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产业振兴】普惠金融照亮小微和“三农”

  金融产业振兴

  澄迈县红光农场,农业保险业务人员陈荣飞(左)向农民江新全现场计划200多亩香蕉的保险业务。本报记者李幸璜摄

  5年来,我省金融“输血”激活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农村人均纯收入涨至8343元

  普惠金融照亮小微和“三农”

  -本报记者 陈怡

  通讯员 徐晓南 邱锦绣 钟彩金 符厚胜

  我省发挥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通过发展普惠金融体系,将一部分的金融资源引入弱势产业、落后地区和群体。至今,普惠金融的阳光已洒满琼岛,激活了农村、中小微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以及中小微企业成长。

  5年来,我省金融“输血”带动农民增收,海南农村人均纯收入从4744元涨至8343元,已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增幅连续3年快于全国平均水平;激活中小微企业,省工信厅2014年度调查1000家中小微企业显示:我省中小微企业景气指数127.12,表明我省中小微企业总体处于健康发展态势。

  拉钩约定普惠金融引进海南

  村口一座牌楼高大醒目,一条宽阔的水泥大道直通视野尽头,规划整齐的井字形道路将整个村庄有序隔开,一栋栋造型独特的三层小洋楼在绿茵中错落有致。这里是乐东黎族自治县佛罗镇丹村。

  “这是一栋栋‘哈密瓜’楼。超强台风‘威马逊’、‘海鸥’袭琼时,村民们不用像以前那样担心房屋发生进水等情况,很舒心!”乐东创新妇女哈密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石世姨自豪地说。

  2010年,受惠于农民小额贷款,该合作社获得了625万元农户信用贷款,缓解了资金紧缺。4年间,石世姨的哈密瓜种植面积从40亩发展到200多亩,年收入从原来的6万元增长到现在的40万元。

  合作社2/3的社员依靠申请农民小额贷款,种上哈密瓜,陆续建起了一栋栋小洋楼,购买了一辆辆小轿车。

  丹村的变化是农民小额贷款覆盖海南广大农村引发巨变的一个缩影。

  随着我省农民小额贷款、中小企业担保贷款贴息、农业保险三项普惠金融政策的逐步推开,引导大量金融服务覆盖到农民、中小微企业等群体,助推农村、小微经济的发展,农户实现发家致富,无数个“丹村”正在陆续涌现。

  “普惠金融”原是一个舶来品。时间指向2007年4月,正是在当时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时任海南省省长的罗保铭与出席年会的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孟加拉格莱珉银行创始人尤努斯一见如故。罗保铭赞扬尤努斯的穷人银行“伟大而神奇”,并邀请尤努斯担任顾问,为刚刚启动的海南农信社改革提供才智支持,指导开展农民小额贷款。尤努斯当即应允。

  当罗保铭说完这句话后,两个人高兴地拉起了钩。这一拉钩,拉开了海南探索、创新、推进小额信贷模式等普惠金融工作的帷幕。

  多年来,海南在普惠金融领域开展3个方面的大胆探索和实践。一是农民小额贷款,年发放额已达35亿元以上,财政对10万元以下的农民小额贷款给予贴息;二是农业保险,财政每年安排资金超过1亿元,对橡胶、水稻等15个险种提供保险补贴;三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贷款,每年发放额超过25亿元,安排财政资金7500万元,向企业、银行和担保机构各补贴一定比例的利息。

  去年,我省连续遭遇超强台风“威马逊”强台风“海鸥”袭击,“普惠金融”工作受到考验,在抗风救灾过程中持续给力,通过金融“输血”,帮助受灾群众走出困难,切实体现了普惠金融向最困难的弱势人群伸出援手的核心价植,交出一份令政府、人民满意的答卷。

  2010年以来,全省农业保险累计保险赔款9.44亿元,赔付率达90.68%。2014年“威马逊”和“海鸥”台风造成我省橡胶、香蕉等损失惨重,共造成保险业损失14.45亿元,农险已决赔案1417宗,赔款1.98亿元,大量保险赔付款在灾后迅速发放至受灾农户、涉农企业手中,有力支持灾后重建;农民小额贷款投放至被台风重创的灾区,金融机构为受灾企业、农户提供一对一救灾金融服务,一个月内发放给农民小额贷款约3亿元。

  省金融办主任王年生表示,发展普惠金融,是海南经济欠发达的省情、特色农业的发展优势和自身的产业、企业结构决定的,省委、省政府前瞻性推进普惠金融工作,事实证明是适合海南实际的。

  财政挂挡四两拨千斤促发展

  在推进普惠金融过程中,考虑到金融供给成本高,资金风险大,服务对象对利率的承受能力较低,海南引入财政政策,给予普惠金融财政资金扶持。随着国际旅游岛战略的出台,省委、省政府更加重视惠及民生,“问需于民、问政于民”为民办实事机制更加完善,财政资金补贴普惠金融的力度日益加大。

  5年来,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对中小微企业担保贷款补贴奖励接近3亿元,撬动担保贷款总额累计突破百亿,受益企业共计2600家;中央、省、市县三级财政共安排农民小额贷款贴息和奖补资金4.83亿元,撬动175亿元农民小额贷款,惠及32万农户。

  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小企业是海南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我省中小企业以占我省企业总数90%以上的数量,成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全省中小微企业中,从业人数在10人以下、资产规模100万元以下的微型企业占比达到70%,这些企业大多数财务制度不健全,缺少有效抵押资产,加上信用等级低等问题,基本难以达到银行信贷标准,企业发展所需资金只能通过自筹或民间借贷,大大制约了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为此,省政府出台《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调整融资奖补比例及方式,对单笔500万元(含)以下担保贷款补助比例再提高50%,凸显中小企业担保融资奖补向小微企业倾斜的政策意图,优化中小企业担保融资奖补政策,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激活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市场的作用。

  海南天地人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是我省日趋完善的融资服务体系受益者之一。公司十几年来始终致力于香蕉种植,累计投资上亿元,种植面积从200亩发展到今天的1.4万亩,是目前海南岛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好的香蕉种植基地。但作为一家农业企业,该公司没有固定资产抵押。

  借助融资性担保公司担保,天地人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了6笔担保贷款,公司在金融资本的支持下不断壮大,在保持香蕉种植优势的前提下,公司战略性地发展皇帝蕉、火龙果、红心蜜柚等种植品种,合理布局和优化产业结构。

  目前,公司的贷款额已达到2000多万元,获得财政奖补贴息数10万元。“财政贴息给予贷款利息补贴非常实在,明显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天地人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徐咏梅说。

  市场运作扩大普惠的覆盖面

  海南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撬动了普惠金融的发展,但如果普惠金融无法实现商业可持续,意味着政府需要不断地投入或补贴。

  王年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同样是推进普惠金融,印尼等国家出现问题的原因在于贷款的利率很高,甚至超过20%。另外,银行有一部分是接受捐赠的资金,所以有时候会为了帮助穷人,有慈善的性质在其中,这是不可持续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海南推进普惠金融正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主张谁借钱谁就得还钱,不能把银行当作扶贫机构。

  为此,在贴息流程和资金管理上,农民小额贷款贴息采取事后贴息的方式,即借款人在按期还本付息后获得贴息,按期还款的农户不仅可以续贷还可以享受利息补贴。

  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副主任陈奎明告诉记者,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农信社用活用好中央和省里的金融政策,建立了农民诚信档案,利用额度累进增加的风险防控机制,助推农民小额贷款的市场化运作。

  “具体来说,农民小额贷款必须‘额度适度’,过高的贷款额度有时会害农户而不是帮农户。因此,农信社小额贷款原则上从5000元开始,通过对客户生产能力和还款意识的培养,逐步增加到1万元、2万元和5万元。通过贷款额度累进增加的机制,既能够让农户有一个稳步的发展,也能够测试和培养农户的信用意识。”陈奎明说。

  我省农业保险工作则尝试建立了“以险养险”制度,将“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结合,以经济效益较好的省直公务车辆保险作为风险补偿和农业保险“捆绑”,实现“以险养险”,大大提高了保险机构参与农业保险的积极性,推动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作为普惠金融领域的亮点,我省的农业保险规范建设引起了世界银行的关注。2013年世界银行专家就我省农业保险促进农村金融普惠的机制建设问题,和省财政厅合作开展课题研究。

  海南推进普惠金融的工作还在继续,如雨露般滋润着海南岛,在经济新常态下,海南模式不仅可为全国的草根金融发展点亮了一盏灯,还可为农村、小微金融的发展探出“突围”的路径。 (本报海口1月5日讯)

  琼海市博鳌镇中南村畅记菜椒合作社,社员们创业中得到了小额信贷技术员的帮助。本报记者陈元才摄

  临高县博厚镇抱珍村的20多位村民领到了《林权证》,同时得到了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本报记者王凯摄

责任编辑:甘晨卉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社会

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