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林回福谈非公经济
为非公经济发展营造“亲”“清”环境
[名片]
嘉宾: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省发改委主任林回福
记者:海南日报周元
主持人:南海网卢天琴
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特派记者周元、卢天琴专访林回福代表。
毫无疑问,“非公经济”是今年全国两会的一大热点。
“我在这里重申,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强调的“三个没有变”,给非公经济人士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在《政府工作报告》、“两高”工作报告中,我们同样看到了关于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大段论述。
这些重要讲话和有针对性、操作性的切实举措,如同和煦春风,吹绿了非公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非公经济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创业
记者:无论是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还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两高”工作报告,都体现了对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重视。结合海南的实际,您认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激发非公经济活力主要有哪些作用?
林回福:从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开始,非公经济为海南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海南各级党委政府在促进非公经济发展上下了很多功夫,比如,海南有专门的“互联网”小镇、在复兴城有面向大学生的互联网创业平台,这些都为非公经济,特别是为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创业、就业、创新提供了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电脑+人脑”,越来越多人通过“互联网+”能很方便地投身创业大潮。为什么在全国投资增速、GDP增速下滑的情况下,就业反而增加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小民营企业、个人创业的带动。海南现在开展的百个产业小镇、千个美丽乡村建设中,能看到很多年轻人的身影。就海南来说,非公经济不仅带动了就业创业,对推介乡村旅游、促进农产品销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也作出了很大贡献。
完善制度设计破除隐性壁垒
记者:尽管非公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它目前仍面临一些障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要消除各种隐性壁垒,您认为目前非公经济在哪些方面容易碰到隐性壁垒,如何破壁?
林回福:这些隐性壁垒主要是制度设计的原因。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在制度设计上基本与国际接轨,但在基础设施领域,确实还有制度上的缺陷。比如,在电信、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的投入上,我们现在基本放开了,但非公经济进入还有一定的难度。
这个困难主要体现在现行的会计准则上。我国目前的会计准则,对房地产这些经营性资产是按照公允的原则,而其它基础设施领域,是按照原始投入资产的价格是多少来计算。从负债的角度来讲,负债方的折旧、营运成本、财务费用等,都及时计算进去了;但对资产方增值部分,并没有及时算进去。只有通过变现、上市等重新评估,资产的价格才会体现。否则,就会按照原有价格计算。然而,按照原有的价格计算,民营企业就很难进入一些重大基础设施领域,因为从报表所体现的来看,它是巨大亏损的。有了这种账面上的“亏损”,民营企业的融资、发债等一系列问题就难以解决。如果我们在会计准则上也根据国际惯例,在基础设施方面,尤其是有收益的基础设施方面也采取公允的方式,这种隐性壁垒就会不攻自破。
记者:报告里还提出要“一视同仁”,您认为非公经济目前面对的最大困难有哪些?需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改变?
林回福:我过去在银行工作,放款是终身负责制,放出去就一定要收回来。所以就融资来讲,非公经济,特别是其中的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因为中小企业的经营难度较大,呆账的比例相对较高,更容易受到市场冲击。考虑到这种风险,金融机构容易惜贷。
我们经常讲“小本经营”,做点小生意一定要有“本”,没“本”就会很难。我们要对非公经济中小企业一视同仁,首先就要在制度设计上更加科学,对市场的变化要有客观评价。
比如,随着房地产价格上涨,租金提高,有实体店、解决了大量就业的中小企业,其经营成本增加了。我们要切实扶持这些企业、产业,就要像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所讲的,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微观政策要活。我们要结合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中央精神,适应经济新常态,切实把普惠金融等产业扶持政策制定得更精准,更有针对性,让中小企业有“本”经营。
新型政商关系有助营造良好经济生态
记者: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民建工商联委员联组会上,用“亲”“清”两字对新型政商关系给出了“标准定义”:对领导干部而言,“亲”就是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清”就是清白纯洁,不搞权钱交易;对民营企业家来说,就是讲真话说实情建诤言,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您认为,这种新型的政商关系对激发非公经济活力有什么样的意义?
林回福:我觉得这非常重要。企业发展,离不开好的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新型政商关系,其实是一种风清气正的经济生态建设。政府对非公经济的支持不是变相有偿的,而是互利的,一定要有这种清清白白的态度,人才会更加完善,也会更会得到尊重。公务员要切实为企业、老百姓做事情,该坚持的原则要坚持,企业要依法经营,其社会价值才会得到认可。如果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即使企业发展了,心也不踏实。践行“亲”“清”两字,大家依法经营、依法行政,政商关系更加简单、亲密、清白,整个社会环境就越来越好,每个人也活得越来越健康、洒脱。这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也是公务员应该严守的底线。
(本报北京3月13日电)
扫二维码看两会E访谈
#微评两会#57、【规范权力运行,才能真正打破隐性壁垒】人大代表林回福谈非公经济时表示,要打破隐性壁垒,为非公经济发展营造“亲”“清”的环境。所谓隐性壁垒,常常被形象地称为“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这“三重门”构成了对非公经济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而要打破隐性壁垒,就需要规范权力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寇振宁)
责任编辑:陈虹羽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