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机构少入学比例低 海南特教何以破解当前困境

点击南海网“深读海南”栏目 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海口天翼特教培训中心,老师在给孩子上课。

  四月二十七日,海口天翼特教培训中心,老师在给孩子们上课。本版照片均由海南日报记者宋国强摄

  -海南日报记者 侯赛 况昌勋

  核心提示

  不少人羡慕别人的鞋子比自己的漂亮,要知道,这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没有脚。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可这世上有一些孩子非常特殊,他们患有自闭症、脑瘫等疾病,他们的智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都相对不足。

  更好的教育和康复训练,才能为他们的生活照进希望之光。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吉明江建议将更多的目光投入特殊教育,加大对特教的投入。

  “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这是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全面小康蓝图的生动呈现,教育位居民生之首。

  近年来,海南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进一步完善了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初步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教育基础薄弱省份的创新之路、图强之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特殊教育依然是短板,成为海南实现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

  公办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不足、学位少,民办特教学校上不起,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质量低,送教上门更是遥遥无期,特教老师招不来、留不住,残疾儿童遭受歧视等现象依然存在……

  特教机构少

  特殊教育公立学校7所

  学前康复机构8所

  民办特教机构11所

  入学比例低

  我省有近6万残疾适龄儿童

  其中5万多位残疾适龄儿童没有接受教育

  至2013年底全省适龄三类残疾少年儿童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学生819人

  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学生898人

  幸运的不幸儿太少

  16岁的聋哑女孩才读四年级,这尚算幸运,她还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根据测算,我省超80%的残疾适龄儿童没能接受教育

  4月23日上午10时,下课时间,海南(海口)特殊教育学校的校园里响起了明快的“黎家欢歌”,但却少了普通校园孩子们嬉戏打闹的“合音”,“欢歌”也似乎被笼罩在一层安静的气氛中。

  记者来到学校的启喑楼,一个身着校服的小姑娘不小心撞到记者怀里,不等记者回过神来,她兴奋地拉起记者的手,引记者来到教室。

  小姑娘是个聋哑患儿,她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到:“你几岁?家住哪里?”于是记者拿起粉笔回答她。这时,一群聋哑的孩子都围了过来,拿起粉笔纷纷在黑板上写着她们想问的问题。

  孩子们非常热情,也非常急切地探知外面的世界……

  这个小姑娘名叫小符,在她的作业本上,一页一页整整齐齐地写满了古诗词。几乎每一页上都有老师给的一个大大的A。

  这位学习成绩颇佳的小姑娘,今年16岁,但是却只是上四年级,比普通小孩晚了6年。学校老师介绍,原因是小符家在东方市,本地没有公立特殊教育学校,直到13岁才被送到海口特殊教育学校读小学。

  其实,小符算是幸运的。“对于特教学校的聋哑孩子来说,虽然童年的求学之路比正常孩子艰苦,但是她们已经算幸运儿了,还有很多重度残疾孩子,她们连进入学校大门的机会都没有,以后的日常生活,恐怕都难以自理。”我省特殊教育省级教育科研规划专家吴若江感叹道。

  不过,我省残疾适龄儿童到底有多少?入学率如何?

  省教育部门和省残联部门,都未能拿出准确数据。尽管两部门都曾发文,要求普查我省特殊教育的基本情况,但最后两部门收上来的数据却总是不一致。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分管特殊教育工作的负责人陈仲和无奈地说,统计工作最大的困难就是农村残疾患儿家长观念保守,不愿主动上报。以及基层调查人员缺乏专业知识、缺少实地走访。

  省残联教就部工作人员叶端说,每年残疾人统计上报都是由各个村(社区)委会的基层干部们负责落实,然后逐级上报。“但是数据准确性不大,很多家长不愿承认自己的孩子有残疾而瞒报,还有的残疾患儿跟随父母在城里打工,导致无法核实。”

  一位特教专家说,由于统计难,适龄残疾儿童数量的统计数据偏小了许多。“根据2006年海南省残疾人事业分析统计报告,我省有残疾人数量49.4万人,其中有近6万残疾适龄儿童。”

  该专家表示,按照比例测算,这其中5万多位残疾适龄儿童不能接受教育。如果放在全省900万的人口来看,这并不是一个小数字,将严重制约着我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教育康复机构太少

  公办特教学校7所,学前康复机构8所,民办特教机构11家;公立学校学位有限,民营机构运行成本高、收费贵

  为何大部分残疾适龄儿童徘徊在教育门外呢?

  虽然,近年来我省特殊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全省特殊教育学校总数达到7所,形成东部、西部、南部和北部均有特殊教育学校区域辐射的办学格局,由民政、残联、卫生部门依托医疗机构主办的公立的医教结合的各类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机构有8所。但是,远远满足不了现实需求。

  “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远低于正常儿童。”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东方市委书记吉明江透露,至2013年底,全省适龄三类残疾少年儿童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学生819人,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学生898人。

  “目前我省已经有7所公办特殊教育学校,但是按照国家标准30万人口配备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标准来看,公办特教学校的数量依然不足。”吴若江表示,对于西部和中部地区,包括少数民族聚居区,公办特教学校还非常缺乏。

  吴若江介绍,对于重度残疾的孩子,绝大多数公立特教学校都没有条件接收,例如海南(海口)特殊教育学校,2014年的智障和孤独症孩子的招生名额只有48名。“每个班12人,招4个班,这48名已经是极限了,因为按规定,特殊教育实行小班制,智障和孤独症孩子的班级每个班应是6至8人。”医疗康复机构也面对学位紧张的问题,且康复训练费用高,很多贫困家庭根本无法承受。

  久病成良医,因为公办机构学位太少,孩子无地可去。一些重度残疾患儿的家长被迫联合起来办学,自己出资请教师来教孩子。也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民办特殊教育培训机构开始兴起,至今我省已有11家。这些民办的特教机构中,绝大多数是主要针对孤独症和脑瘫等重度残疾适龄儿童的。

  然而这些民办的特殊教育机构面临生存问题。

  海口市天翼特教培训中心,是我省规模相对较大的民办特教学校,学校800平方米,28位老师,招收70个学生,绝大多数是孤独症和脑瘫患儿。“学校现在只是艰难维持生存。”该校负责人李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个孩子的学费是2000多元/月,学校一个月收入是14万元左右,其中老师工资一个月支出就达近8万元,再加上房租水电等2万多,学生老师的伙食费支出近2万,再除去老师的培训费用等,剩下的也寥寥无几,勉强维持机构运行。

  据调查,海口天翼特教培训中心收费标准还是偏低的。有些民办特教机构实行一对一康复训练,每小时收费150-200元,很多家庭经济实力有限,只能一个星期上两三次课,效果很难保证。

  不过,记者采访也发现,很多普通人不知道什么是特殊教育学校,就连不少残障孩子家长也并不知晓公立特殊教育学校的存在。

  “关键是宣传不到位,此外,特殊教育学校比较偏僻。”业内人士介绍,例如我省较大的海口特殊教育学校和三亚特殊教育学校,均地处偏远的市郊。尤其是三亚特殊教育学校,位于三亚天涯区过岭村,百度地图上查不到该学校。

  “学校太偏僻了,许多邻近市县的,家长不愿意送孩子过来三亚。”三亚特教学校教师秦珍珍说,去年招生时,就遇到这样的尴尬。

  教师留得住的太少

  全省在编在岗特教老师仅200人,专业教师缺乏;更面临工资低、压力大、招不来、留不住的窘境

  业内人士透露的一组数据,显示了特殊教育学校的无奈:2011年,乐东特殊教育学校招10个老师,只有4个人报名;2012年招聘,有8人报名,最后却只有6人来参加考试。文昌特教学校2013年招2个老师,因报名人数不够开考人数而停招。海口特教学校,近两年有两个老教师和两个新教师辞职。

  特教学校招人难,留人更难!“学校刚建成不到一年时间,已经换了好几拨生活老师了。”三亚市特殊教育学校负责人感慨道,与普通学校相比,特殊学校老师待遇没有优势,而做的事情却多而累,学生吃饭、上厕所等都要照顾。

  而且,特教学校均较为偏远,更是让不少教师感到生活不便。今年26岁的小裴,是一名来自省外的特教老师,在三亚特殊教育学校工作。在这里,除了同事以外,他没有其他交际圈子,由于交通不便,半个月只能出去一次。

  “学校老师大多未婚,女老师又占绝大多数,没有交际圈子,个人婚恋问题没法解决,能不能长久呆下去,心里没底。”校长蔡用强说。

  不仅公办教师待遇并不好,即使民办,教师工资也不高。“我们学校的老师,工作8年的一个月才领3000多元,刚来的甚至只有1000多元,大家都是出于对这些孩子的爱才肯留下来的。”李辉说。

  “此外,特教教师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吴若江说,很多残障孩子,尤其是智障患者,除了生活难自理,还会伴有心脏病或者癫痫等多种并发症,大部分特教学校没有配套医疗设备,又远离市区医院,万一孩子出现生命安全问题,老师们也难辞其咎。

  吉明江介绍,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学校数量少,教师人数少,海南省在编在岗中小学教师12万多人,其中特殊教育教师仅200人。“加上特殊教育管理难度相对较大,教师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人才流失严重,不利于调动特教师资工作的积极性。”

  特教投入太少

  教育、残联、卫生等部门不要各自为政,应建立“大特教”概念;确保经费投入、教师待遇、工作机制等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近年来,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了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但由于我省特殊教育基础差、底子薄,在一些地方甚至是“零起点”,还需要持续性投入。

  吉明江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建议,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新增教育经费向特殊教育倾斜。一是要对特殊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提高要求。二是制定基础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生均经费基本标准,督促各地落实。三是中央财政对各地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生,提高生均拨款标准,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2014年7月我省出台了《海南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实施方案》,到2016年,在琼海、万宁、东方、定安、屯昌、陵水、昌江新建7所特教学校,在五指山、保亭、琼中新建1所中部特校;成立海南省特殊教育教学指导与资源中心;每个市县至少建成1个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各市县要选择1-2个乡镇试点开展送教上门服务;省内师范院校所有专业开设特殊教育通识课程,选定1所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等。

  方案已出台9个月,进展如何?

  记者从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了解到,万宁、琼海、东方、陵水4个市县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已经列入项目启动计划,于去年底启动。另外4所学校的启动计划也将在今年推动启动。海南省教学指导与资源中心建设方案已经初定。年底有望挂牌成立。我省已经给21所市县中心学校,每所学校下拨50万元建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目前各个学校的资源教室建设已经启动。

  但是,省教育厅相关工作人员坦言,受省内特殊教育师资力量短缺等各方面的影响,“省内师范院校开展教育通识课程和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措施进展较缓慢。

  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加快发展,对特殊教育教师的需求和专业化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吉明江建议,要把特教师资纳入培养计划,并有计划地做好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充分考虑特殊教育学校办学体系的特殊性,合理制定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评优晋级的政策条件,增强特殊教育教师的从业吸引力。

  吴若江表示,师资问题是特殊教育的大难题。要加强师资培训和督导评估。由省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统筹,覆盖所有机构,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和教学交流活动。不要教育、残联、卫生等部门各自为政,要建立“大特教”概念。确保经费投入、教师待遇、工作机制等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此外,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实施方案》中,虽然提出要扶持民办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主办特殊教育机构和早期康复机构,但是并没有制订出详细的扶持政策,导致无法将扶持工作落到实处,需要政府将政策进一步细化。

  随班就读的太少

  学习北京,用政策保障残疾孩子就近入学、随班就读,或送教上门;把综合性特校拆分为单一类型特校,走精细化路线

  “对于特殊孩子来说,到特教学校接受教育并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最好还是就近入学,随班就读,因为他们最后还是要融入社会。”吴若江表示。

  所谓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指的是残疾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主体安置形式。但是,我省目前并未建立行之有效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要达到“全覆盖、零拒绝”还存在很大困难。特别是我省大部分普通学校缺乏具有特殊教育知识和经验的老师以及无障碍设施等,导致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教学质量低下,与发达地区存在很大差距,亟需提高。

  “比如,目前在北京每个区就有10个老师专门负责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巡回指导和送教上门工作,这些老师除了送教上门还承担起残疾人教育的摸底工作,十多年前随班就读巡回指导和送教上门已经在全国很多省份开展起来了,而我省到目前还仍未开展。”吴若江说。

  吴若江建议,应在省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下,设立随班就读巡回指导中心,在市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设立随班就读巡回指导专职教师岗位,辐射各个乡镇点校,让更多的残障孩子能够就近入学,随班就读。

  此外,不少业内人士还表示,各市县不能各自为政,要形成合力,可以成立特殊教育集团,统筹协调好各所特殊学校的功能和随班就读的工作。

  “北上广等地成功经验表明,把综合性特校拆分为单一类型特校,管理与教学才能更精、更细,才能实现内涵发展和质量的提升。”吴若江建议,聋哑教育可以由几所大校办,市县特校集中精力办好培智教育、随班就读巡回指导和送教上门工作。

  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对残疾儿童的歧视也依然存在,做好随班就读,还需要做好思想教育。海口一位特教教师表示,让同班的健康儿童充满互助精神和爱心,这对健康儿童和残疾儿童都有利于成长。

  (海南日报三亚4月28日电)

责任编辑:冉苗俊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社会

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