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欢歌]昌江:大美黎风 穿越亘古

  考古取得重大发现、非遗技艺薪火相传、文化旅游热火朝天

  昌江:大美黎风穿越亘古

  

  民歌对唱表演。本报记者武威摄

  -海南日报记者徐一豪

  特约记者黄玉宁通讯员李德乾

  “岛西昌江,倚山带江襟海,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先民们披荆斩棘,辛勤开垦,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在昌江大地上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昌江黎族自治县博物馆的这段前言,彰显了昌江的文化自信与自豪。

  近年来,昌江人民积极主动挖掘、传承、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考古工作取得重大发现,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建馆所传习,黎族传统文化进入校园教育,民歌民舞搬上舞台,旅游开发大打文化牌……昌江“山海黎乡”刮起“最炫民族风”。

  昌江县长林安说,昌江将通过“三月三”、木棉花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充分展示昌江地方特色风采,把黎族、苗族灿烂辉煌的文化展现给世人,把昌江“山海黎乡”这一文化品牌推向全国、推向世界,促进昌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考古发现:史前文化看昌江

  昌江历史悠久,古称至来,后称昌化,为汉武帝开拓之疆域,自古以来就是海南岛西部的经济文化重镇之一。这段历史,长达2100多年。然而,一次考古发掘,又将昌江古人类活动的历史延长到了2万年。

  2012年,考古队在昌江县王下乡钱铁洞进行考古发掘时,出土了砍砸器、敲砸器、刮削器、石核等大量打制石器。经测定,钱铁洞遗址被确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2万年左右。

  2万年,意味着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生活的那个时代,就有古人类在海南活动了。钱铁洞遗址升级为海南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比之前发现的三亚落笔洞遗址早了1万年。

  在昌江七叉镇燕窝岭的信冲洞,考古队还发现了距今40万—60万年的巨猿牙齿化石,考古学家据此推测,60万年前,海南或许和大陆相连,从而为海南几十万年前的地质变迁提供了重要资料。

  此外,新石器时代遗址在昌江分布广泛,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七叉镇白石遗址、叉河镇叉河口遗址、乌烈镇乌烈村遗址、昌化镇棋子湾遗址等,对研究海南西部地区新石器文化聚落分布、区域类型、文化谱系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在昌江考古长达十年之久的考古科学家李超荣说,目前在海南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全部在昌江,一半以上的旧石器遗址也在昌江,研究海南史前文化,还看昌江。

  文化传承:古老技艺焕新颜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是昌江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今,这项古老的技艺在昌江焕发新颜。在昌江街头的绿化带中间,处处可见用来美化街景的陶器摆件。在石碌镇保突村,黎陶传习所新建落成,年轻一代的制陶人,正用他们的巧手将这项技艺发扬光大。

  不只是制陶,昌江在其他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目前,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传统体育与游戏、黎族民间故事、黎族絣染技艺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据昌江县文体局局长文艳介绍,该县对列入国家级、省级保护名录的项目建立保护机制,特别是对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进行了重点保护,建立了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传习所和展示馆;建立了牙营村和水头村两个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基地。

  同时,昌江对黎族传统文化进行普查、记录、录音、录像,建立资料库。特别是黎族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风俗、传统技艺等传统文化进行较为详细的调查。编制完成《昌江黎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结集出版昌江民间故事、谚语、音乐、歌谣等传统文化丛书。

  此外,昌江还积极培养传承人,建设传承队伍;推动黎族传统文化进入校园,对黎族传统文化进行开发利用,组织传承人参加国家、省、县开展的传承展示活动等等。

  文化旅游:民俗风光引游人

  昌江是海南岛黎族人民生活聚居的重要地区之一,黎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今年,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主会场活动在昌江举办,这个被有关学者认为是“三月三”节庆活动起源地的地方,时隔多年之后再次迎来民族盛会,具有特殊意义。

  文史工作者、昌江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庞大海介绍,昌江是黎族民族文化传承比较完好、纯正的地区,海南5个黎族方言支系,昌江占3个,主要有美孚方言、哈方言和杞方言。此外,黎族民歌、民间传说、舞蹈等种类繁多。“这些文化元素都是昌江发展旅游的宝贵资源。”

  曾在昌江当了8年文体局长的庞大海,对昌江的民族融合也有一定研究。他说,昌江的汉、黎地域分界非常明显,从沿海地区往山区延伸,依次分布着汉族、黎族群众,有着明显的界限,但不同地区、不同语言的人民都能和谐相处。

  在昌江,有一种传统文化也备受关注——峻灵王文化。峻灵王是道教文化的产物,是富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汉族民间海神。最初是昌化镇昌化岭上的一块石头,因汉族民间传说和皇帝诏封,民间神化并受膜拜,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信仰。庞大海认为,峻灵王文化体现的劳动人民对自然规律的经验总结,以及对大自然的尊重、感恩和敬畏之心,这和当前提倡的生态文化有相似之处。为充分挖掘峻灵王文化,昌江已成立峻灵王文化研究会,下一步将开展田野调查,寻找峻灵王文化和旅游的结合点。

  林安说,昌江将从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战略高度,下功夫挖掘和弘扬昌江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与内涵,尤其是体现民族的文化,重视开发富有民族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增加旅游的文化含量,促进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打造深受游客欢迎的“山海黎乡”特色旅游品牌。

  (本报石碌4月19日电)

  传承黎族原始制陶技艺

  昌江投180万元打造制陶传习所

 昌江成立首个黎锦专业合作社。本报记者苏晓杰摄

  本报石碌4月19日电(记者徐一豪特约记者黄玉宁通讯员李德乾)“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是昌江近年来重点推进的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日前,记者从昌江石碌镇政府获悉,为传承和发扬制陶技艺而兴建的保突制陶传习所已经竣工,日前已正式投入使用。

  保突制陶传习所位于石碌镇保突村委会内,是保突村民开展制陶作业的主要场所。保突制陶传习所建成并投入使用,将为当地村民发展传统制陶业提供良好的场所和平台,在传习传统制陶工艺、制陶产业化发展、带动农村农民创收增收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记者日前在保突制陶传习所看到,包括一间传习所、一间炼泥房、二间展厅在内的主体建筑均已完工,练泥机、气窑等设备已经安装完毕。木结构为主的传习所饰以甘工鸟、大力神等黎锦图案,充满了民族风情。

  传习所内,几名制陶的妇女正在将一团团陶土制成各式各样的泥坯,既有陶罐、蒸锅、酒器等生活用具,也有花瓶等工艺摆件。“这些陶缸是五指山一家公司下的订单,一个售价5000元。”传习所负责人刘梅珍指着一排已经成型的陶缸告诉记者。

  今年45岁的刘梅珍是保突村村民,从小跟随母亲学会了黎族传统制陶技术。“小的时候,家里人靠这门手艺吃饭,我也在一旁跟着学。”刘梅珍说,2010年,她从外地打工回到家乡时,看到村里的老人还在制陶,但是销售情况不好,学艺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决定重拾手艺。“不能让技艺失传了。”

  于是,刘梅珍去海口、澄迈等地拜师学艺,掌握了现代制陶技术。2013年,学艺归来的刘梅珍找到同村的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传承人羊拜亮老人的女儿王玉英,二人商量成立专业合作社。如今,保突黎陶制品专业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7人之多。

  合作社在传承黎族传统制陶技艺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制作的陶器融入了黎族纹饰以及现代元素,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除制作部分生活、生产器具外,还制作艺术化的摆件,使之成为昌江的旅游商品之一。

  合作社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今年1月,昌江县政府投资180万元,在保突村建设制陶传习所,并交由保突黎陶制品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此外,还出资帮合作社购买了气窑、炼泥机、拉坯机等现代化制陶设备,提高了生产能力。

  石碌镇党委书记陈国斌告诉记者,保突制陶传习所建成后将具备家族式制陶、陶器展销、制陶工艺传习等功能,直接带动当地农民就业100多人,年人均增收8000元。“除传承技艺外,还将与旅游结合,引入陶器展览、制陶演示、制陶体验、民族歌舞表演等,将其打造成昌江文化旅游的一个景点。”陈国斌说。

  点击

  考古科学家李超荣:

  昌江旅游应做足考古文章

  本报石碌4月19日电(记者徐一豪特约记者黄玉宁通讯员李德乾)李超荣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北京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副馆长。2005年,李超荣在一次考古学术研讨会上偶然与海南结缘,2006年开始,他和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海南各市县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组成考古队,在昌化江、南渡江和万泉河流域的台地和石灰岩地区的洞穴进行了广泛的野外考察。

  截至目前,李超荣等考古专家一共在昌江发现5个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1个洞穴遗址,以及乌烈村、油岭等一批新时代遗址。李超荣说,目前在海南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全部在昌江,一半以上的旧石器遗址也在昌江。

  李超荣建议,昌江可在旧石器、新石器遗址密集的王下乡开发一条以“探秘古人类家园”为主题的旅游线路,把皇帝洞、钱铁洞、燕窝岭等古人类遗址,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十里画廊等自然景观,以及洪水村茅草屋等黎族风情串连起来。在钱铁洞,可建设遗址博物馆,通过复原来展示目前发现的海南最早古人类家园。“这样,一条涵盖史前文化、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的旅游路线就形成了,其吸引力将无与伦比。”

  小贴士

  昌江考古

  昌江地处海南岛西北偏西部,地形地貌复杂,丰富的地质形态蕴育了多样的文化类型。

  王下乡钱铁洞遗址采集的旧石器证明在两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昌江活动,钱铁洞也是目前海南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在昌江广泛分布,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七叉镇白石遗址、叉河镇叉河口遗址、乌烈镇乌烈村遗址、昌化镇棋子湾遗址等,为研究海南西部地区新石器文化聚落分布、区域类型、文化谱系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徐一豪辑)

责任编辑:陈虹羽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社会

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