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晏扬
随着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发布,有关“高考状元”的报道扑面而来:湖北文、理科“状元”由襄阳五中包揽,北京文科“状元”张韵凝弹得一手好琴,浙江理科“状元”周晨爱敲架子鼓……于是有人提出质疑:“高考状元”炒作为何甚嚣尘上?“状元热”为何热度不减?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教育部曾三令五申不要炒作“高考状元”,但是从来没有禁止媒体报道“高考状元”。只因“炒作”与“报道”的界线模糊,一些地方宁紧勿松,“不炒作”于是变成了“不报道”,有的地方甚至不再对高考成绩进行排名,并停止向高校提供高分考生名单。当然,正如大家所看到的,禁令并没有真正起作用,每年高考成绩发布之时,各地“高考状元”便很快浮出水面,从学习方法到生活细节,媒体对他们的“关照”可谓“无微不至”。
对此笔者的基本看法是:过度炒作“高考状元”固然不可取,禁止媒体报道“高考状元”也有矫枉过正之嫌;我们既要理性看待“高考状元”,也应理性看待媒体对“高考状元”的报道。
禁止炒作、报道“高考状元”的初衷良好,但是应当认识到,先有应试教育和高考录取“唯分数论”,后有人们对高考成绩和“高考状元”的强烈关注,将应试教育归咎于媒体对“高考状元”的炒作或报道,这是一种因果倒置甚至是掩耳盗铃。众所周知,“报道”并不等于“炒作”,“高考状元”的成功经验不仅是受众想知道的信息,同时也是具有借鉴意义的信息。媒体报道是为受众服务的,报道受众想知道的信息,在某种意义上是媒体肩负的责任。也就是说,有需求才会有报道,若没有需求,媒体何苦吃力不讨好?这恐怕是“高考状元”报道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
如果说媒体报道“高考状元”会对人们形成误导,恐怕太小瞧人们的判断力了。“高考状元”只是高考的优胜者,远非人生的成功者,调查显示大部分“高考状元”的职业成就并不突出。其实,大多数民众的思想观念早已“过河”,能够理性看待“高考状元”,对于媒体报道“高考状元”,教育部门也大可不必如此紧张。“高考状元”不是洪水猛兽,关于“高考状元”的报道同样不是。
一些地方不再对高考成绩进行排名,此举更值得商榷。高考是一场激烈的竞赛,作为竞赛参与者的每一个考生都有权知道竞赛的结果———不单单知道自己的成绩,还要知道“对手”的成绩,尤其是填报志愿时,需要根据高考成绩排名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公布高考成绩、对高考成绩进行排名,这是满足考生乃至社会公众知情权的需要,涉及考生的切身利益。为避免炒作“高考状元”而禁止高考成绩排名,这种做法在利弊权衡上失当,其正当性、合理性令人怀疑。
责任编辑:魏燕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