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评论员:在缅怀中凝聚和平的力量——写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之际

  新华网北京12月12日电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都如同点亮一支精神的火炬。在第二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慰安妇遗址纪念馆开馆、遗属家祭、和平法会等纪念活动陆续开展,让人们铭记78年前那段腥风血雨的历史,凝聚捍卫和平的强大力量。

  经历了战争的残酷,才会懂得和平“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体会过民族危亡的切肤之痛,就会深刻理解国家强大对于普通百姓的重要意义。1937年寒冬,曾经繁华优雅的六朝古都南京满目疮痍,30万生灵毁灭于侵略者的屠刀之下。惨无人道的杀戮,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难以愈合的伤疤,让世人彻底认清了日本法西斯的残暴面目;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屈辱,给中华民族造成深重灾难,却激发起四万万同胞与侵略者决一死战的决心。

  在一个纪念胜利的年代反思苦难,警示如此深刻。南京之殇,殇自国力衰微,殇自一盘散沙。南京之祭,既为生命之消逝举国致哀,也为人类和平警钟长鸣。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铸就夺取胜利的中流砥柱;亿万中华儿女血液中流淌的家国情怀,化作百折不挠的抗战精神,构筑起坚固的铜墙铁壁。无论是穷兵黩武的侵略者归于末路,还是曾经任人欺凌的弱国走上复兴之路,都深刻昭示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千古铁律。

  即将走过2015的中国,对70年前那场热血浇灌的胜利有着更深的感怀。九三胜利日高亢嘹亮的阅兵号角,开启时间的闸门,激荡13亿人民深藏于心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以史为鉴,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的庄严宣示,回响着一个历经苦难的国家对所有遇难同胞的深情告慰;《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承载着全人类对这段历史的深刻共识……贯穿一年的纪念活动,再一次展现中华民族以不屈抗争赢得尊重、从衰落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决不容许历史悲剧重演的决心。

  “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一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临终遗言,何尝不是中华民族智慧与胸襟的真实写照。“一时强弱在于力,千古胜负在于理。”中国对和平的追求,源于对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选择,体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长远谋划,熔炼成“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义利观,贯穿于各方协作的“一带一路”建设中。在国际社会对战争的集体反思中,“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的中国理念凝聚广泛共识,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跨越山海阻隔,超越文明差异,架起沟通之桥,扬起合作之帆。

  哲学家康德曾经预言,永久和平最终将以两种方式中的一种降临:或者由于人类的洞察力,或者在巨大的冲突和灾难面前,除了永久和平别无他选。从南京到奥斯维辛,从中国到世界,战争浩劫让人类付出了太多代价。烽烟尽处,一束象征和平的紫金花,凝聚着对遇难同胞的深切缅怀;和平年代,中国人民将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捍卫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果实,携手开创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美好时代。

责任编辑:甘晨卉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时政瞭望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