似这样的故事,沈天麟还能讲出很多。

  “城墙正在修缮中,没有对外开放,但每年的冬春季都有不少北方来的候鸟老人到这里游览,有时还牢骚满腹,我就耐心地给他们解释。”在被问及古城保护事宜时,沈天麟说,“我告诉他们,有关部门正在准备修缮,马上就要动工了。”

  马任年在看管工地,他告诉记者,城墙边的一些房子已拆迁完毕,修缮城墙的部分材料也运来了,修缮工作很快就会动工。

  古城新生边城斜照即将重现

  据了解,崖城镇2007年就被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从国家到地方,都投入了不少资金,这些年来,相关部门在崖州古城保护方面到底做了些什么?4月23日,记者到三亚市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理委员会了解情况。委员会顾问何擎国接受了记者采访。

  针对一些游客、市民、网友认为崖州古城保护不力,2008年坍塌的城墙至今还没有修好的质疑,何擎国作了以下解释:崖城被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后,经过有关专家1年多的调研、论证、修改、评审,2009年,《三亚崖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编制完成,海南省人民政府于2011年9月正式批准实施,三亚市政府先期投入400多万元改造古城文明门前周边的60栋不协调的现代建筑,并启动了崖城历史文化名镇古城保护修缮项目,对崖城历史文化名镇第一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其中包括古城文化街区道路、古城南门前广场道路保平村入口路等基础设施改造,增加给排水、上线下地、人行道、路灯等项目。同时,还修缮了古城南门及城墙、水南盛德堂、梅山孙氏宗祠等。

  何擎国说,城墙上的尊经阁已经建好,城墙之所以还没有修缮,主要原因是省文物保护部门没有完全同意之前报上去的修缮方案,只同意了尊经阁部分,所以就先修尊经阁。省文物部门要求对城墙部分进行考古发掘,提供真实依据,仅文明门城墙就经过3次考古发掘,这花了1年半时间。考古发掘出大量与崖州古城相关的建筑遗存,如瓦当、板瓦、铺砖等,还有一些生活用品,如瓷碗、瓷罐、陶罐、铜钱等,共计200余件。考古发掘弄清了古城墙的走向、结构、保存状况及其它相关情况,为城墙的修复与保护提供了科学的考古学依据,也为崖州古城修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目前,城墙修复设计已获得省文物部门的批准,设计单位也对设计图纸重新做了调整,很快将修建起两边共140米的城墙,届时老“崖州八景”之一的“边城斜照”将重现世人眼前。

  “文物修缮工作是一件很费时间的事情,表面上看工地没有人施工,实际上我们在做大量前期准备工作,急也急不来,只有按程序走。”何擎国认为,以前在文物修缮方面有些草率,如1993年对文明门古城墙修缮时,在没有弄清楚城墙的历史,就把剩下的土墙推平,然后用一些青砖、水泥建一堵城墙,这些符合文物修缮要求,但属于“建设性破坏”。

  “古城遭到破坏,我们都很痛心。如果再不加强保护,子孙后代将很难看到崖城的古建筑了。我们对崖城的337处古民居进行了调查摸底,拍照、测量,但还是阻挡不了部分古民居遭拆除的命运。”何擎国拿着一本厚厚的资料说,老百姓也愿意把古民居作为文物保护下来,可是,随着人口增加,他们没地方住,有些房子已经成危房了,相关部门暂时还没有出台相应的安置措施解决居住问题,百姓也很无奈。崖城本地古建筑虽比不上陕西西安、河南洛阳的辉煌,但它有其独特性,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中华文明的见证。

  从唐朝起不少官僚名仁被奸臣陷害,曾被流放到崖州城来。单是副宰相以上的重臣就有14人之多,如唐朝的韦执谊、韩瑗,宋朝的丁谓、赵鼎、胡铨,元朝的王仕熙,明朝的王倬、赵谦等。尤其是著名的唐高僧鉴真和尚于唐代天宝七年(748年)第五次东渡日本时,遭遇强台风袭击,所乘坐的帆船飘流到崖州宁远河口,他在这里帮助修建了大云寺,留下了一批准备带去日本的佛教经典,这是崖城文化史上带有神奇色彩的宝物。元朝的黄道婆,也曾在崖城的水南村居住了近40年之久。

  崖城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项目的开工建设,将使这里重现古城风貌,让人更近地触摸到它的古色、古韵、古味。

  “对崖州古城的修缮,我们将按照‘修旧如故’的原则,本着实事求是、科学的态度,尊重历史,根据国家《文物法》的要求,保持其原真性,采用传统材料和传统的工艺,尽可能地恢复古城风貌。”何擎国说,对于“修旧如故”,他有着自己的理解:古建筑“修旧如故”,不是要呈现它如今人所见的沧桑破旧的老态,而应该是将它曾经最光彩照人时的面貌展现给世人,这才是历史风貌的真正内涵。

  对于崖城历史文化名镇的价值,名镇规划编制单位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精妙地总结为:“琼崖边邑古风悠长,名仕贬谪天涯道远,儒道佛学文化深厚,海上丝路商贸名港,热带田园山环水绕,棉纺故里贡品丰饶,民族融合黎汉友好,红色革命英雄辈出。”经过3年多的修缮,三亚市崖城历史文化名镇首批5个项目,即崖保道路改造工程一期、保平入口公路、骑楼街、盛德堂、城门前广场的修缮工作已完成并通过验收。改造工程二期预计投入1.5亿元,其中今年计划投资5000万元用于“保平村沿河道路景观和道路改造”、“保平村20处历史建筑修缮”、“临高村15处骑楼改造修缮”、“迎旺塔、广济桥和何秉礼故居修缮”、“古城北楼后道路改造”6个项目的保护修缮。

  随着保护修缮工作的推进,崖州古城将以什么样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们充满期盼。(本报三亚5月2日电)

责任编辑:霍筱薇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社会

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