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迈开发致力南渡江延岸村庄旅游 苗寨风景引人入胜

  

点击南海网“海南深呼吸”栏目 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南渡江旅游开发将为苗村带来发展新机遇。 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新兴村的苗族妇女和孩子。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仁兴镇新兴村,欢跳竹竿舞的人们。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青山绿水、民族风情、田园风光,这些词汇的组合,总是让人充满向往。

  9月初的一个雨天,海南日报记者从澄迈金江乘船一路溯南渡江西上,到达仁兴镇,随后驱车穿过一段弯弯曲曲的水泥山路,终于来到被吊灯岭和红大岭环抱的新兴村。这里是澄迈唯一的一个苗族村庄,青山环抱,流水潺潺。抬头望去,雨中的新兴村别有一番美妙。淅淅沥沥的雨点连成线,把远处依托着山势修建的民居映衬得带有一种朦胧美感。近处的屋顶上,可以清晰看到雨水撞击瓦片后水珠四溅的景象,房顶上是白茫茫一片,像是披上了一层保护膜。如果天晴时,苗村是一幅油画,那么雨中的苗村则是一幅水墨画,美得那样别致、秀气。在盘明东、李英运、李畅琼等几位村干部和村民的引领和讲述中,海南日报记者领略了藏在丛林深处最原味的苗家文化与风情。

  几经迁移定居新兴村

  54户,342人,是新兴村现有的居民。除了一户人家是黎族外,其他的村民都是苗族。

  “其实我们村的人最早不是定居在这里的,而是住在南渡江边的王江水村,1975年出于交通方面的考虑才搬迁到了这里。”李畅琼曾经担任过村支书,他的父亲也曾是村里的老支书,对村子的历史极为熟悉,“据村里的父老讲,王江水村也是解放后才搬迁过去的,在解放前我们是住在九乐宫山顶上的乐山村。”

  “新兴村的搬迁史是海南苗族人历史的一个缩影。”澄迈县文化馆馆长王大刚说。据了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海南苗族人没有固定的居住点,他们在深山密林中过着“一年一砍山,几年一搬家”迁徙不定的游猎生活,十分困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苗族同胞才下山定居。

  李畅琼说,解放前,住在山里的苗族人没有固定住所的概念,如果和邻居闹矛盾了,觉得相处不来了,就干脆收拾一下搬走,到别的地方继续砍山开园,所以那时候聚居在一起的苗村里的人数并不固定。“解放后,有了固定的居住地和稳定的生活来源,我们苗家人的生活慢慢就过得好起来了。”李畅琼颇为自豪,“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父亲还曾作为海南的少数民族代表进京参加国庆活动,跟毛主席合过影。”

  由于地处偏远,尽管搬迁到了现址,有了固定的居所,但由于山区所能种植的经济作物价值不高,多年来新兴村民的经济收入一直不高。近几年来,在政府的帮扶下,新兴村的村民们都种起了橡胶和槟榔。“今年的胶价不太好,前几年行情好的时候很赚钱。”李畅琼说,现在大家都把橡胶当成了自家的“摇钱树”,“管理可上心呢”。

  为了活跃新兴村群众的文化生活,近年来仁兴镇政府还连续几年在村里举办了庆祝“三月三”的活动。“有政府的组织,每年“三月三”周围村镇的人都会来我们这里参加活动,这给我们苗村人带来了一股春风,感觉到地处山区的苗村不再被人瞧不起了!”李畅琼说,为了向来参加“三月三”活动的人展示新兴村的风采,村里还组织起了一支舞蹈队给人们表演招龙舞等苗族传统舞蹈。

  “咱唤国家管得好,人民世上不怕愁……”采访中,新兴村村民随兴给海南日报记者唱起了苗歌,歌词里满是对政府的感激之情。

  女子巧手织就云霞锦

  知道有记者进村采访,村干部李英运的妻子早早穿好了传统的民族服装,笑嘻嘻地站在门口等待着。濛濛细雨、郁郁青山,白墙灰瓦,还有那身着苗衣笑颜如花的女子,成了雨中一道别样美丽的风景。

  “这身衣服是她的嫁衣,还有头上色彩艳丽的盖头是她出嫁时戴的。”李英运说,几乎每一位苗家女子,从小就要跟母亲、姐姐、嫂嫂学习织绣苗锦。按照新兴村的习俗,结婚出嫁的盖头需要新娘自己绣出来,这是对苗家女子是否心灵手巧的一项考验。新兴村的新娘出嫁,一定要穿苗衣,她的嫁衣是由夫家准备,李英运说,“新娘要穿双衣,即两件衣服,代表好事成双,嫁衣的衣领、衣襟、衣袖、裙脚等部位都需要绣花,这就得由家里的女子帮忙赶制。等嫁衣做好后送到新娘家,如果新娘试穿合身就嫁过来,不合身的话一定要在七天内改好,不然婚事就不成了,这又是对新郎家女人们手艺的考验。”此外,新兴村女子出嫁,一般不会戴银饰,“你看电视上很多苗家女子出嫁或是重大节日都戴很大的银饰,其实在过去有银饰的人家都是有钱人家,普通苗家女子出嫁用不起那么精致贵重的银饰。”

  李英运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要制好完整的一整套苗衣,需要运用漂染、蜡染、手绣、织锦等手艺,完成的时间最快也要半年。新兴村的传统服装以黑色为底,“以前老人们都是买来白布,自己去采蓝靛草来漂染,”李英运叹了一口气,“可惜现在村里会这门手艺的只有老一辈人了。”新兴村染布用的蓝靛草,与别处的苗村不一样,“我们这里的蓝靛草有两种,一种是山上的,一种是沟渠边的。”

  “每一个会绣花和会蜡染的苗家女子,都是出色的画家。”李英运说,她们刺绣图案没有底稿,全凭自己的想象来绣,有动物,有植物,全是日常在山里和在江边看到的东西。

  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新兴村苗家女子的巧手在织就云霞锦的同时,也在编织着自己的生活。

  苗家美食寓意美好

  采访即将结束时,正逢午餐时段,村民小组长盘明东热情地招呼海南日报记者一行人到家里吃饭。由此,记者与正宗的苗家美食相逢。

  餐桌上,那一道白白嫩嫩、清脆爽口的芭蕉心最受记者青睐。盘明东说,这道菜的做法很简单,就是把芭蕉心切成丝,加各种调料拌炒而成。芭蕉心是苗家人宴席尤其是婚宴上必备的一道菜,意即“火烧芭蕉心不死”,“芭蕉永远一条心”,以表达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愿。

  除了芭蕉心外,那入口稍微有些酸味的腌肉也是极好的下饭菜。据介绍,这是苗家人最喜欢的酸肉,做法并不复杂,一般是把肉割好,晾干水分后配上自家种的大米炒熟,和大米一起腌制,放上一段时间后就可以制成这略带酸味的腌肉,“听我爸爸说,以前山里可以打到野猪,然后用这种方法做成腌肉,几年都不会坏,就是带着一种酸味。”王大刚说,海南苗族喜吃酸食,是源于传统习惯。他们世居深山峻岭之中,山高路遥、交通不便,肉类和新鲜蔬菜不常见,又缺盐。所以,苗族人为适应日常生活上的需要,便家家户户都设置酸坛,制作酸菜、酸肉、酸汤及其他类似食物。

  “可惜现在没有鱼茶招待你了。”酒足饭饱,盘明东略带遗憾地说,“小时候,鱼茶是我们家里必备的一道美食。”鱼茶是新兴苗家人用精选的淡水生鱼片与高山熟稻米混放入瓶中,经过半个多月以上的密封天然发酵后形成的一道美食,“一定要用南渡江里打到的新鲜野生鱼才好吃,可惜现在没有了。”

  南渡江的治理正在进行,南渡江的旅游正在开发,记者期待着将来南渡江畔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期待着南渡江中的野生鱼类越来越多,终有一天能尝到新兴苗家人最正宗的鱼茶。

  (本报金江9月22日电)

  专家连线

  省苗族文化发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瑞平:

  苗族风情旅游开发

  需要做好文化挖掘

  省苗族文化发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瑞平:如今,追求精神的享受和满足越来越成为游客旅行的目标,优美风光和文化古迹看多了,也就没了感觉,而具有活化石美称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不断受到各方游客的追捧。因此,澄迈搞南渡江旅游开发,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是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旅游开发需要以文化为基石才具有灵魂。目前,海南关于苗族文化专门性的研究还很少。而且,之前研究苗族文化的都是非苗族人居多,他们从自身民族的角度去观察苗族文化,资料来源多以当地人口述为主,这是无法体验到苗族文化真正本质性的东西的。而旅游开发者往往只依靠这些简单的研究成果设计产品,这些产品难以让游客感受到独特的民族风情,没有异域他乡之感,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导致游客把这种民族文化旅游作为休闲度假旅游的附加产品,而留不下深刻印象。

  因此,开发苗族风情旅游,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苗族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整理,真正把苗族深度审美价值展现出来,这就需要一批专业人士和更高层次的专家学者,深入苗村与苗族同胞同吃同住同劳动,从日常生活中进行体验,以苗族文化历史内涵和深厚的底蕴作为主题,精心规划,从全方位、深层次的角度调查研究和综合发掘苗族社会、经济、劳作等文化现象。有了一个系统性的苗族文化研究成果后,再以此为平台引进旅游开发商,才能真正深层次地展现苗族文化旅游的魅力。

  本报记者许春媚

  (本报金江9月22日电)

  网友跟帖

  @我是陈小包:下班回家经过南渡江,想起海南日报近期刊登的南渡江系列报道,扭头看向夕阳下的河面金光闪闪,波光粼粼,流光溢彩,而如此壮美在平日的生活里竟然鲜少留意。幸而有媒体人敏锐的双眼,引导且陪伴我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我爱大肥:如今,南渡江畔的人民生活自在,可谁能想到,在那个烽烟四起,动荡不安的年代里,这里战火纷飞,不屈的澄迈人民,奋起抗争,用生命捍卫这片大地,昔日战争的残酷已经远去,而那些英雄志士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流传至今。

  @万念豆儿:半个多世纪以前的澄迈,动荡不安,烽烟四起。那些不屈服的澄迈勇士们,用自己的鲜血换来了今日澄迈的安定。畅游在南渡江上,碧波荡起的浪花,似乎在诉说着那段浴血奋战的历史。我向他们致敬!

  本报记者陈蔚林整理

  人物访谈

  新兴村村民小组长盘明东:

  南渡江开发旅游

  苗村定有新面貌

  “现在村民的生活在政府的帮助下,越过越好了。”28岁的盘明东是新兴村村民小组长,近些年来,这个曾经贫困的苗村所发生的变化,他都一一看在眼中。

  2005年,为帮助偏远贫困山区少数民族群众脱贫,仁兴镇将新兴村三年级到六年级的适龄儿童“移民”到仁兴镇中心学校就读,此举开了澄迈教育扶贫移民的先河。镇政府对学生包吃、包住、免学费,还购买一辆中巴车负责接送。这无疑为贫困的新兴村群众减轻了很大的负担,而对于那些因贫困面临辍学的孩子们来说,更是迎来改变命运的新机遇。“我们村里的孩子上学不但不花钱,还可以领到钱。”盘明东说,按照镇里的规定,一个学期镇里还给上学的孩子发放2400元生活补助。如今,在仁兴镇中心学校就读的苗族孩子中,已有数十人考上了县重点中学。

  精神扶贫之后是物质扶贫。2006年,仁兴镇按照县里壮大橡胶、槟榔产业的要求,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引导和发动农民种橡胶和槟榔,实施橡胶槟榔富民工程。“当时镇里出资11万元,给我们村买了几万株橡胶苗,还派技术员到村里来指导。”盘明东说,现在村民们都尝到了种橡胶的甜头,有的人赚到钱买上了摩托车,有的人买了电冰箱,有的人甚至盖起新房。

  现在,新兴村又将迎来新机遇。“听说县里要搞南渡江旅游开发,苗村很有特色,开发后定有新面貌。”盘明东已经开始盘算起了村里可利用的旅游资源。

  “镇里打算对新兴村的村容村貌进行改造。”仁兴镇镇长李世创告诉记者,目前镇里已制定好新兴村的村庄规划,将在尊重村庄现有格局的基础上形成“一心一带一区”的格局,“改造好的新兴村,将会以全新面貌迎接南渡江旅游开发。”

  本报记者 许春媚

  (本报金江9月22日电)

责任编辑:甘晨卉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时政

权威报道一网打尽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