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海南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优良 部分海岸被侵蚀

  2015年海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海南省人民政府赋予的职责,现予发布《2015年海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

  二〇一六年七月

  1概述

  2015年,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切实履行海洋环境监督管理的职责,组织我省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对我省所辖海域开展了海洋环境质量、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功能区、入海污染源等海洋环境常规监测,及时有效开展海洋灾害、损害监测等任务。

  2015年,海南省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优良。我省海水和海洋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优良;东海岸海草床生态系统呈健康状态,东海岸和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呈亚健康状态;海口东寨港、临高后水湾、陵水黎安港和陵水新村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能满足养殖要求;海口假日海滩海水浴场和三亚亚龙湾海水浴场适宜和较适宜游泳天数的比例分别为84%和87%,天气不佳、风浪较大是影响海水浴场游泳适宜度的主要原因;三亚珊瑚礁、万宁大洲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龙湾滨海旅游度假区,各海洋倾倒区等功能区环境状况保持良好,均符合功能区环境要求;全年共监测到赤潮5次,未造成赤潮毒害事件;风暴潮、海浪等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与2014年相比明显减小,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情况保持稳定,部分海岸段存在侵蚀的情况。

  海口市龙昆沟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状况较差,较上年未见明显改善;陆源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现象依然存在,排污口超标排放同比增加。

  2海洋环境状况

  2.1海水质量状况

  2.1.1海南岛近岸海域海水质量状况

  2015年,海南岛近岸海域开展了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四个航次的海水质量监测,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等要素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海南岛近岸水质优良,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2011年~2015年,海南岛近岸海域海水环境状况保持优良,水质均符合第一类或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2.1.2重点海域海水质量状况

  春季,12个重点监测海域中第一类海水海域面积占总监测面积的93.36%;第二类海水海域面积占总监测面积的6.64%。夏季,12个重点监测海域中第一类海水海域面积占总监测面积的98.79%;第二类海水海域面积占总监测面积的1.21%。

  海口湾海域春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夏季,监测到第一类海水海域面积约占监测总面积的92.23%,第二类海水海域面积约占监测总面积的7.77%(以上监测海域未含海口湾排污口邻近海域)。

  文昌清澜湾海域春季,监测到第一类海水海域面积约占监测总面积的99.40%,第二类海水海域面积约占监测总面积的0.60%。夏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琼海博鳌海域春季、夏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万宁海域春季、夏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陵水湾海域春季、夏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三亚海域春季、夏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乐东莺歌海海域春季、夏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东方海域春季、夏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昌江昌化江口海域春季、夏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洋浦湾海域春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二类海水海域,超过第一类标准的要素是溶解氧。夏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临高后水湾海域春季、夏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澄迈马村海域春季、夏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2011年~2015年,海南岛重点海域海水水质总体优良,第三类、第四类及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比例维持在较低水平,第一类海水海域的面积呈现上升趋势。

  常见污染要素含量比较近年来海南岛各重点海域最常见的污染要素是无机氮。2015年文昌清澜湾、琼海博鳌、东方、昌江昌化江口海域的无机氮平均含量比2014年有所增加,其它海域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2011年~2015年,海南岛重点海域中无机氮平均含量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2.1.3西沙海域海水质量状况

  2015年监测的西沙海域海水水质总体优良,春季、夏季监测的pH、盐度、化学需氧量、营养盐、石油类等要素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2011年~2015年,西沙海域海水环境状况保持优良,水质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2.2重点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

  2015年,我省对海口湾、三亚海域、文昌清澜湾、陵水湾、洋浦湾、东方海域、万宁海域、临高后水湾、澄迈马村、昌江昌化江口、琼海博鳌、乐东莺歌海等12个重点海域进行了海洋沉积物质量状况的监测。结果表明,海南岛各重点海域海洋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所有站位的总汞、砷、锌、镉、铅、铜、铬、有机碳、石油类、滴滴涕、多氯联苯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仅三亚湾海域个别站位硫化物的含量超过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其中硫化物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达97.4%。2015年海南岛大部分海域海洋沉积物质量状况与历年海洋沉积物监测结果相比保持良好。

  2.3海洋环境放射性水平

  2015年,对在建的昌江核电站附近海域进行海水、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体中的放射性本底调查。结果表明,昌江核电站附近海域海水、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体中各监测核素放射性水平处于我国南海海洋环境放射性本底水平范围之内。

  3海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3.1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多样性状况

  2015年,海南岛近岸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47属134种,浮游动物10类37属55种(不包括浮游幼体及鱼卵与仔鱼),共采集到大型底栖生物4类29种。

  3.2珊瑚礁生态健康状况

  3.2.1海南岛东海岸海域珊瑚礁状况

  珊瑚礁生态状况2015年,对海南岛东海岸的长圮、铜鼓岭、龙湾、牛奇洲(蜈支洲)、亚龙湾、大东海、小东海、鹿回头和西瑁洲岛等9个珊瑚礁海域进行了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监测及评价。结果表明,海南岛东海岸珊瑚礁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

  海南岛东海岸珊瑚礁监测海域共鉴定出珊瑚59种,其中造礁石珊瑚13科49种,软珊瑚10种。造礁石珊瑚覆盖度范围为1.5%~31.5%,平均覆盖度为16.2%,其中牛奇洲(蜈支洲)和铜鼓岭覆盖度相对较高;造礁石珊瑚补充量平均为0.31个/平方米。监测海域共鉴定珊瑚礁鱼类33种,种类最多的海域为牛奇洲(蜈支洲),有19种。珊瑚礁鱼类平均密度为78尾/百平方米,鹿回头海域珊瑚礁鱼类密度最高,为183尾/百平方米。监测区珊瑚礁鱼类个体普遍偏小,平均体长为10.47厘米。

  2015年海南岛东海岸造礁石珊瑚覆盖度

  2011年~2015年海南岛东海岸造礁石珊瑚覆盖度

  2011年~2015年海南岛东海岸造礁石珊瑚补充量

  2011年~2015年海南岛东海岸造礁石珊瑚覆盖度基本保持稳定,珊瑚补充量有回升的趋势。

  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海南岛东海岸珊瑚礁监测海域的水质、沉积物和生物质量状况优良,监测海域大部分海水监测要素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海洋沉积物和生物体各监测要素均符合第一类质量标准。

  3.2.2西沙群岛海域珊瑚礁状况

  珊瑚礁生态状况2015年,对三沙市西沙群岛的永兴岛、北岛、赵述岛和西沙洲等4个珊瑚礁海域进行了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监测及评价。结果表明,西沙群岛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

  西沙群岛监测海域鉴定出造礁石珊瑚9科18属35种,造礁石珊瑚覆盖度范围为1.2%~5.5%,平均值为2.7%,北岛海域覆盖度较高。造礁石珊瑚补充量平均为0.11个/平方米,新补充的造礁石珊瑚种类主要是杯形珊瑚、鹿角珊瑚和蜂巢珊瑚。珊瑚礁鱼类较为丰富,平均密度达170尾/百平方米,其中永兴岛海域密度较高,为369尾/百平方米。监测海域内的鱼类体长均较小,平均体长13.45厘米。

  2011年~2015年西沙海域造礁石珊瑚覆盖度

  2011年~2015年西沙海域造礁石珊瑚补充量

  2011年~2015年西沙群岛监测海域的珊瑚覆盖度呈起伏状态,2013年较高。

  海洋环境质量状况西沙群岛珊瑚礁监测海域的水质、沉积物、生物质量状况优良,监测海域大部分海水监测要素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海洋沉积物和生物体各监测要素均符合第一类质量标准。

  3.3海草床生态健康状况

  海草床生态状况2015年,对海南岛东海岸的高隆湾、长圮港、龙湾、新村港、黎安港等5个海草床海域进行了海草床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监测及评价。结果表明,海南岛东海岸的海草床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状态。

  海南岛东海岸海域共监测到海草2科5种,分别是海神草、二药藻、海菖蒲、泰莱藻和喜盐草。

  各监测海域的海草盖度范围为6.0%~41.6%,平均值为28.0%,最高值出现在陵水新村港。海草生物量范围为18.67克/平方米~1674.09克/平方米,平均值为671.47克/平方米,最高值出现在琼海龙湾。

  各海域的海草密度范围为88株/平方米~7824株/平方米,平均为1033株/平方米,最高值出现在文昌高隆湾。

  海南岛东海岸海草床监测海域共采获到大型底栖生物4类38种,种类最多的是陵水新村港和黎安港,均为6种。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00~2.48,均匀度范围为0.54~1.00。

  2011年~2015年的监测结果表明,2011年~2013年海草床盖度呈下降趋势,2014年、2015年海草床盖度呈上升趋势。

  2011年~2015年海南岛东海岸监测海域海草床平均盖度变化状况

  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海南岛东海岸海草床监测海域的水质、沉积物和生物质量状况优良,监测海域大部分海水和海洋沉积物监测要素符合第一类质量标准,海洋生物体各监测要素均符合第一类质量标准。超过第一类标准的要素主要有海水中的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石油类和沉积物中的石油类、硫化物。

  海南东海岸生态监控区海草床现状

  4主要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

  4.1海水增养殖区环境状况

  2015年,我省对海口东寨港、临高后水湾、陵水黎安港和陵水新村等4个海水增养殖区开展了环境质量综合监测。结果表明,实施监测的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满足养殖功能要求,综合环境质量等级为优良。

  水质状况实施监测的海水增养殖区水质状况总体良好。大部分监测要素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基本满足养殖功能的要求,影响水质的监测要素主要有活性磷酸盐、粪大肠菌群、pH、溶解氧和无机氮等。陵水新村和海口东寨港增养殖区局部海域不时出现粪大肠菌群和活性磷酸盐超过功能区要求的情况;陵水黎安港和临高后水湾海域偶尔出现个别监测要素超过功能区要求的状况。4个增养殖区中水质状况较好的是临高后水湾海水增养殖区和陵水黎安港海水增养殖区。

  沉积物质量状况实施监测的海水增养殖区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各增养殖区沉积物中多氯联苯、六六六、滴滴涕、总汞、镉、铅、铜、砷、铬、锌和粪大肠菌群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主要污染要素有硫化物和有机碳。海口东寨港和临高后水湾海水增养殖区各项监测要素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陵水黎安港个别站位硫化物含量超过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陵水新村个别站位硫化物、有机碳含量超过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生物质量状况实施监测的海水增养殖区生物质量总体较好,大部分监测要素符合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主要污染要素为铅、滴滴涕。

  贝毒状况4个海水增养殖区贝类中均未检出麻痹性贝毒(PSP)和腹泻性贝毒(DSP)。

  综合环境质量等级2015年4个海水增养殖区综合环境质量等级均为优良。近五年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我省海水增养殖区综合环境质量等级保持良好,近四年均为优良,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状况满足增养殖功能要求。

  4.2海洋自然保护区环境状况

  4.2.1海南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5年,共鉴定出珊瑚12科52种,造礁石珊瑚覆盖度平均值为21.4%,其中,鹿回头和西岛海域平均覆盖度较高,小东海海域最低。珊瑚补充量平均值为1.40个/平方米,其中鹿回头海域珊瑚补充量最高,达到1.90个/平方米。2015年保护区内的珊瑚覆盖度和补充量与2014年相比均有所提高。

  保护区内水质和沉积物环境质量状况优良,监测要素均符合第一类质量标准,海洋环境质量满足海洋功能区环境要求。

  4.2.2海南万宁大洲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万宁大洲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完整性较高,基本保持着原始状态的热带海岛海洋生态系统。

  2015年,共鉴定出珊瑚12科43种,活珊瑚覆盖度平均值为18.0%,珊瑚补充量平均值为2.40个/平方米。

  保护区内水质和沉积物环境质量状态优良,监测要素均符合第一类质量标准,海洋环境质量满足海洋功能区环境要求。

  4.2.3 2011年~2015年自然保护区环境变化状况

  2011年~2015年,三亚自然保护区造礁石珊瑚的平均覆盖度呈总体下降趋势,2015年略有回升。万宁大洲岛自然保护区造礁石珊瑚的平均覆盖度变化不大。

  2011年~2015年,三亚自然保护区造礁石珊瑚的年平均补充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2011年为0.42个/立方米,2015年为1.40个/立方米。万宁大洲岛自然保护区造礁石珊瑚的年平均补充量呈波动上升的趋势。

  4.3海水浴场环境状况

  2015年,在游泳季节分别对海口假日海滩海水浴场和三亚亚龙湾海水浴场开展每日环境状况监测,并及时发布浴场水质状况、游泳健康指数、游泳适宜度和最佳游泳时段等环境监测与预报信息。

  海口假日海滩海水浴场监测时段,海口假日海滩海水浴场水质状况为优、良和差的天数比例分别为69%、19%和12%,与2014年相比,水质等级为优的天数比例增加67%。游泳健康指数为79,健康指数为优、良和差的天数比例分别为64%、24%和12%。适宜和较适宜游泳天数的比例为84%,不适宜游泳天数的比例为16%。天气不佳是影响海水浴场游泳适宜度的主要原因。

  三亚亚龙湾海水浴场监测时段,三亚亚龙湾海水浴场水质状况为优的天数比例达100%,游泳健康指数为97。全年适宜和较适宜游泳天数的比例为87%,不适宜游泳天数的比例为13%,天气不佳、风浪较大是影响海水浴场游泳适宜度的主要原因。

  4.4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状况

  2015年,我省继续开展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状况监测,并发布水质指数、海面状况指数和专项休闲活动指数等环境监测和休闲活动条件状况信息。

  2015年,亚龙湾滨海旅游度假区水质指数为5.0,全年水质极佳;海面状况指数为4.7,海面状况极佳、优良、较差的比例分别为90.5%、1.8%、 7.7%,影响海面状况的因素主要是降雨导致的天气不佳。年平均休闲(观光)活动指数为4.6,非常适宜开展海底观光、海滨观光和沙滩娱乐等多种休闲(观光)活动。需要注意的是监测时段中,紫外线辐射强度较强,年平均防晒指数为3.4,进行户外活动需注意防护。

  2011年~2015年,亚龙湾滨海旅游度假区各项监测指标变化较小,水质状况和海面状况保持为极佳。

  4.5海洋倾倒区环境状况

  2015年,我省对海口、马村、三亚、洋浦和清澜5个海洋倾倒区开展监测,其中进行倾倒活动的海洋倾倒区3个,为海口、洋浦和三亚海洋倾倒区。2015年总倾倒量为138.2万立方米,倾倒物质均为清洁疏浚物,全年签发废弃物海洋倾倒许可证7份,批准倾倒量约340万立方米。

  结果表明,各倾倒区海域水深变化情况均未超出倾倒区选划或增量论证预测的变化范围,满足倾倒使用要求。各倾倒区海域水质、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和沉积物质量标准,满足海洋功能区环境保护要求;大部分倾倒区底栖生物种类和生物量较2014年有所增加,仅个别倾倒区底栖生物种类和生物量略有下降。总体上,倾倒活动未对周边海域生态环境和邻近海域海上活动造成明显影响,倾倒区功能发挥基本正常。

  2011年~2015年,监测倾倒区海水水质和沉积物质量、水深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均基本保持稳定。

  5主要入海污染源状况

  5.1入海排污口环境状况

  5.1.1入海排污口分布及类型

  2015年,我省对19个陆源入海排污口进行常规监测,其中包括重点排污口1个,一般排污口18个。监测的19个陆源入海排污口分布在海口市、文昌市、陵水县、三亚市、东方市、儋州市、临高县、澄迈县等八个市县,从排污口类型上看,工业、市政和其他排污口分别为4个、12个和3个。

  5.1.2入海排污口状况

  陆源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情况3月、5月、7月、8月、10月、11月对19个排污口进行6个航次的监测。结果表明,4个排污口全年6次监测均达标排放,15个排污口至少有1次监测超标排污,其中清澜海军码头排污口和春江入海口全年6次监测均超标排污,主要污染要素是总磷、氨氮。与2014年相比,超标排污口的数量有所增加。

  陆源入海排污口的超标污染要素2015年入海排污口排放的超标污染要素为总磷、粪大肠菌群、氨氮等,其中总磷超标次数最多。

  不同类型入海排污口中,市政类和工业类排污口达标排放次数比率分别为70%和88%,其它类排污口达标排放次数比率为33%。2011年~2015年,工业类排污口达标排放率较高,其他类排污口达标排放率较低。

  5.2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状况

  2015年,对海口市龙昆沟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进行了监测,其中,5月对该海域实施了水质监测,8月实施了水质和沉积物监测。

  监测时段,该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污染要素为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和活性磷酸盐;沉积物质量超过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主要污染要素为石油类、硫化物和有机碳。海口市龙昆沟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不能满足所在海洋功能区的要求。

  2011年~2015年监测结果显示,龙昆沟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均为劣四类,水质无明显改善,主要污染要素为活性磷酸盐、生化需氧量和无机氮;沉积物质量等级为劣三类,主要污染要素为石油类和硫化物。

  5.3海洋垃圾

  2015年,我省在三亚湾海域开展了海洋垃圾监测,监测内容包括海面漂浮垃圾、海滩垃圾和海底垃圾的种类、数量和来源。

  海面漂浮垃圾三亚湾海域的垃圾监测结果显示,海面漂浮垃圾主要为塑料袋、塑料瓶等。大块和特大块漂浮垃圾平均个数为89个/平方公里;中块和小块漂浮垃圾平均密度为3.7千克/平方公里,平均个数为5896个/平方公里。海面漂浮垃圾主要来源于陆地和海上活动,所占比例分别为47.6%和52.4%。

  海滩垃圾三亚湾沙滩的垃圾监测结果显示,海滩垃圾主要为香烟过滤嘴、瓶盖、包装袋等。平均个数为149893个/平方公里,其中塑料类垃圾数量最多,占69.4%;平均密度为393.4千克/平方公里,其中木制品垃圾密度最大,占垃圾总数的43.3%。海滩垃圾主要来源于陆地和海上活动,所占比例分别为88.9%和11.1%。

  海底垃圾三亚湾海域的海底垃圾监测结果显示,海底垃圾主要为包装袋、塑料袋、金属瓶罐等。平均个数为10809个/平方公里,其中塑料类垃圾数量最多,占82.6%;平均密度为104.9千克/平方公里,其中金属类垃圾密度最大,约为54.1千克/平方公里。

  2013年~2015年监测结果表明,海面漂浮垃圾、海滩垃圾总体呈下降趋势;2015年海底垃圾平均数量较2014年略有增加。

  6海洋灾害与损害

  6.1灾害性海浪

  2015年度南海出现浪高大于4米(巨浪)的日数共有47天,较2014年略有减少,浪高大于3米(大浪)的日数共116天。2015年因热带气旋(热带风暴及以上级别,下同)影响产生的巨浪日数25天,因冷空气影响产生的巨浪日数20天,冷空气与热带气旋共同影响产生的巨浪日数2天。与2014年相比,因热带气旋产生的巨浪日数增多,因冷空气影响产生的巨浪日数减少。

  2015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27个热带气旋,较常年偏多1.5个。其中有5个热带气旋进入南海,有1个登陆海南岛:1508号强热带风暴“鲸鱼”于6月22日18时50分在海南万宁和乐镇一带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0级(25米/秒),是今年第一个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较常年偏早4天。

  2015年进入南海的热带气旋个数与2014年相同,但受热带气旋影响时段偏长,因此其引发的巨浪日数也多于2014年;受强厄尔尼诺影响,华南年平均气温为历史最高,南海受冷空气影响较弱,其引发的巨浪日数也相应明显减少。总体上,2015年巨浪日数比2014年有所减少。

  2015年海南省因风浪造成的海上事故3起,沉船2艘,3人死亡(含失踪)。与2014年相比,2015年海浪造成的灾害,船舶损毁明显减少,人员伤亡增加,经济损失较小。

  6.2风暴潮

  2015年,海南岛沿岸出现一次明显风暴潮过程,由1522号强台风“彩虹”引发。与2014年出现的两次特大风暴潮相比,2015年风暴潮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明显减小。

  1522号强台风“彩虹”于10月4日下午2点左右在广东省湛江市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5级(50米/秒),是建国以来在十月份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在海南岛沿岸引发不同程度的风暴增水。10月4日海口秀英验潮站出现最大增水值81厘米,最高潮位321厘米(当地基面,下同),超当地警戒潮位31厘米,其它站未超当地警戒潮位。

  2015年,受“彩虹”风暴潮和近岸浪共同影响,造成海南省水产养殖受灾面积152公顷,沉没渔船2艘,损毁防波堤101米,直接海洋经济损失总计为3288.6万元,死亡(失踪)2人。

  6.3天文大潮

  2015年天文大潮期间,海南岛沿岸各站最高潮位均未超过当地警戒潮位。

  6.4海岸侵蚀

  2015年,海南省热带气旋影响较常年偏少,部分海岸段侵蚀速率有所减缓,但在海平面上升、海浪、风暴潮等自然因素作用以及人工涉海项目建设影响下,部分岸线受到海岸侵蚀的影响仍较为明显。

  2014年~2015年,海口市西海岸镇海村海岸段0.558千米的海岸受到侵蚀,最大侵蚀速度4.5米/年,平均侵蚀速度2.6米/年,较前几年相比,该海岸段侵蚀范围及速率有所减缓。

  现场监测结果表明,部分海岸段侵蚀较为明显:2013年~2015年,琼海博鳌出海口北侧海岸段最大侵蚀后退约60米;2012年~2015年,琼海龙湾港南侧海岸段最大侵蚀后退约40米;2014年~2015年,陵水香水湾海岸段最大侵蚀距离26米,清水湾海岸段最大侵蚀距离20米。

  6.5赤潮

  2015年我省海域共监测到赤潮5次,赤潮累计面积约为102平方公里,赤潮生物种类为夜光藻、球形棕囊藻、赤潮异弯藻、锥状斯克里普藻和反曲原甲藻,赤潮未造成毒害事件。2015年赤潮主要发生在陵水分界洲近岸海域、文昌市龙楼石头公园附近海域、儋州市白马井和排浦镇近岸海域、三亚市近岸海域、海口湾美源游艇码头近岸海域。

  6.6海水入侵及土壤盐渍化

  2015年,我省继续对海南省三亚的海棠湾和榆林湾地区进行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状况监测。监测结果显示,近五年海水入侵情况基本稳定,土壤盐渍化程度略有减轻。

  海水入侵状况榆林湾监测区域海水入侵情况较海棠湾严重,但入侵程度较低,范围较小,入侵距岸0.5公里以内;海棠湾监测区域水质为酸性,未发生海水入侵。与2014年相比,监测区海水入侵情况基本保持稳定。

  土壤盐渍化状况榆林湾监测区域存在土壤盐渍化现象,入侵范围较小,距岸0.3公里以内,较2014年略有减轻,其盐渍化类型为氯化物-硫酸盐型中盐渍化土和轻盐渍化土。海棠湾监测区域为硫酸盐型非盐渍化土,未发生土壤盐渍化。

责任编辑:郭祖莹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权威发布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