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道组走进马六甲:千帆过尽丝路梦回

  马六甲:千帆过尽丝路梦回

  海上丝路古城用多元文化拥抱各国游客

  -海南日报特派记者 杜颖 周元 曹健

  马来西亚马六甲鸡场街。通讯员宋效明摄

  北纬2度,接近赤道的地方,从吉隆坡坐2小时中巴到达马六甲时正是当午,邂逅热带热烈的阳光。

  这是马六甲,一座经历过葡萄牙、荷兰、英国以及日本殖民史的城市,这里没有首府吉隆坡的高楼林立,但有的,是多元文化历史的厚重。

  打开世界地图,马六甲太小了,用“米粒”来形容不为过,然而,由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紧紧扼住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极其重要的方位,使它又成为世界上通航历史最久、航运量最大的海峡之一。

  从古代繁华的海上丝路驿站,一度经历没落,到如今的旅游文化胜地,踏访途中我们不断探寻着马六甲的丝路梦回。

  海上十字路:

  多元文化绚烂多姿

  行进在小小古城,三保山、三保庙、三保井、琼州会馆、鸡场街、一路走来,就会懂得马六甲缘何被称为马来西亚与中国最有渊源的城市:郑和七下西洋,有六次过访马六甲;明成祖朱棣将汉丽宝公主下嫁马六甲苏丹,古城无处不印刻着中国文化的痕迹。

  沧桑的历史在马六甲古城得以保留,并时时在眼前发生着碰撞:一条街心广场上,一边是灯笼高挂、灰瓦白墙的中国街;另一边却是荷兰式的风车、红屋,还有欧洲中世纪的教堂。插满鲜花的人力三轮车在街头等待观光客,缤纷色调将街区装点得绚烂异常。也凭借此特色,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马六甲古城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马六甲以早起步、高起点勾画了旅游业发展的未来。

  华人下南洋:

  “海南味”飘香古城

  回溯历史,1405年,郑和率领船队和大批海员,从江苏起航,顺着东北季风沿海南下,途经福建、海南等地,到访南洋和东非30多个国家。郑和船队庞大,每次出使西洋人数多达2万多人,前后历时2年,需要装载大量粮食和其他货物。为便于远航,需要在远航途中建立一个官厂。而当时中满(满剌加)两国关系十分亲密,马六甲港便成了郑和船队中转货物和侯风停泊之要地,郑和船队也给这里带来中国的友谊、文化和丝绸。

  今天,纪念这一开拓性文化往来的遗址仍被设在马六甲城市中心最显著的位置。在三保山,闯入眼帘的是布满灰色石块砌成的坟墓,据说这里有1.2万座坟墓,是海外最大的中国人墓群,见证着华人在马六甲的历史。转弯便到了山下的三保庙,也被华人称作“郑和庙”,走进这座典型的三进式中国庙宇建筑,郑和石像雕塑在庙宇的一侧伫立,目光熠熠。

  “在这里,历史遗迹比比皆是,这是马六甲具有兼容并蓄文化的显著特征。”华裔导游红妹自豪地说。

  繁华的鸡场街全部由老式骑楼建筑组成,华文招牌随处可见,陌生城市里一股熟悉的味道迎面扑来。街入口最显眼的位置,四面八方涌来的游客都要一饱“中华茶室海南鸡饭”的口福,几乎成了这里的“标志性景观”。而“海南味”不仅飘香在这家饭店,也一路引领着我们在马六甲古城街道上找到“琼州会馆”,会馆百余年的历史,深刻记录下一批又一批下南洋海南人的坎坷历史。

  现代旅游业:

  张扬历史文化魅力

  无论华人,还是马来西亚人,都在为这座城市的文化资产的保留付出不懈努力。

  在鸡场街的郑和文化馆,我们深刻感受着中华文化资产的精髓与魅力,这里也是马六甲规模最大的博物馆,红柱门脸看似窄小的文化馆内部别有洞天,8000多平方米的展厅分上下三层,郑和在中国、郑和在马六甲、郑和宝船三大部分展出了郑和下西洋所带的数百件瓷器、海产品、宝船模型,另有郑和船员生活的大型场景。惊叹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再度感慨创办人对文化资产的深度用心。

  恢宏的史迹,衬托出马六甲独特的景观,而官方及民间人士对保留文化遗产的努力,使今天的马六甲仍虽处可见反映不同时期文化味道的历史古迹。

  正因有着厚重文化的经久流传,马六甲,最终成为令世界游人流连的地方。 (海南日报马来西亚吉隆坡6月14日电)

  相关新闻>>

  马来西亚海南乡亲下载和关注海南日报客户端

  “码”上见家乡 指尖解乡愁

  海南日报马来西亚吉隆坡6月14日电 (陈洁锋)今天正在吉隆坡采访的海南日报报业集团“丝路话古今,寻梦万里行”采访组向在这里的海南乡亲们赠送了海南日报客户端“码上扫一扫 马上见家乡”宣传单,乡亲们用手机扫描海南日报客户端二维码,进入精美的客户端页面后,纷纷表示,太好了!用移动终端随时了解家乡动态,既解了大家的浓郁乡愁,又为了解家乡变化提供了新的窗口。

  今天浏览了海南客户端页面后,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名誉会长暨会务顾问张裕民十分高兴,他说,海外乡亲时时都在关注家乡一点一滴的变化,但由于在海外很难看到家乡的报纸,不能及时详细地了解家乡的信息,海南日报报业集团通过手机移动客户端推送新闻信息的做法非常切合时代潮流,为我们第一时间掌握家乡动态,了解乡情乡音,抒发乡恋乡愁增添了新的渠道和平台。他再三表示,感谢采访组带来的好礼物,他不但要时常关注海南日报客户端,同时也将发动身边的海南海外乡亲下载海南日报客户端,为家乡与居住地的交流和沟通提供更多的信息。

  金鹿(马来西亚)有限公司经理蒙超在下载了海南日报客户端后评价道,客户端信息量大,新闻迅捷,画面精美,这既是海南日报应对新媒体发展潮流的积极作为,也是送给海外琼籍乡亲的一份惊喜。他将让在马来西亚的金鹿员工通过客户端及时了解关于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权威信息,促进公司在马来西亚市场的拓展。

  海南金鹿在马来西亚投资建厂,进入东南亚农用车市场

  “中国悍马”拓土马来西亚

  ■ 海南日报特派记者 周元 杜颖 曹健

  大轮胎、高底盘、大马力、四轮驱动,这款类似越野车,可以在泥泞土地里行驶的拖拉机,被马来西亚种植园业主亲切地称为“中国悍马”。而它的制造商正是海南金鹿农机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及其设在马来西亚的组装厂。

  “我们的公司总部设在位于西马(西马来西亚)的吉隆坡,主要负责产品营销;组装生产基地则设在东马(东马来西亚),那里的棕榈种植园是我们的主要市场。”金鹿(马来西亚)有限公司经理蒙超今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据了解,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榈油产品生产国,随着新种植园不断开发,农用机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然而,这里的棕榈园生产条件普遍比较简陋,树林密布,土质疏松,没有可供农用车行使的道路,碰上雨季,种植园里泥泞不堪。“金鹿在海南产的拖拉机都是两轮驱动的,但要打开马来西亚市场,必须要适应当地需求,研发出可以四轮驱动,性能强于一般农用车的拖拉机。”蒙超说。

  海南金鹿配合当地客户经过几年坚持不懈地改进和试验,终于推出一款新型拖拉机并于2000年首次出口19台到马来西亚。随后几年不断磨合、改进,2007年新定型产品投放市场,产品开始批量进入马来西亚市场。

  东马山打根琼州合作社董事局主席王汉光表示,东马当地原本习惯用日本改装车,购车成本很高,而金鹿拖拉机价格经济,还能在道路泥泞湿滑的环境中作业,车辆结构简单可靠、易于保养,性价比高。

  虽然优点多多,但推广市场也很艰辛。“最大的困难就是原车进口,在当地没有配件和售后服务,不方便维修,很多顾客有顾虑。”蒙超说。

  为此,海南金鹿以直接投资方式于2010年在吉隆坡注册成立金鹿(马来西亚)有限公司,负责产品营销、零配件供应管理和售后服务。2011年,该公司与东马一家企业合资成立组装厂,金鹿拖拉机除整车进口外,实现了在马来西亚的组装销售,更进一步降低了成本、方便了维修。据介绍,目前金鹿拖拉机在马来西亚的年销售额,已经从最开始的19台,增加到600台左右,年销售额数千万元,成为中国在马来西亚最大的农用车品牌。

  “我们开拓海外市场,离不开马来西亚海南华人华侨的大力支持。”蒙超深有感触地说。他告诉记者,得知家乡企业在马来西亚开展业务后,做农机生意、开种植园的海南乡亲主动找上门来合作。

  (海南日报马来西亚吉隆坡6月14日电)

责任编辑:郭祖莹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时政

权威报道一网打尽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