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教育投入连续6年两位数增长 弱势群体享教育公平

  我省教育投入连续6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有力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让教育的天平不再倾斜

  ■ 本报记者 刘袭

  “海南教育总投入连续6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12年全省教育总投入218.34亿元,比2011年增长24.53%,创出历史新高,几乎是2006年55.66亿元的4倍。”省教育厅财务部门的负责人陈炜今天对记者说。

  海南教育总投入中,全省地方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大头。省财政厅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全省地方公共财政教育支出预算170.5亿元,1月至9月已支出110.6亿元,同比增长22.2%。

  近日,记者深入多个市县的学校调查,发现海南正在重金打造教育均衡公平的殿堂,越来越多的城乡贫困学子、困难群体人员,在现代化的教学楼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创办名校满足群众需求

  教育寄托着万千家庭的美好期望,家长和学生都期待名校。但海南一些市县教育基础较差,在教育基础薄弱地区,要实现教育质量突破,从教育发达地区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是一种有效方式。万宁市副市长黄小平说:“我们创立叫得响的名校,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这间名校就是投资3亿元的北师大万宁附中。

  2012年9月,北师大万宁附中招生。记者看到占地300亩的校园绿树成荫,科技楼、天文台、图书馆、体育馆等现代化教学设备齐全,新增4500个优质教育学位。家门口的名校吸引在外地求学的学子回流,今年9月,共有486名在外地读书的学子回流万宁。

  2010年至2012年,陵水教育总投入达15个亿。县教科局局长尹长安说:“我们引进优质教育管理模式,办好的学校,让农村孩子享受和城里孩子同等的优质教育。”该县投资3亿元与百年老校——中央民大附中合办分校,于今年9月开始招生。英州镇军屯村的林新廷在中央民族大学附中陵水分校读高一,他对记者说:“在陵水能听北京名师讲课,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把孩子送到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县城读书,是定安许多农民的迫切愿望。定安实施城区带动战略,近3年先后投资4.3亿元,异地重建、新建扩建定安中学、城南中学等,新增高中学位800个、初中学位2700个、小学学位2500个,绝大部分新增学位提供给农村进城的孩子。定安中学校长陶玉喜对记者说:“2012年扩招799人,今年扩招558人,扩招的绝大部分是农村进城读书的孩子。”

  破旧学校换了新颜

  以前,海南的乡村有不少薄弱学校,教室破旧,师资严重缺乏,学生不断流失。如今记者在调查中看到,海南整合教育资源,加大投入改造农村薄弱学校,建设校安工程,几乎在每个乡镇都新建或改造一所好小学。

  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后,旧貌换新颜,变成功能齐全的“新”学校。始创于1951年的叉河水泥厂子弟学校,1984年建的3栋两层教学楼木门窗全部烂光,墙皮脱落,楼前泥地杂草丛生。相邻的叉河中心小学等3所小学均是教室陈旧。2009年9月,昌江将叉河镇相邻的叉河水泥厂子弟学校、叉河中心小学等4所小学整合,在原叉河水泥厂子弟学校原址建设叉河镇中心学校。2012年校安工程改造时,投入500多万元,整固、装修3栋旧教学楼,新建学生食堂、学生宿舍、篮球场,硬化校道,新安装校园路灯,60亩大的校园整洁,树绿花香。校长陈少强说:“现有在校生684人,其中97%是黎族。学校深受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喜爱。”

  城区薄弱学校重建后,变成现代化的新型学校,就近入学,使城市贫困生和农民工子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海口海港学校建于1963年,原是海口港务局子弟学校,2005年移交给海口市时,教学楼很破旧,教学设备非常落后。海口市投资近8000万元重建,2012年9月竣工后,变成海口市最美的学校之一。校长周先平告诉记者:“前两年招生招不满,今年招生爆满。现有在校生2366名。”

  海南2012年立项343个校安工程,其中开工328个,竣工89个。农村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开工150个,竣工57个。全省今年加固和重建校舍的总面积将达40万平方米。

  弱势群体享有教育公平

  海南加大教育投入,使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学生、弱势群体人员读得起书、上好学,享受到教育公平。

  始于昌江的教育扶贫移民办学,正在全省开花。2012年9月,投资8.6亿元建成的三期8所思源实验学校同时开学,新增优质学位1.85万个。从2009年9月海南一期思源学校12所开学,至今共建成24所,共投资13.62亿元。成千上万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智力脱贫。

  海南初步建成覆盖全省各级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让寒门学子都读得起书。2012年投入“两免一补”资金10.48亿元,受惠学生123万余人。投入3亿元,用于免除14.4万名城镇家庭经济困难等学生的学费。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发放2.1亿元,累计受益3.5万余人,安排高校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等1.3亿元,资助学生7.35万人次。(本报海口10月19日讯)

责任编辑:吴玉帛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时政

权威报道一网打尽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