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未毕业已成立软件公司“父亲近十年都不看好我”
“互联网+”路上的创业梦
让山区孩子背上“电子书包”,享受城里最优质的教学资源
大学没毕业,他就开始创建软件公司
这个不被父亲看好的公司,他苦心经营近10年
邢磊被聘任为海南大学创新创业导师团导师,把自己的“创业”经历分享给海大的创客们。(受访者供图)
如今,团队研发的“云课堂软件”落地了,他也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创新在前,创业在后。”海南银风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邢磊,一语道出了他的创业秘诀。
不过,听他讲创业梦:“我要让海南所有贫困山区的孩子都享受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你似乎又会觉得他在吹牛。
“互联网的时代,不敢想,怎么创业?”刚刚30岁的邢磊笑了,“我的父母也不看好我,总认为我吹牛。”
不过,随着国家扶持互联网政策的一步步推进,邢磊越发自信,“我感觉,我们的春天真的就要来了,来了。”
□南国都市报记者敖坤
A
坐在海口国贸北京大厦的现代化办公室里,刚刚30岁出头的邢磊,头发高耸着。几乎没人会相信,他经营这家公司已经近10年。
“2006年,我就注册成立了这家公司。”2006年,邢磊还是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从那时开始,他便开始捣弄公司,到全国各地去给企业做管理软件。为此他吃了不少奔波劳碌之苦。“其实这些艰苦也不算什么。”在邢磊看来,最困难的并非“肉体上的折磨”,而是精神上的困扰。“从注册成立公司开始,父亲就不看好我。他说为什么不好好读书,要出来捣弄公司。”邢磊说,“近10年了,一直如此,总是给我浇凉水,说你做的东西,谁会要?”
不过,这适当的“降温”却让邢磊保持了清醒的头脑。现在,去看别人的创业项目,邢磊也是“泼凉水”,“你的项目是否找到了市场的痛点?是不是不够创新?” “精神上的折磨”还来源于发展的大环境。邢磊记得,2009年硕士毕业,从北京回到海南继续办公司,可找不到发展机会,业务萎缩,公司几乎面临倒闭。“要创业,就得先活着。”这是邢磊总结的第一个经验,“只有坚持下去才能等待春天的到来。”那段时间,邢磊也涉足其他行业,自己挣钱养公司。
“创新在前,创业在后”研发“云课堂软件”探索全新商业模式
B
2013年5月,邢磊脑子里萌发出一个概念:电子书包。邢磊想着:这是一个能帮助学生学习、帮助老师教学、并且具有非常好的互联网特性的书包。这个想法源于一趟珠三角旅行。邢磊说:“那边也有公司做类似的教育资源系统开发,但互联网程度不够,有些跟不上时代。”
说干就干,邢磊召集了之前的合作伙伴一起开发。海南人才稀缺,招不到人,他便回到母校北京理工大学招人,“有的人不愿意到海南,就把工作发过去,让广东、北京的人做,借助外脑。”当时,“互联网+”的概念正逐步流行,并为大众所熟知。邢磊对照自己一看,“我做的系统,不正是‘互联网+传统教育’吗?几乎就是标准的‘互联网+’。”
在国贸北京大厦的办公室里,邢磊介绍他的产品:智慧教育云课堂软件。“我们这个系统分为五个模块,第一个就是互动课堂,就是老师可以在教室里,通过电子白板和学生互动来上课。”邢磊相信,“通过互联网技术,我们还能为学校提供互动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体验,让海南山区的学生,享受到北京、上海等地的教育资源,将有效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
“创新在前,创业在后。”这是邢磊总结创业的第二条经验,“我们的软件有足够的创新了,我们的商业模式也必须创新。”经过反复思考、摸索,邢磊找到这样一个背景:国家战略要求,“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也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借助此,我们计划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让我们企业去做‘三通两平台’,进而推广我们的软件系统。”邢磊说,“这就是未来的趋势。我们走在了前面。”
“创业要敢于做梦,敢于想” “让贫困地区孩子享受优质教学资源”
C
2014年下半年开始,邢磊开始奔走于全岛各地,寻求软件系统落地试点。到一个点,邢磊就给对方介绍产品。对方听着也“激动”,可临末了就问:“你的系统在别的地方有没有落地过?”这是邢磊被问过最多的问题。邢磊茫然摇头,对方一看,委婉说:“那等有落地了,我们再去考察下吧。”
没人愿意第一个吃螃蟹。
邢磊没放弃,依然开着小车在全岛各地跑。2015年1月,邢磊的小车开了1.8万公里。环岛一圈大约是600公里,换算一下,那个月邢磊每天都环岛一圈。最终,昌江一所中学的校长同意了,这套“云课堂”的系统终于落地成功。邢磊说:“那时候,总算看到一点希望,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接下来的路,似乎也越走越顺。今年6月,海南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互联网产业的若干意见》。邢磊对照着《意见》一条条看,“我发现里面的每一条扶持政策,我都符合,几乎就是量身打造的。特别感谢政府能够出台这样的政策支持我们‘互联网+’小微企业。”
7月初,邢磊又通过这套系统获得了中国青年APP大赛海南赛区第一名。随后,经过全国半决赛,又以优异的成绩入围全国总决赛。如今,整个公司共有50多人共同运营。邢磊也当选为海南省青年联合会第六届委员会的副主席,成了海南历史上最年轻的青联副主席。此外,邢磊还担任海南大学生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团导师,把自己的“创业”经历分享给海大的创客们。
“坚持了10年,现在终于可以大展拳脚了。”按照邢磊的设想,他开发的“云课堂”系统,将走进全省中小学生的课堂,成为老师、学生必不可缺的教学用品。特别是在边远贫困山区,孩子们将拿着由公司提供一个平板电脑,用手轻轻一点,便能看到海中老师讲课的视频,享受到所有优质的教学资源。
全省铺开后就是全国。邢磊睁大了眼睛,“5年内覆盖全国10%的目标客户,那就接近两千万人,按每个客户每人每年付费600元计,直接账面营收将突破百亿。”
“互联网创业就要敢于做梦,敢于想。”这是邢磊总结的第三个创业经验,“只有敢于想,才能突破困难,才能迎接最后的春天。”
创业项目抓住了社会“痛点”运作模式仍需继续优化
专家点评:
“这是个非常有社会意义的项目。”海南创新创业研究院院长、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伟铭认为,邢磊的“云课堂”项目抓住了社会“痛点”:地区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希望他能够坚持下去,取得成功。”
李伟铭认为,邢磊通过云教育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技术和模式设计都具备了可行基础。与此同时,他赶上了时代节奏,在全国大力推进“互联网+”的过程中,政府、社会都在投入,邢磊抓住了这股创业“东风”,算是“顺风而行,迎风而为”。不过,李伟铭也提醒,“这个项目的落地需要包括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的支持,因此他的运作模式、盈利模式等仍需持续优化,实现迭代创新,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责任编辑:陈虹羽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