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津合作10年工作总结暨优秀毕业生代表及新生座谈会发言摘登

  为少数民族地区孩子搭建成才之梯

  ——天津科技大学海南少数民族特招班10年工作总结暨优秀毕业生代表及新生座谈会发言摘登

  8月21日下午,天津科技大学海南少数民族特招班10年工作总结暨优秀毕业生代表及新生座谈会在海口举行。

  天津科技大学、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民宗委、昌江黎族自治县等单位和市县相关负责人在座谈会上,对天津科技大学海南少数民族特招班10年工作作了总结,对下一步工作提出计划。天津科技大学海南少数民族特招班毕业生、在读生代表在会上发言,饮水思源,立志报答家乡。

  本报对部分发言内容予以摘登。

  人才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

  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符桂花

  回顾10年走过的历程,看到当年一个个满脸稚气、不谙世事的山里娃成长成为家乡建设的栋梁之才,我发自内心地感慨:这个人才培养项目办对了,省委、省政府当年的决策是正确的,是有远见的,是实实在在为海南少数民族事业做的一件大好事!

  人才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要努力扩大少数民族干部的数量,加强对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要采取有效措施,把更多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还要加大对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力度,扩大培养规模,拓宽培养渠道,只有这样,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才会人才辈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才有希望。这次由省教育厅牵头,联合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民宗委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天津科技大学海南少数民族特招班人才培养工作的通知》,我看就很好,民族工作要齐抓共管,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

  可以说,天津科技大学海南少数民族特招班培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入学、到培养、到就业,整个过程各级领导、各有关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在这里,我要代表海南165万少数民族同胞对关心、支持海南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两省市各级领导、天津科技大学以及各有关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10年实现4个100%,光荣与责任并重

  天津科技大学校长王硕

  2006年5月,海南省政府和天津科技大学签署招收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合作协议。至今,已经是第10个年头。培养规模从最初的二三十人发展到100多人,覆盖10个学院、18个优势特色学科专业。截至目前,已招收海南民族学生255名,毕业156名,116名学生返乡就业。培养工作实现“4个100%”,即100%就读于优势特色专业、100%纳入学长关怀计划、100%配备优秀教师和干部带班指导、100%获得奖助学金。

  10年来,天津科技大学认真贯彻中央有关精神和海南省委、省政府指示要求,着眼海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挖掘学校优质资源,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了完备的组织保障体系、政策制度体系、思想教育体系、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了省校协同、渠道互通、合力推进的培养体制。

  我们坚持贯彻海南省委、省政府指示要求与学校教育实际相结合,确立“降低分数录取,更高标准培养,综合优秀毕业”的培养理念,实行集中招生、集中管理,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重点保障。学校前不久召开会议就有关工作进行了专门研究,包括调整招生专业、双学位培养、科研合作、学科共建等方面。另外,我们与琼州学院的合作内容已经进行了反复沟通,近期将签署合作协议。

  承担海南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工作,既是科大的光荣,也是科大的责任。我们会认真总结10年来海南少数民族学生培养的成功经验,积极适应教育改革需要和海南人才强省需求,集中学校优质资源,不断开创科大海南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工作新局面。

  做好这项人才、民心、德政工程

  省教育厅厅长曹献坤

  2006年5月,海南省政府与天津科技大学签订了省校合作协议,作为协议的一项重要内容,自2006年开始,天津科技大学每年特招30名左右海南少数民族学生。

  这一项目的实施,为我省少数民族学生打开一扇通向优质高校的大门,让这些孩子走出海岛、走出大山,在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的同时,还引领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明的发展;这一项目的实施,探索出一条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对培养海南少数民族后备人才具有深远的影响,是一项省委、省政府的人才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10年来,组织、财政、人社、教育、民宗等各有关部门和民族市县党委政府通力合作,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展望下一个10年,我们将以此次座谈会为新的起点,落实好座谈会精神特别是省委书记罗保铭的重要指示,按照今年8月18日省里5部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天津科技大学海南少数民族特招班人才培养工作的通知》要求,多措并举推动海南少数民族特招班项目工作取得新突破。

  在省委省政府、天津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天津科技大学、省直以及市县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把少数民族特招班项目“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优化生源质量、调整专业设置、提高培养质量,以“钉钉子”的精神全力推进少数民族特招班项目,深化拓宽与天津科技大学的合作,开辟新的合作渠道,为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明年起加大对特招班投入力度

  省财政厅副厅长方光荣

  海南省政府与天津科技大学于2006年5月22日签订了省校合作协议,合作举办海南少数民族特招班,每年为海南培养20-30名少数民族学生。

  为支持这个项目的实施,省财政从2006年起按每名在校生每年5000元标准,2011年起按每名在校生每年1万元标准,对海南少数民族特招班进行支持,项目年安排资金额从20万元增长到目前的180万元,10年共安排了970万元。

  下一步省财政将进一步加大对天津科技大学海南少数民族特招班的支持力度:

  第一,加大对海南少数民族特招班的资金投入力度。从2016年起,将每年的招生规模从现在30人扩大至40人,并将学生目前每人每年1万元的培养费提高到1.5万元。同时,支持少数民族特招班学生攻读第二学位,所需要的学费由省财政承担。

  第二,对海南少数民族特招班学生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后回到海南工作的给予奖励。一是对海南少数民族特招班学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进行学费奖补,鼓励他们继续深造并回到海南工作。二是对获得硕、博学位并回到我省少数民族市县工作满3年的给予奖励,硕士一次性奖励5万元、博士一次性奖励10万元。

  我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在天津科技大学的大力支持下,海南少数民族特招班会办得越来越好。

  完善政策,力争实现全就业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王焕明

  近年来,我省通过组织就业见习、开展专场招聘会、组织政策宣讲、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鼓励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开展创业培训、发放求职创业补贴、组织创业大赛等积极的政策措施,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平稳推进。

  为推动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我省也出台了多项政策。2014年,省政府办公厅出台《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2015年,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各项政策的带动下,海南少数民族特招班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下一步,我们进一步完善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确保政策措施发挥最大效应,主动协调有关部门,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促进海南少数民族特招班毕业生实现就业。

  同时,我们将继续把帮扶离校未就业的海南少数民族特招班毕业生就业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根据海南少数民族特招班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和服务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帮扶和跟踪服务。例如,2015届海南少数民族特招班毕业生共有26名,其中毕业回琼求职的有20名。在7月15日我们举办特招班2015届毕业生就业专场推荐会上,前来应聘的17名学生中有16人与企业达成了就业意向。接下来,我们将指定专人负责后续跟踪服务,力争所有愿意接受帮扶的海南少数民族特招班毕业生最终能够实现就业。

  填补专业空白,满足家乡发展需求

  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黄明荣

  海南缺人才,民族地区缺人才,尤其缺少少数民族高尖端专业人才,人才短缺是制约我省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罗保铭书记曾指出,建设国际旅游岛,相对资金、项目而言,海南面临的最大发展瓶颈是人才短缺,民族地区更是如此。

  海南省政府与天津科大这一省校合作项目,让少数民族学子接受良好的教育资源,对培养少数民族地区本土人才意义深远。据统计,目前海南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12510人,仅占全省总数的12.26%。人才队伍中,基础学科的人才居多,技术应用学科人才偏少,新兴学科人才稀缺。学习外语、工程技术、计算机及其应用、建筑设计、农业生产等技术操作与应用类的人才较少,而环境科学、海洋技术、水土保持、旅游管理、天然林保护、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人才更是稀少甚至是空白。

  例如,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而目前该县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却远远无法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陵水黎族自治县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和无公害蔬菜,但该县学习蔬菜专业的本科生却少得很。而我们海南少数民族特招班的学生,大多就读于这些人才紧缺的优势专业,同学们学成归来后,很有可能成为海南少数民族人才在这些领域里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

  走出黎村圆梦天津,学成归来回报故土

  昌江黎族自治县县委书记林东

  一批批走出黎村苗寨的学子们,在天津科技大学里茁壮成长,如今黎苗英才遍布琼州大地。实践已经证明,天津科技大学海南少数民族特招班,助力于海南少数民族学子圆梦高等学府,加强了海南少数民族地区青年建设力量,更推动了海南少数民族地区长远发展。

  例如,昌江籍的2011届毕业生李学智,通过海南的选聘生考试之后,选择到最偏远、最贫穷的王下乡钱铁村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一干就是3年,为逐梦黎乡砺青春;同届毕业生吴敏敏也选择在五指山市毛阳镇毛栈村当了一名村官;2010届毕业生陈少玲于2013年放弃在深圳工作,为报效家乡作贡献。他们扛起了特招班学子报效海南、建设家乡的使命担当,做到了“刻苦学习、提高本领、饮水思源、报效家乡。”

  在这个项目中,昌江黎族自治县是最大的受益者,全县就读人数有20余人,进入昌江干部队伍的有6人,其中4名是特招生。这次2015年暑假实践团中有5名是昌江籍学生,其中韩海萍是来自海南教育移民发源地王下乡的教育移民学生。

  津琼省校合作确实让少数民族学生及其家庭受益,让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受益,让海南的民族教育事业受益,我们希望深化和拓宽津琼省校合作领域,增加招生指标,扩大人才培养规模,为少数民族地区孩子们搭建成才之梯,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更多的高端人才。

  对这片热土心怀感激

  天津科技大学海南少数民族特招班2011届毕业生吴敏敏

  2007年,我和天津科技大学海南少数民族特招班其他学生一起,带着家乡人民的殷切期望来到了天津科技大学学习,在4年的求学生涯中,省委、省政府以及学校老师们对我们的关怀和帮助,给我们带来了莫大的动力,让我们有决心和毅力去克服南北环境、生活和教育基础等差异,完成了人生的精彩蜕变。

  2011年,按照省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我被分配到五指山市毛阳镇毛栈村委会任主任助理。在农村基层工作的4年里,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基层的工作繁琐复杂,生活寂寞单调且条件落后,对于年轻人而言,这样的生活是难熬的,但正是中部山区这些贫困农村的落后条件让我更加深刻地领会到了省委、省政府对我们的良苦用心,以及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这些贫困落后的农村要真正得以改变的关键在于人才,但落后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却留不住也吸引不来外地的优秀人才,如果不是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感情的人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我想省委、省政府与天津科技大学合作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并用心栽培我们的目的就在于此吧,因为海南是我们的家乡,是养育我们的地方,只有对这片热土心怀感激的我们才能克服困难坚守下来,并为家乡的发展竭尽全力。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天津科技大学海南少数民族特招班2012级学生刘宁

  从海南到天津2000多公里,虽远离家乡,但我们从未感到孤单。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一直密切关注我们的成长,多次来到学校看望我们,亲切询问我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对我们提出殷切期望。

  在校期间,天津科技大学给了我们爱的教育——为我们特别配备了班主任,让我们有主心骨;新生入校时打扫公厕,培养了我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素养;寒冷冬日到来前,每人一件厚厚软软的羽绒服,让我们倍感温暖;“三月三”到了,为让我们能跳上竹竿舞,老师们徒步走十几公里,才找寻到跳舞用的竹竿,还专门订购了一批少数民族的黎锦服装作为演出服,给我们家的温暖;每月一次的专题活动,参观、访问、座谈、报告,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爱,感动爱……

  在特招班,我收获了信心、爱心、恒心、决心。信心,让我学习努力,坚韧不拔;爱心,让我心存感激,发愤图强;恒心,让我坚持不懈,认准的事儿就要一干到底;决心,让我的命运和海南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你的未来,就是我的未来!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我一直谨记省委、省政府和学校的殷切期望,将“刻苦学习、提高本领、饮水思源、报效家乡”作为内心最坚定的信念。

  不负家乡父老和学校的期望

  天津科技大学海南少数民族特招班2015级学生邢晨曦

  高考前夕,我了解到天津科技大学海南少数民族特招班这个项目,认识到这所学校是一所轻工特色鲜明的大学,所以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天津科大,并被幸运地录取。我也知道,天津科技大学在全国各地大多录取一本分数线以上的学生,正是有了海南少数民族特招班这个人才培养项目,我们才有机会以二本分数上了一本大学。因此,我们非常感谢省委、省政府、天津科技大学,特别是罗保铭书记,在你们的帮助下,我才有机会进入天津科技大学深造。

  今天来到这里,很高兴能看到这么多的学长。我很羡慕他们有些已经有了自己的工作,踏上美好的生活之路。我立志要向学长好好学习,大学4年一定会刻苦锻炼,不虚度光阴,不辜负省委、省政府和家乡父老乡亲对我们的殷切期望!不辜负天津科技大学对我们的培养!学成之后一定回到海南、回到家乡,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家乡的建设,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哪怕是微薄之力。

  在天津科技大学的网站上我了解到,学校的校训是“尚德尚学尚行,爱国爱校爱人”,校训精神博大精深,与海南精神休戚相关。我一定发扬科大人的质朴、勤奋、创新的精神,积极争取机会,砥砺前行,为海南国际旅游岛伟大建设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8月21日,天津科技大学海南少数民族特招班10年工作总结暨优秀毕业生代表及新生座谈会在海口举行。本报记者王凯摄

  (本报记者陈蔚林张婷整理)

责任编辑:吴玉帛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时政

权威报道一网打尽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