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因何成为部分官员的“商机”?

  近日,网曝了两起严重违纪事件:一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原党组书记、主任赵国明,利用职务之便,干预扶贫资金分配,将扶贫重点向与自己有亲属关系和特定关系的私人企业主倾斜。二是铜仁县一些基层干部肆意套取、侵吞扶贫资金。这两起事件表明,部分官员乘“扶贫”之机干起了发家致富的“生意”。

  扶贫本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扶贫资金更是在扶贫工作中的关键,关系千百万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然而,有些官员却对此动起了歪脑筋,打起了小主意,认为国家实施的扶贫正是自己“发家致富”的大好时机,没有理由不借机大捞一把,说来真是让人啼笑皆非。为何扶贫会和官员发家致富联系在一起?又因何会成为这些官员的“商机”?

  心存侥幸、一叶障目,在思想上放松自己。一些边远地区的官员干部利用所处的地理“优势”,认为“山高皇帝远”,做好做坏一个样,抱着“在我的地盘听我的”的思想,一手遮天,明里打着扶贫的口号,暗里却“扶持”自己,置群众利益于不顾。

  利益面前,无视党纪党规,在纪律上放纵自己。俗话说“人为财死”,维护个人利益实际上是人的本能,没有什么可以谴责的。但作为党员干部,为了搜刮群众的“保命钱”,从“保命钱”上揩油,不能以党纪党规这把标尺规范自己,不能做到清正廉洁,就是对党纪党规的无视,对纪律的无视。

  钱多权大,公权私用,损公肥私。有些官员利用自己的职务地位之高,权力之大,以权谋私,扶贫只扶“自家人”,在扶贫各个环节中“吃拿卡要”,将扶贫资金装入自己腰包等,种种行为损害了政府的公权力,损毁了群众对干部的公信力,同时更是对国家和群众利益的严重侵犯。

  当前,扶贫工作已经到了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要使扶贫不沦陷为部分官员的揽金利器,笔者认为,关键还是在于这些官员自身,正所谓“清者自清”,只要做到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念歪经,管好自己的手,把权利装进笼子,切记“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道理,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如此,扶贫才不会成为贪官有利可图的“商机”。

本文为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原创评论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和来源
责任编辑:魏燕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独家评论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