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雨花英烈精神 用好用活党史资源

  弘扬雨花英烈精神用好用活党史资源

  ——“雨花英烈精神”研讨会发言摘编

  本期主题

  去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期间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要用好用活这些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南京市委、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委党史工办近日在南京召开了雨花英烈精神研讨会,围绕雨花英烈精神的重大意义、时代价值和实践要求等主题进行深入研讨,形成了许多新理念新观点。

  2015年9月30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军区、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向雨花台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资料照片

  2015年9月30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军区、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向雨花台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资料照片

  2015年10月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碑“信仰”航拍。资料照片

  大力传承和弘扬雨花英烈精神

  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黄莉新

  当前,南京市正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南京。建设新南京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南京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拥有雨花台烈士陵园、渡江胜利纪念馆等20多所(处)区级以上的红色文化和相关纪念场所,以及近150处革命遗址和大量的红色史料资源。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浓缩了中国历史大转折波澜壮阔的历程,展现了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所付出的英勇牺牲与不懈努力,具有重要的历史见证价值、文明传承价值和思想教育价值,成为南京这座城市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雨花台烈士陵园是新中国规模最大的纪念性陵园,国民党统治时期先后有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在此惨遭杀害。近年来,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应用、发扬和传承,尤其是集中力量挖掘梳理雨花英烈这一珍贵革命资源,不断提升雨花台烈士陵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雨花英烈精神成为新时代条件下教育干部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是积极发挥雨花台红色资源的价值引领功能。成立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和雨花英烈研究会,根据时代主题和受众认知需求,提炼更新教育内容,推动雨花英烈精神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传承和弘扬。

  二是积极发挥雨花台红色资源的精神激励功能。注重以艺术形式展现雨花英烈精神和形象,排演了大型党性专题教育文艺演出《雨花颂·信仰》和话剧《雨花台》,编撰出版了《雨花英烈画传》。创意研发了系列红色文化产品,让富含雨花英烈精神价值的文创产品走进了广大市民家庭。

  三是积极发挥雨花台红色资源的实践动力功能。把雨花英烈精神教育列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内容,打造了雨花台烈士陵园、梅园新村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馆党性教育专线和“雨花大讲坛”等党性教育载体,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筑牢理想信念基石,大力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南京的具体实践,让雨花英烈精神迸发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

  雨花英烈精神表述准确凝练富有个性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高永中

  南京雨花台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雨花台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是中共党史长卷中极其英勇悲壮的一章,雨花台革命烈士的不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把雨花英烈精神表述为“信仰至上、慨然担当、舍身为民、矢志兴邦”,是经过集思广益、反复研究概括形成的。这一表述准确凝练,富有个性。

  一是符合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重要讲话精神。2014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指出,雨花台烈士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这三个方面,既是雨花台烈士英勇事迹的集中体现,也应是“雨花英烈精神”的主要内涵。雨花英烈精神的表述正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主要精神。

  二是符合雨花台烈士的史实。在雨花台牺牲的英烈中,有许多知识分子出身的共产党人,他们都有机会凭借受过的良好教育,过上富足安定的生活。但当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后,这一科学理论和它所揭示的改造中国社会的正确路径和光明前景,就成为他们心中不可移易的崇高信仰。为了这一信仰,他们放弃了现实的利益、长久的富贵,甚至不惜为之付出鲜血和生命。

  三是符合革命精神表述“既要上天、又要入地”的基本规律。“上天”,就是要同我党主体革命精神、有代表性的革命精神相衔接、相一致,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入地”,就是这种精神要具有个性特点,也就是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实现共性和个性的统一。雨花英烈精神的表述正是这样。信仰、忠诚、为民、担当是共性,信仰至上、慨然担当、舍身为民、矢志兴邦就极具个性。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韩慧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时政瞭望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