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医生高炳玉行医16年初心不改 手机存3000个患者电话

点击南海网“海南正能量”栏目 查看更多报道>>

  行医济世有善心妙手救人有仁心

  高炳玉:胸怀纯粹医者心

  16年初心不曾改

  他将获阿里公益1万元天天正能量奖励

  10月29日,患者马上要上手术台有点紧张,高炳玉在他耳边鼓励安慰他。

高炳玉医生

  他的手机里存了近3000个电话号码,全是患者的,有问必有答;他谢绝送上门的红包,却愿自掏腰包解决病人燃眉之急,下班后义务上门为瘫痪病人换尿管……

  在医院拥挤的过道,黄秋花四下张望,想找到恩人高炳玉。

  黄秋花无法忘记:去年大年三十那天,她因乳腺癌手术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和借款,无力再支付最后一支“升白针”的钱。她近乎绝望地流泪,想到了放弃,想到了死亡。这时,来查房的医生掏出了身上所有的1000元现金,塞给她,重燃起她活下去的希望。

  这个医生叫高炳玉。在他16年的从医生涯中,这样的事稀疏平常。

  高炳玉的手机里,存了近3000个患者的电话号码。这些号码此起彼伏响起。铃响的背后,有着很多感人的医患故事:他下班后亲自上门,为瘫痪病人换尿管;他带农村来的病人去门诊,请他们吃饭;他拒绝收下患者递过来的红包,却愿意掏钱帮助穷困患者……

  无论周遭多少尘嚣,他只想做一个纯粹的医者。

  南国都市报记者杨金运/文陈卫东/图

  仁心

  1000元的救命恩情让她难忘

  疾病是冰冷的。但那个冬天,乳腺癌患者黄秋花记住了那双温暖的手。

  10月27日上午,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7楼肿瘤外科的过道,一身农村妇女打扮的黄秋花从保亭赶到海口。她四处张望,希望能找到高炳玉,亲口再说一声“谢谢”。

  这句“谢谢”,黄秋花已经通过不同途径说很多遍了。在她的手机里,还存着7月发出的一条短信。文化水平不高的她一字一句地写道:“高医生您好!我是您的病号,也许您已经不记得我了,但我永远也忘不了您的救命之恩,在此我不懂用怎样的语言表达我对您的感激之情,只有祝福您好人一生平安。”

  时间回到2014年的冬天。被查出患乳腺癌的黄秋花,只觉得冬天寒冷,以为人生走到了终点,再无希望。一只手放在了她的肩上,对她说:“你放心,治疗的事交给我们医生。”黄秋花说,每次来查房,这个医生都会用这只手拍拍她的肩,鼓励她。

  这只温暖的手来自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外科的主任医师高炳玉。他个子不高,因头顶秃发,年龄显得比实际要大。他总是一脸笑容,平易和蔼,让人没有距离感。

  黄秋花在他的鼓励下拾回了信心。但那个除夕,逼仄的现实再次把她逼到了命运的墙角。由于化疗后白细胞低,黄秋花揣着借来的7000元住了院。住院两天便花完了所有借来的钱,到了大年三十,黄秋花的白细胞还是低。黄秋花的丈夫坐在病床边,攥着仅剩的300元钱低头不语。医生说必须再打一支“升白针”。然而,它的价格是600多元。

  面临放弃治疗的绝境,黄秋花眼里,盈满了无助的泪水。

  这一天早上,黄秋花看到了熟悉的笑容。高炳玉一只手拍拍她的肩膀,另一只手将一叠百元钞票塞到她丈夫的手里。她望着这一身白大褂,感激地说不出话来。

  黄秋花并不知道,高炳玉看到她丈夫和两个孩子蹲在墙角吃泡面,悄悄掏出了身上所有的现金。高炳玉还叮嘱护士:除夕外面买不到饭菜,记得给这个病人送饭菜。

  黄秋花用高炳玉给的1000元打了针。从绝境到希望,黄秋花哭成了泪人。“那种恩情,永生难忘。”如今说起,黄秋花依然非常激动。

  初心

  他愿做病患那根“救命稻草”

  39岁的高炳玉家在儋州农村,从少年时起,他便认定医生是一个纯净又崇高的职业。

  1990年,年少的高炳玉目睹外婆因胆囊穿孔发生急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最终不幸去世。“我当时想,如果我是医生,一定挽救她的生命。”这个愿望,像是一颗种子,种入了少年高炳玉的心中。1999年,走出海南医学院校门,高炳玉如愿披上了白大褂。

  高炳玉从未停止学习。“医术是挽救生命的一把钥匙。”他想起离世的外婆,如今他已知道,夺去外婆的疾病,就现在来讲,做一个简单的手术就可以治疗了。

  董吴平是高炳玉的大学时形影不离的同学。“炳玉在大学的时候就想当一名好医生,非常努力。”高炳玉的“大胆”让董吴平印象深刻。当年学校有解剖教研室,学外科的人都知道解剖是基础中的基础,但那会儿大家都很忌讳见死人尸体,一般上课时老师组织才去解剖室。高炳玉却总是央求老师给机会去,有时,三更半夜了还一个人呆在解剖室。

  大晚上看着空荡荡的解剖室过道,高炳玉也会感到害怕,但他知道机会难得。“一个外科医生如果不熟悉解剖,手术时容易伤到病人的血管和神经。所以,必须学好。”

  医乃仁术,治病救人。转眼便是白衣生涯16载,高炳玉初心未改。

  10月27日,高炳玉不出门诊,等待他的是3台手术。

  上午做了一台手术之后,高炳玉脱下手术服,走出手术室。手术室外,四五个病人在等高炳玉。高炳玉疲倦的脸上带着笑,把守在手术室外的病人全部带到办公室。

  病人有从儋州来的,有从万宁来的,他们虽有不一样的病症,但渴求帮助的眼神却是一样的。

  一名六十岁模样的男子掀开衣服露出肿胀的肚子。高炳玉问他病情,他摇摇头指着耳朵,说“听不清”。高炳玉凑过去,把嘴贴在他的耳边说话,一句句地问病情。

  不出门诊,高炳玉完全可以不理会这些病人,让他们明天再来。“我有强迫症,我一定要主动把所有工作安排好,把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每一步都安排好,才放心。”

  高炳玉知道,病人从不同地方来,不容易。“得肿瘤和得别的病不一样,医生对于他们来说,是一根救命稻草。只有理解到这一点,你才能理解病人。”高炳玉愿意做病人那根“救命稻草”。无论任何时候,只要有病人找到他,他都愿意给病人看病。

  这是一个穿白大褂的医者对自己的要求。

  父母心

  为病人解心结看个病半小时

  遇到高炳玉前,杨敏觉得自己的一切都糟透了。

  杨敏今年40出头,是海口一家银行的职员。去年夏天,杨敏摸到乳房有一个肿块,陷入恐惧不能自拔。虽然连续看了几位医生都说患的是乳腺增生,没大碍,但她仍害怕得乳腺癌,严重失眠,“(很多时候)去找医生,排了一个上午,他给你三分钟,有疑问却得不到解答。”

  拿着几份病历找到高炳玉的时候,杨敏已经累垮了。

  高炳玉注意到了杨敏手里一叠好几本病历。翻看后,凭经验,高炳玉知道问题所在:“这位患者的重要问题是有心结。如果医生没有及时解开她的疙瘩,必然形成更大的疙瘩。”

  高炳玉的举动让杨敏感到特别——和之前遇到的医生看两三分钟就开一堆检查单不同,高炳玉一本一本地翻看她的病例,反反复复问她的病情。

  一种被信任感激发出感动,让杨敏的眼泪夺眶而出。“他给我看病,足足看了半个小时,解答了我所有的疑问,最后让我确信,我没事。”杨敏说,那一刻,她觉得眼前这位医生,真的比亲人还亲。

  更令杨敏没有想到的是,她在就诊的时候随口告诉高炳玉自己患有痔疮,深受其扰。当天下午,她在单位快要下班的时候,接到了高炳玉的电话。“他居然在下班之后给我买了治疗痔疮的药,送到我的单位来。我简直不敢相信,还有这样好的医生。”

  当天晚上,当杨敏把这天的遭遇告诉丈夫,丈夫怎么都不相信有这么好的医生。

  医者,德为先。高炳玉知道肿瘤外科的医生意味着什么。“医生对于病人是100%,病人对于医生可能只是1%,我希望病人也是100%。”高炳玉说。

  这些年来,高炳玉对门诊病人数量有要求:早上挂号不超过30个,下午挂号不超过20个。虽然加号病人的诊费归医生,但他宁愿不赚这个钱,也想确保充足的时间来多听患者说一句,多对患者说几句。“我宁愿在下班之后,加班为那些加不到号的人免费看病。”高炳玉说。

  有一天,杨敏无意中看到了一副对联:“医德是医者之魂,医术是医者之本。”当时,杨敏脑海里马上浮现出高炳玉,“我觉得这副对联写的就是他的精神。”

  杨敏说,高炳玉让她重新相信,医德并没有沦陷。

  耐心

  手机里有3000患者号码有问必答

  这是李素兰第一次遇到主动给患者留电话号码的医生。

  李素兰正准备做乳腺癌手术后的第四次化疗。她仍记得,今年6月,当她得知自己罹患乳腺癌的时候,心情跌到了谷底。李素兰至今仍记得高炳玉医生那句举重若轻的安慰:“你放心,现在医学很发达,我们会尽全力给你治疗。”这给她灰暗的内心打开了一个光明通道。

  “我刚进来时,还没有安排到病房,他就给我争取时间安排检查,还给我留了电话。”令李素兰意外的是,自己每次发短信,高炳玉必回,“这样的医生让我很感动。”

  高炳玉的朋友、海南医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李旺旺曾被高炳玉的电话之多吓到。“他的电话,总是响个不停,真的感觉他每天除了上班,还要接几百个电话。”

  “不知道他哪来的这么多能量!”李旺旺说,这么多病人来电话,要是一般人早就受不了,“我相信,要是所有的医生都像他一样,医患矛盾可能就为零了。”

  高炳玉的手机十多年来从未更换,睡觉也不关手机,因为他“怕病人找不到自己”。

  打开他的手机,里面存着3386个电话号码。其中,有近3000个号码是患者的。

  果然,到了下班时间,高炳玉的手机响个不停。几乎每隔几分钟就一个电话进来。一接听,八九不离十是患者的电话。“高医生啊,我最近又不舒服了,想找你看看”,“高医生,我的药吃完了”……朋友笑他,都成客服电话了。

  其实,高炳玉也并非没有觉得被困扰的时候。有时,他忙了一整天,早上六点钟,还在睡梦中就被电话铃声吵醒。一接听,是下面市县的一个病人,起床早就打电话来。高炳玉心里一阵烦闷,却忍住了,“病人这么痛苦,不能再用不耐烦来对待他们。”

  电话来往中,是一位医者的耐心和担当。

  良心

  从医16年从来没收过红包

  其实,诱惑,从未间断地出现在这个农村出身的医生面前。

  虽然医院禁止,但很多病人家属担心医生手术时不尽全力,总想偷偷塞红包。时常出现的一幕是:病人家属悄悄把门关上,说“有点事和医生说一下”,或者说“高医生你出来一下”。

  每当这时,高炳玉总是说:“把门打开吧,没什么是不能开着门说的。”病人家属这时往往会露出难为情的神色。

  “你送红包会干预我的治疗手段,我不上手术台!”高炳玉虽然推开了红包,但还是会给患者一个坚实的承诺:“你们的手术和治疗费用是很高的,你们应该把钱用在治疗上。把病人治疗好是我们最大的目的,请你放心,我一定会尽好一名医生的职责治疗好患者!”

  从医16年来,高炳玉说,自己已记不清多少次拒绝患者送来红包。

  但有一个数字,高炳玉很明确:“从来没有收过一个。”

  曾有一个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不断提出各种无理要求,高炳玉耐心倾听,但当听到病人说他有钱如何如何时,高炳玉忍不住生了气:“我尊重你的疾病,但我不尊重你的金钱。”

  高炳玉不但不收红包,还时常干贴钱的事。

  有过一位脑出血的患者,住在海口华海路的一个小区,从前年便开始生病,瘫痪,住在七楼,又没电梯。送她到医院对于一家人来说,太困难了。高炳玉得知情况后,利用下班时间亲自到她家去给她看病,指导家属怎么给她做护理,每个月,还去给她换尿管。这一切都是免费的。

  得知此事,高炳玉大学时的辅导员余丽一股骄傲感油然而生。“他对贫困的病人很好。我们学校的老师说起他,都很为他感到骄傲。”

  10月27日下午,一对衣衫破旧的夫妻来到医院。中年女子姓胡,得了乳腺癌。听说没有病床,做丈夫的坐在过道,默默流泪。“当时我和高主任路过,看到他流泪,都很为他们难过。”高炳玉的搭档刘玉医生说,当时,高炳玉就叮嘱他,明天一定要先安排这个人的床位。下班后,高炳玉还再次打电话来叮嘱。

  这就是高炳玉,他的心里首先装着病人,而不是钱。

  这是一个医者的纯粹。

  真心

  妻子说他“属于医院和病人”

  “忙碌”,是高炳玉的妻子李彩柳对高炳玉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最大的感受。“他属于医院和病人。医院是他的第一个家,家里反而只是他休息的地方。”高炳玉除了偶尔陪家人散散步,几乎没什么爱好,不抽烟不喝酒,也没什么娱乐,一心只扑在医院的工作上。很多时候,他回家时已是深夜。李彩柳从睡梦中醒来,一阵心疼。

  “有时一天做七八台手术,我怕他的身体受不了。”李彩柳说,他们有一个孩子,从小到大,都是她带的。每到周末,高炳玉要查房要搞科研,都是她带孩子出去玩。

  高炳玉有时也会苦恼。去年大年三十给病人掏钱治病,高炳玉回家和妻子分享,妻子生气地说,“你一个月就那几千块钱工资,每个病人你都这样献爱心,喝西北风啊?”高炳玉只好解释:“我出的是绵薄之力,及时挽救了她的生命,是值得的。”

  更多时候,高炳玉感恩妻子的付出:“家里很多事都靠她。”近几年,高炳玉走遍了文昌、儋州、东方、陵水等市县,每次到基层的农村送医送药,路途劳累,心里却是甜的:“医生最大的使命和幸福就是为病人解除病痛!”奔波的时候,家庭的担子,自然落到李彩柳肩上。

  2008年前后,高炳玉来到五指山,开始为期一个月的支援。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外二科主任邱堃记得那段岁月。“当时的手术是惠民的,高炳玉第一批下来。”邱堃回忆,患者很多,一天要做4台手术以上,从早上做到晚上,从周一做到周五,非常辛苦。“但从来没见过高炳玉说累。”邱堃说,有一次,凌晨1点左右,来了一个病人急需手术,一开始还犹豫要不要叫高炳玉,没想到,叫了之后,高炳玉马上赶到组织大家做手术,做到凌晨两点多,挽救了病人。“第二天,他又准时来给病人做手术。”

  这两年来,从在新疆义诊到威马逊时到前线救灾,都有高炳玉的身影。

  “他热爱他的职业,我理解他。”李彩柳已经习惯了丈夫的忙碌。

  2015年1月,高炳玉高票当选为海南2014年度“寻找百姓身边好医生”活动的“十佳好医生”。2015年,高炳玉还被评为全国医德标兵(全省仅两人),且入围全国医德模范,成为海南唯一的候选人。消息传开,无论是他的同事还是病人都觉得:名至实归。李彩柳也是这样觉得的。

  责任心

  必须挽救生命直到最后一刻

  高炳玉的老师余丽说,在高炳玉身上看到了一位医者的担当。

  今年上半年,医院接诊了一名25岁的男性患者。刚入院时,患者颜面部及双上肢严重水肿,气促并无法平卧,经初步诊断为胸腔长肿瘤,像排球一样大。术前,治疗组讨论肿瘤压迫心脏大血管,手术难度极高,术中可能出现大出血导致病人死亡,极有可能酿成医疗纠纷,后果难以预料。但是,如果不治疗,随时危及病人生命。

  患者知道这个情况时,双手紧紧抓住高炳玉的胳膊泣不成声,“高医生,救救我,我今年才25岁,还没来得及孝敬我的父母。如果我死了,我的父母怎么办?!”

  做,还是不做,成了摆在高炳玉面前的一个难题。

  患者父母在门外听到孩子哭诉后,跑进来抱着患者哭。当时,患者的母亲突然跪在高炳玉面前,拉着他说:“医生,您一定要救救我的儿子,只有他活着,我们家才有希望。”高炳玉连忙扶人,感到一阵心酸。

  “手术。”高炳玉对身边的医护人员说。

  当患者全家人望着自己的孩子进入手术室的一刹那,泪流满面。手术从上午9点钟开始,到下午8点钟结束,历经11个小时。最后,当高炳玉将切下来的巨大肿瘤捧给家属看,说出“手术取得圆满成功”时,患者家属喜极而泣。

  而这时高炳玉和他的团队成员都已经四肢发麻、全身酸软,有的已顺势躺在了手术室里。疲倦笼罩了全身,高炳玉心里却是欣慰。“我告诉自己,要尊重生命,必须挽救生命直到最后一刻。”高炳玉说。

  高炳玉也有过无助的时候。去年,他85岁的父亲老高因慢性呼吸功能不全,住进了重症病房。高炳玉没有告诉亲朋好友,自己担起所有的压力。在父亲住院的半年时间里,高炳玉每天除了手术和门诊,还要抽时间去看父亲。他再一次体悟到,医术不是万能的。

  身边的人劝说:老人已病重,难以回天,放弃吧。高炳玉却不肯放弃。父亲一次次病危,高炳玉一次次要求抢救。有五六次,他的父亲起死回生。但是,最终病魔还是夺走了他的父亲的生命。

  和对一些患者说的那样,高炳玉流着泪对父亲说:“爸爸,我尽力了。”

  (为保护患者隐私,文中患者使用化名)

  本报联合阿里公益奖励高炳玉1万元

  10月23日起,南国都市报携手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发起“做公益,上头条”大型公益活动,寻找奖励身边的正能量故事、助力公益梦想或行动。

  高炳玉的故事感动同事和病人的同时,也感动了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项目组。11月1日,南国都市报记者将高炳玉的事迹作为“正能量上头条”案例推荐给了该项目组。经研究,项目组决定联合南国都市报奖励高炳玉1万元正能量奖金。

  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项目组在颁奖词中写道:“范仲淹曾有云: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从医16年的高炳玉,始终不改初心,以济世救人为使命,守护着这个职业的崇高与纯粹,堪称真正的良医。时至今日,医生这个职业,受到的非议颇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炳玉的坚守,更显难能可贵。”

  看微信也可做公益

  你看一次阿里公益捐一元

  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与本报联合发起“正能量上头条”公益活动的同时,还推出了“最后一条留给公益”的活动,希望更多人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动动手指也能参与公益。

  你只需要进入本报的微信公众号,点击阅读相对应的正能量新闻,就能为公益献出你的一份力。该新闻每被阅读一次,阿里公益就配给媒体一元公益金,公益金的上限为当前案例奖励金额(高炳玉的奖励金额为1万元),统计时限为新闻发布后24小时。

  该笔公益金将用于南国都市报奖励更多善行义举,开展公益活动。

  今天,你只要点击南国都市报微信阅读高炳玉的报道,阿里公益就为此捐出善款一元!还等什么,戳戳二维码,一起参与到公益中来吧。

责任编辑:吴玉帛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社会

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