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挖掘擦亮娘子军精神 抹去尘埃现光华

  研究挖掘擦亮娘子军精神

  抹去尘埃现光华

  铭记 许时容 (1912-2008)

  颜东 (1912-2001)

  朱祝梅 (1913-2008)

  这是一个英雄的群体,这是一部动人心魄的史诗。

  然而,很多人也许想不到,她们曾经淹没于历史中,甚至饱受误解。

  为了研究和挖掘红色娘子军历史,许多人奔波,付出巨大的劳动搜集资料、线索,只为了“红色娘子军的精神,能传承下去”。

  正是他们的努力,红色娘子军老战士们不断得到认可和肯定。

  正是他们的努力,今天的我们才能了解到那么多动人的故事,才能在她们精神的指引下,继续前行。

  陈锦爱。 本报记者李英挺摄 

  琼海市阳江镇红色村,红色娘子军练操场遗址。 本报记者李英挺摄 

  红色娘子军曾淹没于历史,在多方寻找下———

  尘封的“史诗”大放光芒

  -本报记者赵优 刘笑非 特约记者王仪

  这是一个英雄的群体,这是一部动人心魄的史诗。由100多名女性组成的红色娘子军,作为一个战斗整体,尽管仅存在一年多时间,但她们的事迹和精神在海南、在中国乃至世界妇女解放斗争史上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和意义。

  然而,很多人也许想不到,她们曾经淹没于历史中,甚至饱受误解和屈辱。一颗明珠,在拭去蒙蔽它的灰尘之后,穿透历史的隧道和意识形态的藩蓠,更加光芒四射。

  在研究和挖掘红色娘子军历史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一个人是刘文韶。1956年,他在海南军区政治部负责宣传工作,前后历时大半年,几次深入到乐会县,走访了十几位红色娘子军老战士和冯白驹在内的好几位当年海南地区的领导干部,基本掌握了这支女兵连的情况。

  享年103岁的王运梅是近几年曝光率极高的红色娘子军战士,但文革时期,曾有政府调查人员多次上门询问她的情况,她不得不否认曾参加过女子军特务连。

  “舞台上,娘子军轰轰烈烈,形象光辉,但在现实中却是默默无闻的。”琼海市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陈锦爱告诉记者,解放后,幸存的娘子军老战士,只有两位担任公职,其余的全部在乡下务农。

  冯增敏曾到北京接受毛主席的接见,并担任乐会县妇联主任一职,但她仍被限制任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年冯增敏得到平反;1985年,琼海县在市内街心公园为红色娘子军树起了一座花岗石塑像,并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字,标志着娘子军得到了重新的、全面的肯定。

  1986年12月,国家民政部财政部《关于妥善解决“红军失散人员”生活困难问题的通知》,要求各地政府对1937年7月6日以前正式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因伤、因病、因战斗失利或组织动员分散隐蔽离队失散的“红军失散人员”进行每月几十元的经济补助。

  “当时,红色娘子军主要分散居住在琼海的阳江、文市、九曲江等8个公社。为落实这一政策,琼海县有关部门重点在这几个公社开展确认工作。”曾任琼海市文市乡(现已并入琼海市阳江镇)民政助理员的符仕琼告诉记者,他具体负责辖区内娘子军失散人员的查找工作。

  琼海市民政局副局长曾绍宬介绍,琼海市政府曾经多次调高对她们的生活补助标准,现在每人每月的生活补助已经达到2486元。

  (本报嘉积4月19日电)

  庞启江。 本报记者李英挺摄 

 

  寻找、挖掘红色娘子军故事的函件。 本报记者李英挺摄

  琼海阳江镇文化站原站长庞启江的寻访之路

  15年寻访70余人

  -本报记者蔡倩 特约记者王仪

  “我跋山涉水、千辛万苦地找到她们,还原她们最真实的事迹!她们都是我的娘!”一间堆满如山的手稿、摆满红色娘子军老年的照片、摆放着一座小型娘子军雕像的房间里,庞启江正坐在地板上整理凌乱的资料。

  庞启江,琼海阳江镇文化站原站长,从小就生长在红色娘子军的发源地。1999年起踏上寻访娘子军之路,寻访70余名娘子军本人或家人,为数十位娘子军战士举办了追悼仪式。

  至今,红色娘子军已经跨越80余年风雨历程,虽然已有相关部门对资料进行了总结,但依然还有很多动人事迹鲜为人知。为挽救修补红色娘子军史的遗阙,庞启江跑遍海南岛,寻访健在或已辞世的红色娘子军与家属,找寻她们的战斗故事及遗像陈迹,撰写了一部《红色娘子军传》,这部著作已于4月付梓。

  “那是党史办的事,你何必自找麻烦?”有人这样问庞启江。“我不做,就没人做了。”庞启江觉得,对于红色娘子军史料的搜集,他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庞启江先从琼海市民政局获取了红色娘子军的个人信息,一一核查确定;然后向琼海几乎每一个村委会发去函件,询问调查当地是否有红色娘子军或家属;通过已经结识的王时香、黄墩英几位老人的回忆,查找还原红色娘子军群像。

  1999年,存活的红色娘子军只剩下23人。20世纪末,红色娘子军这些巾帼英雄已是耄耋老人,陆续离世。快!要快!要立刻就做!就是这样的紧迫感,庞启江夹上一卷红布、一套红色娘子军军装,背上一台照相机,揣上一个笔记本,骑上一辆旧摩托车,开始了漫漫寻访娘子军之路。

  完全自费、孤身一人,庞启江从红色娘子军的诞生地开始,沿着娘子军们当年走过的路线,跋涉了千山万水,寻遍娘子军足迹,甚至不远万里到新加坡寻觅,筹集资料和取证红色娘子军的故事。

  1999年至今,庞启江跨镇走县、走乡闯村,多次爬上六连岭、中平仔山,3次翻越母瑞山、马鞍岭,3次走遍万泉河两岸。

  15年来,他几乎牺牲了所有节假日:不是在走村闯户寻访、拍摄,就是在埋头“造车”。

  “15年的手稿,堆在一起比我都要高了。”庞启江打开一个书柜,手稿满得几乎要溢出来了。“只希望红色娘子军的精神,能传承下去。这是我最大的愿望。”庞启江捧着《红色娘子军》的手稿,满怀希冀地说。

  (本报嘉积4月19日电)

  符月雅。(摄于2011年) 本报记者王凯摄 

  等待近80年终偿夙愿

  符月雅:最后一个被确认身份

  -本报记者刘笑非

  房间不大,却很整洁,物件都摆放有序。琼海市阳江镇龙山村村民王会莲说,母亲生前住的房间,多年来一直没变过。

  王会莲的母亲叫符月雅,曾是红色娘子军战士,而这个英雄身份的确认,老人足足等待了近80年。

  1967年的一天,符月雅老人上街时,遇见红卫兵在阳江街头批斗红色娘子军一连指导员王时香和二连指导员庞学莲。看到昔日的战友遭遇不公,老人忍不住大声对红卫兵说:“侬呀,人家不是叛徒、特务,你们误会了!”

  就这一句话,引来了红卫兵的追查。有斗争经验的符月雅提前躲在了家旁边的山林里。当天晚上,符月雅匆忙收拾衣物,连夜步行到龙江公社,第二天一早搭船去嘉积,辗转去昌江投奔亲戚。

  昌江一住30多年,动荡的年代也已过去,国家有关部委也重新颁布了妥善解决红军失散人员生活困难问题的政策。一年回家过春节,符月雅偶遇战友黄墩英和庞学莲。她们告诉符月雅:“国家承认了我们的军籍,却不知你去哪了?”二人遂帮符月雅写了证明材料,证明她曾与其他100多名红色娘子军战士一起经历过战火的洗礼。

  时任琼海县民政局优抚股股长的符仕琼,是王会莲的小学同学,当母女二人拿着证明材料找到他时,符仕琼立即向局领导反映了此事。“但当时省民政厅专门办理此事的机构已撤销,确认身份要重新写材料,难度较大。”

  第二天上班,符仕琼拿着两份证明材料上报局长。符仕琼走乡串镇,找到了黄墩英、庞学莲,以及当时在任的阳江公社领导,重新整理资料、拟写意见、政府批字。“材料够了,我立马上报了省民政厅,民政厅确认了符月雅‘红军失散人员’身份并开始发放补助金。”符仕琼说,那一年是1994年。

  然而,符月雅红色娘子军的身份,多年来却都未能得以确认。王会莲说,母亲因为此事情时常发火:“确认不了娘子军的身份,我死不瞑目!”

  2011年,琼海市多个部门重新走访调查,最终确认符月雅老人的红色娘子军身份。民政部门也按照红色娘子军的待遇,开始向老人发放补助金。

  多年夙愿一朝实现,极大宽慰了老人。符月雅时常坐在厅堂里,咿咿呀呀地唱着当年从军时学会的歌。老人安逸地享受着晚年生活,2012年2月与世长辞。

  (本报嘉积4月19日电)

责任编辑:甘晨卉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社会

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