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海南文明生态村 谱写绿色新篇章

  海南美万新村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罗智才摄)

  2000年9月,海南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12年来,创建活动长盛不衰,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截至2013年6月,累计建成文明生态村13988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60%。“农民收入多、花草树木多、文明新风多”是这些村庄的突出特点,如今它们像珍珠般散落在琼州大地,成为一道吸引国内外来宾的亮丽风景。

  一项顺民意得民心的举措

  海南省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0%,过去农村脏乱差,人无厕、畜无圈,农村城镇化水平低,农民收入少,与旅游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

  从2000年9月开始,海南省掀起了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即以自然村为单位,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引导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儋州市和庆镇的美万新村是海南第一个文明生态村。过去这里年轻人娶不到媳妇,200多人的村子跑得只剩下38人。自从开始文明生态村建设后,原先随地放养的猪入了圈,村里的水源清洁了,泥泞不堪的土路也改建成了光洁的水泥路;原先随处可见的垃圾被新种植的花草树木所代替。村民们在山上种胶,山中造林,山脚和房前屋后种果树,在水面养鸭,鸭粪养鱼;山坡上养牛羊,庭院内养猪、养鸡,还建起了沼气池、卫生厕所和太阳能设施。人畜粪便被冲入沼气池内,变成沼气做饭照明,沼液成为优质的有机肥。自此,美万新村从贫困村扶摇直上为全市的“首富”。

  第一批文明生态村示范点创建之后呈现出的勃勃生机,让农村广大干部和群众备感振奋。村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从“要我建”变成“我要建”。在海南广大农村,那时不少农民见面流行问的一句话就是:“你们村建文明生态村了吗?”村民皆以建文明生态村为荣。2001年初,省委召开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了创建文明生态村试点工作。到2001年底,全省就涌现出文明生态示范点近400个。

  一个新农村建设的响亮品牌

  截至2013年6月,海南累计建成文明生态村13988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60%。不少村庄凭借生态资源优势,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景区和景点,迎来一批又一批客人。据统计,近年来,先后到海南文明生态村参观旅游的团队有900多个,8万多人次,其中来自日本、美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团队150多个,约2万多人次。

  琼海市博鳌镇美雅村位于万泉河畔,全村有28户132人。2012年,美雅村在市、镇的大力支持下,村民积极投劳出资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在不破坏村里原有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整治村庄的脏、乱、差,完善基础设施,实现了美化、绿化、亮化。现在,美雅村里农家乐、乡村风情旅馆、水塘咖啡厅、汽车酒吧、国际青年旅舍和自行车营地等基本旅游服务一应俱全。阿叔农家乐的合伙人郑元锋说:“文明生态村的建设让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赚钱,现在店里平均一个月收入10万元左右,大家自豪感、幸福感大大提升,不少以前外出打工的青年都回来了!”

  一个个农村旧貌换新颜,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打响了一个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品牌,并得到了全国的广泛认同。多位中央领导人先后到海南文明生态村考察,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条创建和谐农村的成功经验

  海南省文明办主任张学泮说,文明生态村建设之所以在海南能12年长盛不衰,关键在于探索出了以下几条成功经验:首先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把文明生态村创建列为重点工作常抓不懈。省委、省政府每年都明确把文明生态村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的内容之一,历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以及历次党代会都对文明生态村建设提出具体要求。

  其次,海南文明生态村在创建过程中,始终坚持从农民的切实需要入手,以示范村建设为切入点,通过典型示范,使群众迅速感受到看得见、得利益的实惠,从而激发了广大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和创建积极性。

  最后是造血为主,激发活力,通过文明生态村建设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各市县结合实际,围绕发展绿色种植业和生态养殖业,大力推广“猪—沼—种植”模式,涌现出一批“槟榔村”“香蕉村”“冬季瓜菜村”等专业村,打造“一村一品”。有的把文明生态村建设与开发乡村旅游相结合,涌现出了一批特色旅游村。目前,全省已建成农家乐和乡村旅游点148个,年累计接待游客约300万人次,全省文明生态村农民2012年人均纯收入达6895元。同时通过组织专家下乡、民族山歌调演、农民书法展览、割胶比赛等,将文明理念、道德教育、科技观念、生产技术与传统“公期”有机结合,既保留了乡村民俗文化节日的地方特色,又成为进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平台。

  张学泮说:“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应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表率的示范区,是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实现海南绿色崛起的综合载体。下一步,将举全省之力,扎实推进。”(本报记者王晓樱魏月蘅)

 

责任编辑:谢军辉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时政

权威报道一网打尽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