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持续报道《更路簿》 让更多人读懂“南海天书”

二0一二年七月二十五日海南日报版面。

  海南日报记者于伟慧

  “自大潭过东海,用乾撰驶到十二更,便半转回乾撰巳亥,约有十五更。”这段文字,是《更路簿》上的一段文字,对外人来讲,犹如天书,可对世世代代在南海深耕的渔民来说,这是他们的航海针经。

  作为海南最重要的地方文化展示平台,从2006年12月海南日报文化专版《海之南》首次介绍鲜为人知的《更路簿》至今,海南日报一直持续关注报道和整理挖掘有关《更路簿》的故事,多次报道并收集和保存了一批原始口述资料及珍贵图片。

  用一年时间寻找《更路簿》

  笔者最早接触《更路簿》是在2005年。

  潭门渔民,是海上渔民的一个特殊群体,自古以来,琼海潭门、文昌清澜一带的渔民就耕耘在西沙、南沙,在中国最南端广大的海域劳作,在没有导航的年代,渔民是靠什么驾船行驶在祖国的万里海疆,一直是我所好奇的一个问题。

  在和许多老渔民接触的过程中,得知在每一个船长手中,都曾有一本南海航线图,当地渔民称它为南海更路经或南海水路经,可是,虽有听说,但一直没有见到。那段时间,只要一有时间,我就往潭门跑,时任潭门渔民协会会长的麦邦奋,他对《更路簿》了解不多,但是每次去他都会把我带到一些老船长、老水手、老轮机长的家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9月,终于在潭门镇文教村老轮机长苏承芬老人的家中,找到《更路簿》。记得当时老人拿出一个一米多长的细铁桶,一个小盒子,还有一个塑料包裹,看上去这些东西已经封存很久:细铁桶已经生锈了,塑料包裹上也有一层灰尘。打开细铁桶,里面装的是三张不同版本的西沙南沙地图,而那个小盒子打开盖子之后是一个罗盘,塑料包裹里便是《更路簿》。

  协助专家为《更路簿》申遗

  经过认真的考证、梳理和修改,在2006年12月18日和25日,海南日报文化专版《海之南》分上、下两期,介绍鲜为人知的《更路簿》,详尽揭密海南渔民在西沙、南沙的闯海人生,详细介绍了《更路簿》历史、由来和意义等。刊登文章的当天,笔者便接到来自多方的电话,几乎都是民间对《更路簿》的关注人士。当时,在琼海,还专门开了一个研究《更路簿》的小型研讨会。

  就在当月月底,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符策超找到笔者,表示将把《更路簿》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是,笔者又在琼海潭门,文昌清澜、东郊一带,做了将近一个月调查,再次全面收集《更路簿》资料。2007年4月,我省开始着手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项目在2008年通过国家批准,正式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此之后,海南日报记者张杰、宋国强也多次深入到琼海、文昌、三沙等地,收集和拍摄大量的与《更路薄》相关的图片资料。

  近年来,随着《更路簿》研究和保护力度的加大,我省《更路簿》保护团队日益增强,从专家学者、民间人士、文化机构到媒体网站,正逐渐形成一股合力,也期待这份关注能照亮“南海天书”未来的保护之路。

  (海南日报海口3月6日讯)

责任编辑:甘晨卉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社会

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