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返乡大学生打造全新故乡 让古老村庄改变模样

  次滩村新容貌。南国都市报记者徐善应摄

  返乡大学生和次滩村村民在次滩村合影。(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海南返乡大学生志愿者让古老村庄改变模样

   怀揣书生理想,点燃乡亲激情,打造全新故乡

  返乡大学生胡诗泽一开口,八成是要讲他的故乡次滩村了。他几乎逢人便讲这个古老村子的建设梦想,试图从对方的脸上看到“支援”的希望。

  胡诗泽知道,作为刚毕业不久的返乡大学生,他和伙伴们羽翼未丰,有一堆的点子,但缺乏践行的力量。他必须把这个村子的力量凝聚起来,甚至要通过打动与村子毫无关联的人也来助力村子建设。这不,3月4日下午,胡诗泽把海南省残联的领导带进了次滩村。

  海南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成立12年了,如今,他们正向返乡“深度公益”延伸,试图“让人民看见财富,再造魅力新故乡”。

  □南国都市报记者杨金运 徐善应 实习生聂臻臻

  “书呆子”和老农民的会议

  2011年2月5日下午,定安县新竹镇一家小茶馆里,几张桌子拼接在一起,一群鼻梁挂着眼镜、满怀书生意气的大学生,和一群饱经风霜、面色黝黑的老农民坐到了一块。他们要就“改变次滩村面貌”一事开会。这个看上去“组合”和主题都有些奇怪的会议,是由这群“书呆子”发起和组织的。谁也没想到,它竟成了定安县次滩村建设的转折点。

  胡诗泽是这次联谊会的牵头人。面对乡亲父老,他说出了心里的话——村庄道路糟糕,没有文化室、球场等相关设施,文体活动没办法开展。胡诗泽认为,必须建设文化室、球场、文化宣传栏等,还要对村庄进行总体规划。这些想法,在胡诗泽心里酝酿已久,但他知道,单凭怀揣点子的返乡大学生,要让梦想照亮村庄的现实,远远不够。胡诗泽没有想到的是,大学生们一番对建设故乡的表白,打动了在场的长辈。

  胡绍洲是一名长期在外的生意人,四五岁便离开了次滩村。他大半辈子走了很多地方,时常想起自己那“破烂”的老家。“村子到处都是杂草和垃圾,房子老旧。”胡绍洲说,村里的人,稍微有些能力、有点钱的,都到外面去工作生活了,把贫困和落后的故乡留在记忆里。“他们这帮大学生的热情感动了我,真的,他们让我看到了希望。”胡绍洲记得,那次会议中,一个念头浮现在他心里,“是该落叶归根的时候了。”胡绍洲后来成为返乡大学生的好帮手,成为了次滩村文化建设小组的组长。

  自下而上的“新农村”运动

  2014年1月31日,马年大年初一,定安新竹镇次滩村召开了发展大会。这次开会的主角和3年前一样,但开会的人数增加至170人,包括150多名村民和20多名返乡大学生。

  仅仅3年时间,久未返乡的人,都已经快认不得眼前的故乡了。

  村民胡照广在一家银行工作,以前每年就回老家那么一两次。“那时村里的状况太糟糕了,”胡照广回忆,每年他带着妻子开车回家,车走在坑坑洼洼的村路上,到处都是高及腰部的杂草,牛粪和猪粪随处可见,“看了觉得很难受。”“我们家在村口,每次回家我们都窝在家里,不到村里,怕看了心里不舒服。”3月4日下午,胡照广说,“现在,我经常回来。”村里的景象,已和从前大不相同:全村道路硬化了,路灯立在路旁,创业林、球场、活动室、戏台……一切都是新的。

  这得益于一场自下而上的改变,源于自返乡大学生和村民的努力。返乡大学生是这场乡村变身活动的发起人,是“次滩梦”的火种。

  拿修路项目来说,全村要修近3公里的水泥路,2012年底得到批复:政府出资一半,村民自筹一半。项目批了,钱从哪里来?次滩村返乡大学生得知后,决定带头发动村民捐款。胡诗泽的朋友、返乡大学生万宁人吴国江见村民都在犹豫,率先捐出了1000元。“我们村民看到一个外乡人都这么热心于我们家乡的建设,热情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村民胡绍球说,仅那一次,捐款就达到近5万元。

  “我们村700多人,培养出100多位大学生,现在他们都很关心家乡的发展。我们觉得,没白培养他们。”村民胡瑞祥说。今年2月18日,次滩村成立了一个“次滩村助学爱心基金”,以此鼓励培养更多大学生。而村里平日连一块钱电费都要计较的村民,一共捐出了1万3千元。

  一双双粗糙的手递过来的钞票,饱含着村民对返乡大学生的支持和赞许。

  “就近服务家乡”集结号吹响

  次滩村只是海南返乡大学生所成就的一个范本。在那之前,海南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已走过了10个年头。2002年,返乡大学生胡诗泽发现自己身边的返乡大学生整日里无事可做,便找到了最要好的几名同学,以志愿服务者的身份开展敬老爱老、热心支教等公益活动。2004年,这个小团队正式命名为“定安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他们在一些乡村小学发起建起了爱心图书室,还为农民做菜价调查。随着影响力的扩大,队伍更名为“海南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

  2012年,“海南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10周岁,胡诗泽遇到了返乡大学生陈统奎。陈统奎是个思维活跃的记者,他出主意说不如引领海南籍大学生返乡。两人专门想了口号:“汇智返乡大学生,再造魅力新故乡。”

  吴国江也决定加入这个队伍。当时,这位从华中科技大学生毕业的海南大学生已在自己家乡做了几年的公益。曾在香港参与大量公益活动的吴国江回到家乡万宁市和乐镇西坡村后,每年组织一批大学生去当地农村小学做交流,还特别借鉴香港校董会模式,发起成立“西坡小学校董会”,成员都是当地农村走出去的知识分子,架起乡村小学与外界的沟通桥梁。他还参与注册了全国第一个大学生支教公益组织“海南省美在心灵大学生志愿者协会”。

  三位返乡青年会合了,他们都有着为家乡百姓做事的热望。他们的背后,是众多伙伴——一群与他们一起参与返乡公益的海南返乡大学生。

  2012年8月6日,三人发起了首届返乡大学生论坛。陈统奎给省委领导写了一封信,最终得到了批示。

  海南返乡大学生,吹响了“就近服务家乡”的集结号。

  “深度公益”再造魅力新故乡

  “2013年4月29日,次滩微信广播:主题是探讨村庄龙脉和公茂树,大家纷纷发表对村庄建设意见……”这是次滩村每两周一次的“微信”会议内容。参与会议的人,是次滩村30多位在外读书工作的大学生和10多位村代表。这群大学生不单假期返乡,平时也要微信“返乡”。为了让村民参与,胡诗泽和他的伙伴们还专门对村民代表进行了微信使用方法“培训”。

  改变家乡硬件只是短期梦想,其实返乡大学生想得更远。

  2009年11月,陈统奎曾做了一个幻灯片,详细地向他的乡亲——海口博学村村民介绍台湾是如何做“社区营造”的,当时村民们一头雾水。陈统奎心里却明白得很:做“社区营造”,是一种返乡的“深度公益”。

  2009年,博学生态村挂牌,并于11月成立了发展理事会;2010年2月,博学村的环村自行车道启用,6月博学村与台湾桃米村结为姊妹村;2011年,村子的文化室正式投入使用,姚明题写牌匾;同年,博学村的蜂蜜成立专门商标并在淘宝上正式售卖;12月,博学村第一家民宿“花梨之家”开张;2012年,花梨之家成为“小鹰”计划的一个驻点,接受志愿者一起来改造自己的家乡、韩国艺术家驻村计划为村民着力打造“蜜蜂共和国”……

  古老的村落,在返乡大学生努力下焕然一新。

  2012年春节,当时的胡诗泽走进了博学村。博学村里挂着的“让人民看得见财富,再造魅力新故乡”牌子,让他心头一震。“这不就是我想做的吗?”胡诗泽豁然开朗。胡诗泽想改变故乡面貌,想开展“社区营造”,想把这场返乡运动往返乡“深度公益”延伸。

  胡诗泽和他的伙伴们是这么想的,也正是在这么做的。

责任编辑:甘晨卉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社会

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