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过“鬼节” 学校掺和啥?

  在西方国家,每年的10月31日为“万圣节”,也被称为西方的“鬼节”,与圣诞节、情人节一样,这个起源于西方的节日,如今也逐渐被中国的年轻人所接受。虽然今年的万圣节已过,但连日来不断有海口的家长致电本报,表示对万圣节出现低龄化跟风现象有所担忧。(11月3日海南特区报)

  在如今的全球大开放时代,外来文化的输入早已不是稀罕事儿,也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更无须视为洪水猛兽,但是,毕竟不同民族、国家的传统、习俗、文化、价值观等的差异,决定了对形形色色的“舶来品”不应简单地“拿来”,盲目地附和、热捧,而应秉持理性的姿态、辩证的态度、扬弃的方法。

  跟西方圣诞节、情人节一样,“万圣节”被国内一些爱猎奇的青年、少年所模仿、追捧,原本是再正常不过,由于对其渊源、内涵缺乏了解,出现盲目效仿的现象,也不是不能理解,只需学校、相关部门能够做适当引导,兴利除弊、趋利避害过“洋节”,客观上有助于中西文化的互动交融。然而,个别学校的盲目掺和,却让洋节变了味儿,也就难免引起家长和社会的担忧。

  万圣节前后海口一些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组织了形式多样的万圣节活动,不少家长吐槽万圣节成“儿童鬼节”,不利于孩子性格养成,更有人担心这样会“玩”坏我们的孩子。何以如此,一来,因为没弄懂万圣节到底是啥节而一味教孩子“装鬼”,难免给孩子身心造成伤害;二来,缺失对本土民俗、节日的热情,而热衷于跟在孩子后面热捧洋节,既是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更不啻是一种舍本逐末、崇洋媚外。

  其实,从相关报道披露的信息不难看出,万圣节即便在西方,也往往会出现“玩”过头的情况,“过节”青少年因出格举动危害社会秩序遭警方干预的极端做法更时有所闻。不是引导、教育孩子正视中西文化差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反盲目凑热闹、瞎掺和,显然丢掉了教育者理应坚守的责任和底线,怎能不引起社会大众的忧虑和不满?(高谭)

本文为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原创评论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和来源
责任编辑:甘晨卉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独家评论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