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成高端“候鸟”栖息地 代表委员建议建人才资源库

  核心提示

  1月26日,刘赐贵代表分别参加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海口、三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充分发挥海南生态优势,吸引各类高端“候鸟”群体来海南度假休闲的同时,建好“候鸟”管理平台,出台激励“候鸟”为我所用的政策措施,积极为“候鸟”人才提供发挥才能的舞台。今日,围绕着如何发掘“候鸟型”人才,让他们为海南的发展发挥各自的才能,参加省两会的一些代表委员发表了各自的意见。

  现象

  海南成高端“候鸟”栖息地

  “我们小区有一个叫曹玉堂的候鸟老人,他一直坚持去定安雷鸣镇后埇村小学义务教英语,每周4天,坚持了3年多。”在1月27日上午政协联组讨论会上,省政协委员沈建辉在分组讨论会上说出了这样一个例子,他在会上表示,我省应该充分发挥“候鸟”人群智力优势,让他们服务于海南发展。

  今天下午,在沈建辉代表的牵线下,记者联系上“候鸟”曹玉堂。曹玉堂表示,因为以前从事远洋行业,具有英语优势的曹玉堂就主动当起了学校的英语老师。曹玉堂说,其实候鸟老人中热心人士并不少,但大家缺乏发挥余热的渠道。“希望各个居委会、街道能够帮助我们和医院、教育机构、公益组织等部门加强联系,让我们有发挥空间的舞台。”

  像曹玉堂这样,退休后定期在海南居住的高端人才我省还有很多,他们被称为高端“候鸟”。据统计,每年来海南的“候鸟”人群约45万,这一人群每年定期来到海南定居,并且人数还在逐年递增。沈建辉在会上表示:“在这些‘候鸟’中,包括各行各业的精英,有不少农业、医学、环保、文化方面的专家,这也恰恰是海南现在稀缺的人才资源。”

  趋势

  “候鸟型”人才愿为海南献余热

  “我接触到的很多国内享有盛名的医学专家,他们退休后来到海南也很希望有发挥余热的地方,而且这些老医生非常愿意将毕生所学传授出去,这对于医院的年轻医生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省政协委员王家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南目前有很多顶级的高端“候鸟”人才。

  “但是,我省也要为‘候鸟型’人才为我省建设贡献力量搭建好平台。”王家辉说,我省各市县未来可以对来海南的“候鸟”人群建立人才库,将这些信息根据专业、行业进行分类,分成农业组、医疗组、教育组、科技组、艺术组等,与相关企业和部门结合,让大家有需求时能及时联系上这些人才;对于政府急需的人才,更是可以通过提供落户、住房补贴等优惠条件,吸引他们为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服务。

  省政协委员董德标建议,海南应发挥大特区、国际旅游岛和生态省建设的优势,依托博鳌亚洲论坛等国际交流平台,借助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契机,搭建人才高地,挖掘“候鸟型”智力支持,加强交流合作;充分利用省外国外智力资源,采取兼职、项目合作、专家咨询等多种方式,吸引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外专家学者等杰出人才和领军人才。

  作用

  “候鸟型”人才可推动地区发展

  “在人才资源中,‘候鸟型’人才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觑。因此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要充分用好‘候鸟型’人才资源。”参加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文昌市代表团代表王爱妹告诉记者,作为文昌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她一直关注着该市的“候鸟型”人才的动态。

  王爱妹说,市县组织部门在发掘“候鸟型”人才资源时,需要准确掌握“候鸟”人才的定位,充分了解和掌握在本地短期停留的专业人才的动态和信息。并结合本地发展需要,对人才信息进行细化分类,构建起“候鸟型”人才信息库。

  “获取‘候鸟型’人才的信息后,要根据地区发展需要,积极与对应领域‘候鸟型’人才实现互动交流、对接合作,探索短期合作、远程合作等多种方式,让‘候鸟型’人才为我所用。”王爱妹针对如何与“候鸟型”人才进行合作,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在前期合作基础上,要尽快建立健全“候鸟型”人才使用和管理办法,通过科学合理的奖励举措、务实持久的合作规划,实现地区与“候鸟型”人才的常态化、长期化合作,最大限度发挥“候鸟型”人才资源的作用,有效推动地区发展。

  对策

  建“候鸟”人才资源库

  “那些来自祖国各地的候鸟们,被海南的气候、环境所吸引来到海南定期居住,如何让他们为海南的建设发挥自己的才能,这是我们市县组织部门所需要考虑的。”万宁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省人大代表杨应龙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杨应龙说,目前万宁市已经启动了引进“候鸟型”人才工作,建立了万宁市“候鸟型”人才资源库。其中,很多旅游管理、现代农业、新型工业、海洋产业、规划建设、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人才是万宁市急需的人才。杨应龙透露,万宁市目前正在建设一座大型住宅小区,购房者全部来自甘肃各所高校的教师,这里将成为万宁市“候鸟型”人才储备基地。

  杨应龙表示,针对“候鸟型”人才资源,万宁市将着力实施更加完备的人才政策,搭建更加宽广的事业平台。这些“候鸟型”人才因为收入较高,大部分人来到海南抱着度假、休闲的目的,因此不愿意过度劳累,对于待遇也不会过于在意。但如果想吸引他们长期待在海南,服务于我省的各项建设,相关部门应拿出自己的诚意,在提供住房、生活便利的同时,还要给与他们应有的人文关怀和尊重,让他们为海南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海南日报海口1月27日讯)

责任编辑:甘晨卉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社会

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