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扶持建设大型购物中心 缓解旅游购物尴尬(图)

点击南海网“深读海南”栏目 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根据《旅游法》相关规定,严格执行“取消购物点”,不允许任何“变通”做法;

  扶持建设海棠湾免税店等大型购物中心,同时挖掘本土资源特色,打造“海南礼物”特产品牌

  旅游购物,海南守住底线抓出亮点

  九月一日,三亚海棠湾免税购物中心正式开业首日,顾客在领取礼品。本报记者武威摄

  在海棠湾免税购物中心,消费者除了能尽享舒适优质的购物体验,还能轻松享受餐饮美食、休闲娱乐等一系列便捷贴心的配套服务。本报记者武威摄

  在万宁首创奥特莱斯,游客们体验3D画的独特乐趣。据了解,自6月1日试营业以来,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大型奥特莱斯吸引越来越多的旅游团及周边市县的游客前来购物。本报记者张茂摄

  核心提示

  国庆黄金周即将如约而至,这个国庆黄金周最吸引游客眼球的,是本月初刚刚开业的三亚海棠湾免税购物中心——历时18个月、耗资50亿元打造的这家全球单体面积最大的免税购物中心,开业当天就吸引众多游客蜂拥而至。

  多少年来让游客谈之色变的旅游购物,现在居然成了海南旅游新的亮点和吸引物!恰逢《旅游法》实施一周年,有关“传统的旅游购物模式如何转型适应新环境?”、“旅游购物如何既合法合规,又能满足游客消费需求?”等话题再被提及。坚持对取消购物点“一刀切”做法,并打造海棠湾免税购物中心和万宁奥特莱斯两大主题购物中心——我省继续在旅游购物转型之路上探索。“纵观世界知名旅游胜地,无一不是很好的国际购物胜地,现在海南就正在朝着这个方向一步步迈进!”省长助理、省旅游委主任陆志远的一番话,映射了海南旅游购物正在加速转型、描摹“购物天堂”的美好蓝图。

  《旅游法》实施1年

  各方反应怎么样?

  旅游投诉降了,游客出游轻松了,导游尴尬少了

  《旅游法》实施后的第一个黄金周,海南旅游市场与全国各地一样,以往火爆一时的各大旅游购物点冷冷清清,但各大超市、商场的特产却卖得比往年都更火爆。

  “如果不是《旅游法》在去年国庆正式实施后,对旅游购物有了明确的限定和规范,像免税店、奥特莱斯这样投资巨大的购物中心,甚至可能会竞争不过那些中小型的旅游购物店。”万宁奥特莱斯珠宝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为民坦言,小型旅游购物店更为灵活和变通,但原有的市场规则下长此以往必然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怪圈。

  多少年来,旅游购物就一直是国内旅游市场的顽疾,颇受各界诟病。被誉为三十年磨一剑的《旅游法》去年正式出台,从这部法律一面世,其中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就一直是围绕着第35条展开的:“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

  无论是业界还是媒体都很清楚,这一条款之所以如此受关注,是因为其直指十余年来最受社会诟病的旅游购物、自费项目,而这正是被视为旅游业“零负团费”毒瘤滋生的土壤。

  去年国庆《旅游法》正式实施,过去依赖旅游购物获取利润的各大旅行社纷纷上调旅游报价,东南亚等主要依靠旅游购物的线路,上涨幅度甚至高达2倍甚至更多,而海南游等国内线路的上涨幅度也在50%左右。

  对受“零负团费”困扰十余年的中国旅游业而言,这无疑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开始。

  去年国庆《旅游法》正式实施第一天,身处一线的海南导游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手里的行程单从过去的一两页增加到了五六页之多。

  对比拿出“海南五天四晚游”新旧两个版本旅游行程单,“新版”开篇就说明“本旅游行程单由行程介绍、旅游接待标准说明和风险及安全提示三部分组成”,提醒游客关注旅程将提供的产品以及游客需注意的事项,更关注游客的权益和感受。这个五天四晚行程的团加上往返交通费用平均每人5000元左右,从团费看比过去上涨不少,但是真正的一价全包,绝无二次消费。旅游投诉少了,导游们也普遍反映:以前经常被质疑“进购物点拿回扣”,但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跟游客的关系更单纯,带团也更轻松了。

  取消购物点,一刀切还是开口子?

  我省态度明确:《旅游法》红线坚决不能碰,不允许任何“变通”办法

  各地执法部门对《旅游法》理解和执行也有不一样。业界现在普遍的说法是,在《旅游法》正式实施约半个月后,开始有部分省市的旅行社试探“旅游购物”、自费项目两个敏感区。

  “团费一下子增加那么多,游客量一下子下降了,怎么办?”有一些旅行社试着下降团费去吸引那些已经习惯低团费的游客,但要补上这个价格窟窿,旅行社唯有以身试法重新增加“购物”和“自费”。

  “海南敢不敢接,不接我们就推别的线了?”“别人都敢接,你敢不敢接?”面对岛外组团社的引诱和试探,以地接为主的岛内旅行社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去年国庆结束半个月后,作为国内旅游业颇具代表性的省市,海南与北京、上海、广东、云南等5个省市参加了国家旅游局就《旅游法》实施情况的专题调研,主题依然是围绕“第35条”展开:是否强迫旅游者消费的操作方式更为隐蔽,导游是否因不满利益受损而服务消极、等待、观望,一些景区是否变相违反价格管理规定,购物场所与餐厅、参观点等合一以规避《旅游法》……各地反馈的情况是,确实存在部分地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旅游法不同的解读和执行,尤其是对“第35条”中关于购物和自费项目的解读存在不同之处。

  在国家没有进一步出台《旅游法》实施细则的背景下,去年12月中旬,国家旅游局以通知的形式,对“第35条”中指定具体购物场所和安排另行付费旅游项目等5个问题进行了说明。一个月后,又再次对“第35条”作出声明,并再次重申:“坚定不移地取缔‘零负团费’等违法经营行为”。

  今年1月中旬,海南省旅游市场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在经过历时数月的密集调研后,在国内第一个以政府的名义下发了旅行社的具体操作手册——《海南省旅行社经营规范(试行)》。

  这个几易其稿60页厚的《经营规范(试行)》,全部81个条款其实都是围绕着《旅游法》的一个条款即“第35条”进行的。海南的态度很明确:《旅游法》红线坚决不能碰,不能通融!

  “千万别存侥幸心理,一部法律的出台绝不是随随便便的事情!”省旅游协会秘书长王健生不时提醒业界老总,随着《旅游法》的正式实施,中国旅游业已经走上了依法兴旅的道路。一旦游客依法维权,任何说辞和借口都没有用,违法的成本完全是自己承担。

  “我们必须要有壮士断腕的信心和决心!”面对来自各方的各种说法和做法,省长助理、省旅游委主任陆志远一遍遍地在各种大会小会上不断强调,海南贯彻《旅游法》绝不会有任何变通的做法。

  政府的态度如此坚决,旅游购物企业或选择结业,或进行整改,将原来仅仅面向游客的商场转变为面向公众开放,还有一些则选择与景区(点)合作,将游、购结合在一起。

  据业界不完全统计,多达70%的旅行社在这次转型中被淘汰,20%左右的仍在摸索探路中,仅有10%左右的旅行社算是完成了这次转型。

  不带游客购物,为何也会被投诉?

  各大旅行社对旅游购物非常谨慎,担心触碰“红线”,这难免一定程度上与游客的购物需求形成矛盾

  “过去带游客购物被投诉,现在不带游客购物了,居然也被投诉!”《旅游法》实施以来,旅行社老总们聚在一起时,也在争论着关于旅游购物的是是非非。

  导游谢南雄带过一个全国散拼大团,全团47人,其中70多岁的老人占一半以上。如果按以往的常规进店行程,可能会有不满和投诉。现在按照《旅游法》要求设计的行程,不仅游客满意率百分之百,还强烈要求去购物。“集体嚷着要购物的场面,我还头一回见!”谢南雄感叹。

  面对吵着要去购物的游客,谢南雄一路“哄着”游客先把正常旅游行程走完,然后承诺留出时间带大家去商场、超市、免税店等公共购物场所。

  对于旅游购物,各大旅行社仍然显得相当谨慎和小心,尽量不进购物店或是少进,一些改造之后的旅游购物点仍然很萧条,游客进店的客流量大大降低。

  各大旅游购物企业的老总无疑是最受煎熬的。“《旅游法》实施之前,其实我们已经做了很多整改,包括价格更透明,承诺更多,但现在我们无论说什么、做什么,旅行社都不再敢带团过来了。”在各种正式或非正式场合,省内各旅游购物企业的老总们都对未来的发展表示过忧虑。

  “购物毕竟还是游客一个很大的需求,真正要打击的应该是高额回佣、不规范经营和欺客宰客。”不少旅行社老总认为,打击高额回佣让旅行社失去“零负地接”的空间,应该才是《旅游法》制订者们的初衷。

  “虽然《旅游法》施行以来,让不少涉旅企业经受了阵痛期,但客观地说,新法对海南旅游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是非常大的,旅游购物尤其如此。”一位不愿具名的业界人士坦言,《旅游法》刚实施时,大家视旅游购物为“洪水猛兽”,但购物其实是旅游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项目,尤其是海南特色商品,不但能够满足游客的需求,更能够带动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现在大家都按照《旅游法》的要求,让客人在购物中享受乐趣,不再像以前强制购物或是诱导消费,基本做到了透明和公开。

  如何让游客“买得爽”

  又让政府“管得住”?

  扶持建设大型购物中心,既满足游客购物需求,又改变过去购物点小、散、弱现象,便于监管和提供服务

  “旅游购物不仅能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同时也是吸引游客前来旅游的一项重要因素。旅游购物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不仅不能缺位,而且还要大力发展,更要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来。”陆志远坦言,一方面要坚决打击价格虚高、高额回扣、欺客宰客的旅游购物;同时要积极培育旅游购物优质品牌,树立诚信经营的标杆,带动不规范经营的企业走向规范,实现旅游购物转型升级。

  就在传统的旅游购物企业忙于转业或是转型的同时,省旅游委一方面继续加强市场监管,坚持对原有购物模式“一刀切”,一方面将关注的重点转向了正在建设中的海棠湾免税购物中心和万宁奥特莱斯,希望这两个大型主题购物中心能够成为引领旅游购物市场的主力军。

  从运行三年多的三亚市内免税店,或许可以看出这种示范和带动效应。2011年4月海南离岛免税政策实施来,作为首家政策落地试点单位,三亚市内免税店截至2013年营业收入已逾28亿元,接待顾客1200多万人次,春节黄金周销售旺季日均接待顾客达2万人次。

  今年9月1日,海棠湾免税购物中心正式营业,以免税商业为核心,融合奢侈品文化、体验式文化、有税商业、餐饮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地,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奢华时尚“一站式”的购物新体验,开业当天销售额创下历史新高。

  刚刚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万宁首创奥特莱斯文化旅游区则成功引进了包括阿玛尼、拉夫劳伦、古驰、普拉达、巴宝莉、范思哲等近百家国际一线品牌折扣店,成为海南首家集品牌折扣购物、特色餐饮、旅游演艺、综合娱乐等多种休闲业态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景区。

  相对于过去小、散、弱的旅游购物点,政府不但能够提供很好的服务,监管难度也大大降低。

  省质监局今年就投资上百万元经费,购置国内先进的珠宝玉石贵重金属产品检测仪器设备,在万宁奥特莱斯珠宝城租赁场地设立质检站,独立开展珠宝玉石贵重金属检测工作。为保证检测结果公平公正,现场专业技术人员保证在2人以上,检测每件商品收取的费用最高不超过人民币10元。省质监局表示,会推行这种工作模式,更好地配合省旅游委等政府部门做好打造优质服务购物企业品牌工作。

  “海棠湾免税购物中心开业时,甚至有岛外朋友特地坐飞机过来购物,由此可见免税购物对国内市场的强大吸引力!”业界资深人士周少鹏认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在免税购物等方面具有政策优势,但与迪拜等旅游购物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丰富产品种类,提升配套服务如休息区和就餐区等,并提高对游客的服务。

  国际品牌扎堆

  本土货如何登上大舞台?

  挖掘本土特色资源,“搭车”免税店购物平台,打造“海南礼物”特产品牌

  离岛免税购物政策在海南实施三年多来成效显著,市场反响强烈。截至2014年7月,超过千万人次在免税店购买商品,海口、三亚免税店累计销售商品超过91亿元,有力推动了我省旅游业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省财政厅厅长刘平治透露,自离岛免税政策实施以来,我省现代服务业的税收连续三年增幅超过20%。

  “免税购物中心、奥特莱斯现在是海南旅游购物的两大品牌了,但这些购物中心销售的大多是国际名品,海南本土的特色商品如何搭上这趟快车,是必须考虑的另一个问题。”海南一位多年从事旅游购物的相关人士坦言,地方特色产品其实能够更好地拉动本地产业链,带动更多就业。

  与国外仅做香包、服装名品等相比,海南奥特莱斯也尝试着走多元化线路。如设置了黄花梨展区、海南特产展区;而中税则从三亚市区免税店开始,就划出专门的区域销售海南特色商品。

  但令业界颇感遗憾的是,海南本土生产的旅游商品很多并不能满足旅游消费市场的需要,存在研发投入少、品种单一、档次低、质量差、缺乏品牌产品等问题。

  “我们希望借助免税店这一平台打造‘海南礼物’特产品牌。”陆志远表示,要在稳步发展万宁奥特莱斯和免税店的同时,逐步在海口新开一系列购物中心,积极借助免税店等平台,加强海南的土特产品、名优商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力度,以“海南礼物”打造海南购物的新形象。

  “‘海南礼物’要注重本土特色的挖掘,从文化和技术等方面提升商品的附加值。”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所长助理初众说,海南的香料、热带水果、南药等都是独有资源,过去都开发过一些相应的旅游商品。但要搭上免税购物中心这样的大平台,需要对商品有更大的提升,比如免税店现在80%都销售化妆品,海南可以利用天然的香料原料优势开发化妆品和香薰产品,既有本土特色,又符合消费潮流。

  本土货想进入大市场,也并非仅仅“搭车”免税购物店这一渠道。比如,凭借着潭门南海渔业小镇的优势,从今年2月起,琼海选择在每月的最后一个周末举办海洋旅游工艺品展示暨精品拍卖会,现在每到这个日子,都会吸引大批的藏家和游客齐聚潭门“淘宝”,潭门现在成了全国海洋旅游工艺品最大的生产区和销售聚集区,到潭门买海玉成了海南旅游购物的又一张新名片。 (本报海口9月29日讯)

责任编辑:郭祖莹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社会

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