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被”开公司,监管部门真的毫无责任?

  今年32岁的陈晓静是海口市明珠广场的一名普通营业员。去年9月,她发现自己竟成了两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更糟糕的是,她前往从海口市工商局查询到的两家公司所在地址发现,要么人去楼空,要么查无此地。昨日,海口市工商局企业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对陈晓静反映的情况进行调查取证并依法处理。(1月12日南海网)>>>点击查看相关新闻

  若非身份证被盗用办信用卡并透支,市民陈晓静不会接到银行要求还款的电话,也不会因此发现自己竟然还是两家企业的法人代表。这样的新闻恐怕足以让每一个人为自己个人信息的安全情况感到担忧。谁能保证自己哪天不会突然“被”开公司,然后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违了法,甚至无辜地背负一场官司?可以说,这或多或少地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隐忧。

  遗憾的是,面对这种担忧,海口市工商局企业监管局陆局长表示,按照规定,企业登记注册工商部门只负责形式审查,当事人为自己提供的材料真伪承担法律责任。类似“被”开公司的情况,市民可以向法院起诉,通过司法途径维权,另一种就是向工商部门反映情况,由工商部门调查处理。

  按照陆局长的说法,公民可以委托有资质的司法机构对申请注册公司材料上的签名进行笔迹鉴定,将鉴定报告提交给海口市工商局企业监管局进行调查取证。可问题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如此机缘巧合地知道自己的身份信息被盗用?难道都要等着事发那天才如此周折地维权?而就算最终维权成功,可是因此造成的困扰与损失谁来承担呢?工商局作为商家的监管部门,对于商家提供假信息一事真的可以毫无责任?

  从源头上说,倘若监管部门能够对申报材料进行严格审查,强化申报人信息的准确性,又怎么会有后面的那么多事?反过来讲,公民若大量“被”开公司,势必使得不法分子的违法行为被“合法”掩盖,对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也是极大的不利。就此而言,我们期待有关部门能够好好查查,看看还有多少人“被”开公司,那些盗用他人身份信息的公司都做了什么,对盗用他人信息弄虚作假者绝不能等到公民举报才予以查处。同时,需要加强审查力度,为公民权利把好关,避免类似事件再次上演。(寇振宁)

责任编辑:韩慧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南海快评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