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薪火永相传:坚贞不屈艰苦奋斗乐观向上

  铭记 欧花 (1915-2006)

  龚金英 (1913-2008)

  殷世容 (1914-2006)

  最后一位红色娘子军走了。

  昔日的“琼花”们渐行渐远,但“琼花”的精神依然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光芒闪耀。

  革命时期,她们撑起了琼崖革命斗争的半边天,用自己的双手与鲜血换来自由解放。她们激励人们乐观向上、奋起反抗、艰苦奋斗。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尽管我们在物质生活上已富足,但是红色娘子军精神同样能够激励我们去奋斗,增强为社会进步服务的信念。

  琼海市委书记符宣朝:在新时代传承娘子军精神

  -本报记者苏庆明

  随着最后一位娘子军的逝去,曾经激励过数代人的红色娘子军精神失去了它最鲜活的载体。

  “小时候,我经常听父母讲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她们的故事,连同讲述这一故事的艺术形式,赋予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以理想主义的气质,以及把个人生活的意义与社会历史的进步相关联的信念。”琼海市委书记符宣朝深情地讲述。

  符宣朝说,娘子军斗争的特殊之处在于,革命的承担者是女性。因此,这一运动极具妇女解放的象征意义。历史上,妇女在父权秩序之下被规定为辅助性的角色,在社会关系中居于从属地位,是一种匿名的存在。而在娘子军活动中,她们以主体的姿态参与到社会运动中,构成一种独立的社会力量。这一过程也是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过程。在符宣朝看来,当今我们继承娘子军精神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时代语境的转换:从具有集体感和使命感的革命氛围到个人化的日常生活,而在后者中“宏大叙事”及其提供的意义感难以建立。

  “日常生活本身难以为个人提供存在的意义,沉缅于它难免陷入虚无主义的恐慌。这也是宣扬娘子军精神的机遇所在。”符宣朝表示,在红色娘子军及其它红色文化当中,个人解放是与一种社会关系的解放分不开的,个人生活的意义是与社会历史进步的信念相关联的。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学习娘子军,有助于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发掘其社会意义的成分,增强为社会进步服务的信念。同时,也可以启发女性积极参与到公共生活中来。

  “娘子军是琼海的一张名片,我们会好好保护和利用。”符宣朝表示,作为娘子军的故乡,琼海学习娘子军精神的资源得天独厚。琼海将继续保护好娘子军遗址及相关文物,持续推动相关的研究与出版工作,积极以娘子军精神为载体,在青少年中进一步普及爱国主义教育。同时,确保妇女的政治参与权利,大力推进红色文化游,把保护娘子军文化与经济发展融合起来。

  (本报嘉积4月19日电)

  卢业香一岁大的曾外孙女,亲吻着她的英雄祖奶奶的照片。本报记者张杰摄 

  红色娘子军家庭背后的精神传承 “母亲的精神,激励我们前行”

  -本报记者蔡倩 特约记者王仪

  最后一位红色娘子军走了,昔日的“琼花”们渐行渐远,但“琼花”的精神依然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光芒闪耀。“我感觉阿妈从未走远,阿妈对我们儿女的教导,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卢业香之子翁祚雄坚定地告诉记者。

  “妈妈总是一心扑在工作上,却还教我要好好读书、好好工作。”琼海市地税局原副局长庞学雅脸上坚毅的表情,与照片上的母亲冯增敏如出一辙。

  自小被母亲寄养在亲戚家,与母亲聚少离多,但庞学雅始终认为,母亲给她留下了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庞学雅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巾帼不让须眉,同样是一位一心工作的“女强人”。

  “阿妈说,有困难要耐心解决,要有勇气。再大的困难,我都不发愁。”黄国丰总是想起母亲潘先英生前说过的话。

  作为最小的红色娘子军,潘先英凭着一股子倔劲儿,与战士姐妹们一起携手共度风风雨雨,并活到了99岁高龄。

  黄国丰45岁时丧偶,他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妈,含辛茹苦地把孩子拉扯大,坚强面对一切挫折。当时还在世的潘先英总是以曾经的艰苦岁月勉励儿子,她说:“多大的难处,也不要放在心上,要找办法解决。”黄国丰想到母亲的这句话,就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

  “母亲识文断字,非常重视对后辈们的教育。”庞学莲之子吴景桐回忆。如今,吴景桐已是琼海市人民医院有名的外科医师,而庞学莲的后人中,有4人考上了大学,3人成为了“白衣使者”。

  琼海市阳江镇墟上,一栋两层的小洋楼前,王时香之子刘其泽正满头大汗地搬运米粉袋。他抹一把额头的汗水,指指身后的房子道:“这就是阿妈出主意赚钱,挣下来的家业!”原来,改革开放初期,敏锐的王时香嗅到了自由市场化的气息,鼓励儿子从事粉条加工生意,靠勤劳发家致富,挣下了一份家业。

  在问及如何发扬传承母亲遗志时,这些红色娘子军后代们异口同声地说:“不管我身在何方、从事什么事业,母亲的精神都将永远支撑着我们前行!”

  (本报嘉积4月19日电)

  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邢诒孔:娘子军精神永不过时

  -本报记者刘笑非

  斯人已去,精神长存,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始终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女性。

  “革命斗争是普遍的,但海南的革命斗争同时也是特殊的。为什么只有海南出现红色娘子军?这与海南本身的特殊社会环境分不开。”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中共海南省委党校研究员邢诒孔对于红色娘子军,有着他自己的理解。

  他认为,海南有着独特的南洋文化,当家中男性独自下南洋闯荡,留守在家中的妇女总要承担更多责任,这也使得海南女性更加独立。“当反动统治压迫愈加剧烈,妇女们也能像男同志一样拿起枪杆子奋起反抗,树立了海南女性独立、坚强、求解放的鲜明形象。”邢诒孔说。

  “不论是直接参加革命,还是给红军提供可靠的帮助,娘子军的作用已不能简单的体现在战场上。冯白驹将军曾说过‘山不藏人,人藏人’,在整个海南革命斗争的历史中,革命母亲、红色妇女等等,无数妇女同志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她们都是受了红色娘子军精神的感召。”邢诒孔告诉记者,红色娘子军从最初的少数人,到最后占琼崖纵队15%的强大力量,不仅帮助海南革命斗争取得最终胜利,坚持二十三年红旗不倒,也激励着更多的女性投身革命事业。

  直到解放后,红色娘子军精神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邢诒孔认为:“红色娘子军是一个战斗集体,而非单纯的指代某一个个体。革命时期它能激励人们奋起反抗,建设时期它能激励人们不畏艰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它同样能够激励我们去奋斗。”无论是女排、女篮还是哪一个女性团体,她们都可以被称为“娘子军”,这个称谓早已成为了展现女性坚韧、不屈的一个符号、一种荣耀。

  “红色娘子军精神是海南的红色品牌,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同时亦是党史、军史中的光辉一页。”邢诒孔认为,这样的光荣历史我们不应该忘记。邢诒孔说,红色娘子军精神,也是“中国梦”在新时代的载体之一,只有继续弘扬和传承,才能让这精神继续飘扬在海南的土地上。(本报嘉积4月19日电)

  红色娘子军革命精神感染游人:和平年代更不应遗忘

  -本报记者赵优 特约记者王仪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今天上午,在琼海官塘红色娘子军纪念园里,兰州关山车队的队员们唱起这首昂扬奋进的歌曲,感受和追忆娘子军当年的巾帼风采和飒爽英姿。

  这支从兰州一路骑行过来的车队,19名队员的平均年龄已达62岁。从海口到琼海之后,第一站就是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我们这代人,是看着红色娘子军的电影,听着红色娘子军的歌长大的。”队员达海岭告诉记者,早在计划路线的时候,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就已是重点。正是因为有着深深的娘子军情结,从电影里的婆娑椰树中,开启了对海南岛的认识。马年春晚,当“红色娘子军”出场,《万泉河水清又清》的歌声响起,闪耀春晚的海南元素,再一次将红色娘子军的故事推到人们眼前。“这是我对海南最初的记忆,所以大家一拍即合,来看看伟大先烈。”达海岭说。在英姿飒爽的红色娘子军塑像前,19位老人排列整齐,扬起车队的旗帜,留下对红色娘子军的敬意和缅怀。

  位于海南东线高速公路官塘白石岭出口附近的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园内的纪念馆里陈列着3000多幅珍贵的照片,还有娘子军连当年战斗、生活用过的枪炮、服装和用具等珍贵文物。

  78岁的崔凤琴和老伴儿手牵着手,仔细观看着娘子军当年战斗和生活的点点滴滴,不断感叹着老一辈革命人的苦。两人是住在嘉积镇上的“候鸟”,这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过来参观红色娘子军纪念园了。“没有他们艰苦卓绝的斗争,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崔凤琴说,和平年代,生活好了,年轻人不应忘记革命先烈洒下的鲜血。

  万泉河畔诞生的红色娘子军不畏强暴、敢于牺牲的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奔腾不息的万泉河像一条蓝色的绢带,一头系着历史,一头连着未来。

  (本报嘉积4月19日电)

  我读>红色娘子军精神

  信念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学习娘子军,有助于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发掘其社会意义的成分,增强为社会进步服务的信念。

  ———琼海市委书记符宣朝

  勤劳

  阿妈鼓励我从事粉条加工生意,现在我靠勤劳发家致富,挣下了一份家业。

  ———王时香之子刘其泽

  激励

  革命时期它能激励人们奋起反抗,建设时期它能激励人们不畏艰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它同样能够激励我们去奋斗。

  ———中共海南省委党史

  研究室原主任邢诒孔

  奋斗

  没有他们艰苦卓绝的斗争,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和平年代,生活好了,年轻人不应忘记革命先烈洒下的鲜血。

  ———78岁游客崔凤琴

  红色娘子军

  健在时间表

  1999年23人

  2001年21人

  2004年15人

  2011年3人

  2014年0人

责任编辑:甘晨卉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社会

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