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的生动样本——琼海践行全域5A级景区纪实

  全域旅游的生动样本

  ——琼海践行“全域5A级景区”纪实

  -海南日报记者苏庆明 蔡倩

  行走在静静流淌的万泉河边,如聆听一首田园小夜曲。在青砖黛瓦中,体味古镇优雅;在青山绿水间,呼吸自然气息;在万亩田野中,抒发怀旧胸臆;在农家小院里,收获闲情逸致。家园与景区水乳交融,迎来宾客的百姓,笑意挂在脸上。

  如何在旅游发展中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如何让一个地方的旅游发展与百姓家园的建设相得益彰?如何让它与人民幸福指数提高的关联更加紧密?如何让它焕发持续的活力?——在琼海市,我们看到了全域旅游生动的样本。

  先行一步的琼海,与国家旅游发展新战略,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不谋而合。它的实践,为海南全域旅游带来了丰富的启示……

  如星:处处无景处处景

  舒服,这一看似再平凡不过的字眼,却是对一个地方的至高评价。

  近两年来,琼海生机勃勃的乡村游已经成为海南旅游的一大亮点。在当地,我们遇到了来自西安的李谦女士。她说,琼海给人的感觉“就是舒服”,“这里好像没有什么景区,但感觉哪里都像景区一样,很美很舒缓,随便走走都是旅游。”

  李谦女士的说法,代表了游客的普遍感受。那么,琼海到底有没有“景区”——传统意义上、收门票的?

  有,但寥寥可数,代表了琼海旅游的“过去式”,在“随便走走”式的旅游大潮中,少为游客们意识到。

  “舒服”,源于人们所到之处不设“景区”而又处处自成景区,源于它不与原有的自然人文生态割裂,源于它的不设边界。

  这就是琼海全域旅游的理念。

  2014年,围绕“园田城市,幸福琼海”的发展目标,琼海提出了“全域5A级景区”的理念。“它的简单阐释就是不设围墙、没有边界、不收门票,全域是景区、镇镇是景观,村村是景点,人人是导游,”琼海市委书记符宣朝说,“它的直观标准就是城在园中,村在景中,人在画中。”

  一幅全域旅游的画卷徐徐展开。从这一年起,在嘉积、博鳌、潭门、中原、万泉、塔洋6个特色小镇打造初见成效的基础上,琼海继续推进大路、阳江、龙江、长坡、会山、石壁、彬村山等特色小镇建设,结合了自然和人文禀赋的旅游特色迅速凸显;在农村,民居成了旅舍,草寮成了咖啡屋,土特产变成了赶集文化上的旅游产品,龙寿洋、北仍、鱼良、加脑等乡村游成片开花。

  “不像景区的景区”是否“小打小闹”?恰恰相反。2014年开业当年,9个月时间里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从2014年10月开业至今,北仍村已经接待游客70多万人次;特色小镇建设以来,依靠旅游扶贫,会山镇188户875人实现精准脱贫,占贫困总人口的85.1%……在琼海,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这样的发展不能不令人震撼!

  如日:内需驱动为核心

  事欲成其大者,必思精而谋远。

  “我们寻找的是一条内生需求驱动的发展道路。”符宣朝说,2012年,琼海下定决心摆脱对房地产业的依赖,提出了“田园城市,幸福琼海”的发展目标;随后启动“三不一就”(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博鳌、潭门等一批特色小镇迅速崛起,“接地气”的乡村旅游风生水起。

  2014年,琼海趁势而上,大胆地提出以“全域5A级景区”理念推进“田园城市,幸福琼海”建设。在“三不”原则与2013年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理念不谋而合后,“全域5A级景区”的理念也与今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的全域旅游战略相契合。符宣朝解释,“我们不能走一步看一步,而是要事先谋划,统筹安排。就像下棋,走一步,要先看三五步。”

  琼海的谋划,系统而严密。符宣朝把全域旅游推动的“田园城市”比喻为琼海人民的“幸福之屋”,这个屋子由4根柱子来支撑:新型城镇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国家农业公园,旅游绿道系统。它们各不相同,却构成一个密切配合的整体:新型城镇化,打造特色小镇,作为旅游的基本点,起到连结城乡的作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三大国家农业公园,整合了多个村镇,成为促进农旅融合的大平台;通过绿道系统,把基础设施、乡村景点、特色小镇串连起来,使全市成为一个大景区。

  这些谋划与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看创新——不追求传统景点景区模式,拓展了区域旅游发展空间,培育了旅游新增长极;看协调——推进了旅游与百姓家园间互动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看绿色——将生态与旅游结合起来,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看开放——不设围墙、没有边界、不收门票,全域是景区,形成开放发展格局;看共享——城乡百姓都能分享发展成果,各个景点变成“市民的公园、农民的家园、游客的乐园”。

  规划的落实,是一次如艺术品般精心雕琢的再细化过程。在潭门,船浆铁锚,渔家风情扑面而来;在万泉,小桥流水,水乡柔媚流入心;在石壁,青砖黛瓦,田园诗意尽入眼帘……贝类工艺品、水塘咖啡、土特旅游产品等,如潮般涌现。“一镇一产业,一镇一风情”,因地制宜立面改造构筑了文化吸引力,又用精准的选择和再包装带来产业生机。

  创新发展,方向至关重要。在发展全域旅游过程中,琼海十分敏锐地抓住了“乡愁”主题。“其实我们一直在做的就是打造诗情画意的东西。”符宣朝表示,田园城市的打造,追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而这,又恰恰契合了当前游客的兴趣与需求。

  如月:主乐业客乐游

  乡村旅游,容易遭遇“其兴也勃焉,其衰也忽焉”。在琼海,我们却看到,以乡村旅游为主导的全域旅游,在迸发着持续的活力。

  在博鳌镇美雅村“阿叔农家乐”,村民老板郑元锋透露,现在每天都会接待超过100名顾客,多时能达到四五百名。开业3年,从村民中招的员工从最初的十多人增加到30人。

  在位于塔洋镇的龙寿洋“七星伴月”景区,我们看到,比起两年前,这里多了游客服务中心、水上划船项目、本地特色瓜果展销。景区经营负责人、村民陈昌翠透露,每来一批游客,景区的收入就有近万元。

  在会山镇苗绣园,民族特色浓郁的民居,苗族民众制作五色饭的草料,都吸引了众多游客。村民导游陈高政笑脸盈盈地说:“我们的家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修百姓回家的小康之路,建居民生活的幸福之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符宣朝一再强调,琼海打造全域旅游,出发点就是为了百姓。“我们从来都不是只为了游客来建全域5A级景区,那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我们的特色小镇、农业公园、绿道系统都是为百姓打造的”,“给百姓造好了家园,农村有了活力,也就给游客造好了乐园。”

  琼海全域旅游的生机,还在于在实践中大胆创新。在打造位于城区边缘的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的过程中,琼海遭遇了“龙寿洋之惑”:这到底是农田,是公园,还是景区?最终,琼海探索出用规划来判定土地性质,让一片土地承载着多元化涵义。国家农业公园,创新土地集约利用,有效破解了城镇化发展中农用地保护和城市扩张的矛盾。

  走访琼海,我们欣喜地看到干部们充满了干劲。在“七星伴月”景区,我们看到塔洋镇镇长秦蕾带着其他干部,利用接待一个外来考察团前的空余,商讨打造采摘园、樱花观赏等新计划,甚至为如何表述当地琼剧文化反复切磋。

  秦蕾感叹,发展乡村游的过程,更新了农民们的观念,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热情,使全域旅游充满内生的动力。

  在这种理念的推动下,“十二五”期间,琼海第三产业GDP占比悄然由第二位跃居第一位,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55.2%。2015年,琼海旅游总收入49.8亿元,比2010年增长322.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万元。

  一首动听的田园小夜曲,已经演变为1770平方公里土地上恢宏壮丽的史诗。(本报嘉积3月17日电)

责任编辑:陈虹羽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时政

权威报道一网打尽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