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官员“绰号”中读懂民意风向

  不少官员落马了,他们的“绰号”也得已公之于众。其实腐败官员的绰号并非案发后才有,而是案发前就在民间流传,是饭桌上经久不衰的谈资,路人皆知。媒体盘点了一批落马官员的“小绰号”,比如“拆迁大佐”——云南省原副省长沈培平,“玉痴省长”——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发审皇帝”——证监会副主席姚刚……这些“小绰号”背后,暗藏着“大信号”。(11月23日新华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123/c1001-27845904.html)

  类似这样的官员绰号还有很多。这些绰号,代表的是民意,是群众的不满、讽刺、揶揄。这些绰号,在局部政治生态圈里已存在许久,经媒体曝光之后更广为流传。他们源出于“民间的智慧”,是群众、同事给的“封号”,在许多尚未经曝光的地方,也有许多新的绰号正在产生。

  翻开一部中国历史发现,绰号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用来表达或善意亲昵或憎恶愤恨的情感。而说到官员们的绰号,更是从古至今,络绎不绝,特别是那些表达憎恶愤恨的绰号。比如“四尽太守”,南朝梁鱼泓任太守时,赤裸裸地说:“我当一郡太守,要搞他个四尽:水中鱼蟹尽,山中麋鹿尽,田中米谷尽,村里百姓尽。”再比如,“十钱主簿”,北魏元庆智做太尉主簿时,性贪鄙,十来个钱也要受贿。有学者就直言不讳地指出,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特征和性格的,不是真名,而是绰号。

  常言道,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智慧也是无穷的,从他们给某些官员起的绰号上就可见一斑。而从官员绰号中看民意风向,更是一个最直观最便捷的途径。那些关于官员们的凝练的绰号勾勒出了一些贪官的劣迹,也折射出老百姓对贪官的嘲讽与抨击。颇具辛辣韵味绰号的背后蕴含的不仅仅是百姓的巧妙智慧,更是表达了对于贪官污吏们的深恶痛绝。相反,如果官员们克己奉公、爱民如子,老百姓取的绰号那便是赞誉和美称,能让其美名远扬流传青史,“最美村支书”、“当代焦裕禄”、“三心干部”等就让我们看到了老百姓对于好干部的深厚情谊和热烈呼唤。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柳宗元在《捕蛇者说》里就疾呼,“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为此,对于官员们的绰号,我们绝不能一笑而过等闲视之。民心不可欺,民意不可违。“自古民心是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干部作风怎么样,群众看得最清楚,老百姓给官员起绰号,不是图个搞笑,是民意的一种另类表达。因此,面对一些不雅绰号,领导干部应有所警醒,从中读出民心向背,因为不雅绰号往往从某种程度能反映出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领导干部可以将段子视为群众的一种呼声,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检视自己的工作,查漏补缺,对民对己都是大有裨益的。

  同时,纪检部门也应从官员“绰号”中读懂民意风向。这样的做法,古已有之。在我国古代,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是为《诗经》。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在考察了解干部、查处贪官时,也应多了解官员在当地的“绰号”,听听群众对官员的评价,如果发现领导干部出现了“偏差”,应该及时纠正,以免他们在贪腐的路上走得更远。而对那些在腐败的路上走得太远的官员,纪检部门更要从他们的绰号中倾听到更多更真实的社情民意,并把“绰号”当做举报信号,顺着“绰号”透露出的信息,摸出贪腐的“大瓜”,这恐怕也不失为反腐倡廉的一个“捷径”。

本文为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原创评论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和来源
责任编辑:魏燕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独家评论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