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互联网结构人类命运共同体

  光明网评论员: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今日(12月16日)在浙江乌镇开幕。

  来自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嘉宾与会,其中包括20多个重要国际组织负责人,600多位互联网企业领军人物、互联网名人、专家学者;大会设置了10场论坛、22个议题,涉及网络文化传播、互联网创新发展、数字经济合作、互联网技术标准、网络空间治理等前沿热点问题。方圆不过七十公里的中国水乡,在这一刻让环球同此凉热。

  也许这就是一种象征意义:人类的全球化从上个世纪初形成明显趋势,但却是在互联网诞生之后才有了“地球村”现象;“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进程从几个世纪前就已经肇始,但却是因为互联网的存在而深刻影响到日常生活最细微的层面。一场布局互联网未来发展的世界盛会,能以如此集中高效的方式达成,这正是互联网为人类带来的深刻变革之一。

  当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用四台电脑连接起一个名为ARPAnet的网络时,可能并未想到:这个为冷战而建的网络,将来会逐渐打破民族国家间的一切藩篱。当1987年9月14日,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发出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时,也许已经产生了这样的雄心:几十年之后,中国人不但会越过长城,还把“世界”带入长城以里。半个世纪飞云掣电,互联网正在以前所未见的速度和能量,助人类结成一个命运共同体。

  这个共同体首先是经济上的共同体。互联网为信息、观念、技术、资本、人才的全球性流动提供了载体,为传统行业提供了新的契机甚至转折点,为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能和变量。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正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电子商务、互联网消费、O2O服务、互联网金融已经在生活方式上带来了一场革命,在刚刚过去的“双11”,全网24小时累计交易额就高达1229亿元,产生6.8亿个包裹,已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购物促销节日。这种牵一发动全身的整体效应、这种思想和理念的迅速流动,已经将人类发展的进程调整到同一节奏上来,也在无形中确定了现代社会的普遍标准,和与这种标准匹配的发展共识和共同体意识。

  这个共同体还是文化上的共同体。几个世纪民族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可能也不如互联网诞生几十年来的交锋的频繁;一百多年来缓慢形成的文化互鉴的共识,从没有像互联网时代这么迅速的完成普及。孔子与耶稣的对话、西方三圣与诸子百家的碰撞,今天已不单单靠学理辩论、理论传播、学术会议达成,而是借由无数微观的、跨国界的网络社交进行,借由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电影、电视等大众文化产品进行。在这种微观却频繁的交流中,人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在共同体意义上看待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景观,才能维护、呵护人类核心文化价值。

  半个多世纪以来,互联网不但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认识方式,甚至重新定义了时间和空间。它的四通八达,让万里之遥变为咫尺;它的迅捷高效,让一秒钟变得更长。它以此发出提醒:人类能在更紧密的联系中更高效的获得文明成果,这正是乌镇互联网大会要表达的主题。

责任编辑:甘晨卉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时政瞭望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