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路簿带领渔民深耕“祖宗海” 倾注世代渔民深深眷恋

  它是海南渔民世代耕耘、守护南海的历史见证 也是我国对南海诸岛及其海域拥有主权的铁证

  《更路簿》带领渔民深耕“祖宗海”

  永兴岛、七连屿、琛航岛……这些岛礁在许多潭门渔民的口中仍然被亲切地唤作“猫驻岛”“七连岛”“三脚岛”。这一个个可爱又带着些土气的名字,倾注着世世代代渔民对于“祖宗海”的深深眷恋。

  这份眷念浓缩在一本名叫《更路簿》的小册子里。

  在潭门老船长彭正楷手里的《更路簿》中,就记载了17条西沙捕鱼线路、200多条南沙捕鱼线路、29条从南沙返回海南岛的航线、7个海上交通枢纽和渔业生产中心。

  它们是切实可见的“磁力线”,紧紧围绕着南海,为“千里长沙,万里石塘”的南海海域开辟了一条只属于中国人的“黄金海道”,也向世人昭示: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渔民心中神圣的“祖宗海”。

  □南国都市报记者 贺立樊 敖坤 整理

  1 《更路簿》最早于元代出现 指明前往南海的路线

  《更路簿》是我国古代沿海渔民航海时用来记录时间和里程的书。现存《更路簿》最早手抄本产生于明代,详细地记录了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中岛礁名称、详细位置、航向和更数距离。据专家考证,至少从元代起,《更路簿》的存在和作用就有了具体可考的历史证据。

  琼海渔民苏德柳、卢烘兰等的手抄本《更路簿》,标明了航行到西沙、南沙、中沙各岛屿的主要航线和岛礁特征,是我国人民开发西南中沙群岛的最直接历史见证。

  海南大学教授周伟民介绍,《更路簿》最早于元代出现,后在明代流传推广,盛行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是中国海南渔民在南海海域作业时使用的航海手册,记录了南海海域的100多处地名和重要的海洋资讯。其中,航行的方向、时间、距离,途中所见岛屿、暗礁,以及相关海域的海流速度、天气变化等重要规律,为后代远航耕海规避了许多风险。

  专家介绍,《更路簿》之所以能对渔民航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源于它经过实践总结而来的科学性。比如,潭门老船长彭正楷拥有的《更路簿》中,记载了17条西沙捕鱼线路、200多条南沙捕鱼线路、29条从南沙返回海南岛的航线、7个海上交通枢纽和渔业生产中心。

  以至于潭门渔村里有句古老的民谣:“学会《更路簿》,能当海师傅。”

  2 记录着所经岛礁和路线 在实践中更新《更路簿》

  《更路簿》的名字本就具有厚重的历史感。据专家介绍,其中的“更”既指角度,也指时间;“路”,即里程,由于海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以地名间的间距来标示“路”。于是《更路簿》中的“路”,是一种虚拟的形态,它只有跟“更”和罗盘结合起来才能体现。“更路”(即航线)表示里程,概括地说,“更路”既表示时间又表示航向和里程;簿,就是“本子”。

  81岁的老渔民苏承芬,早已告别了海上的生活,制作小木帆船模型,能让他回味那段充满着海水咸湿气味的记忆。

  “13岁时,因为家里穷,父亲苏伟克带我从潭门走路去文昌清澜港打工,开木帆船去南海捕鱼。”苏承芬说,“当时帆船上没有马达,11月刮东北季风,帆船可以借风出海到南海捕鱼,来年的三四月回东南风时,再借风回家。”也就是在那时,苏承芬第一次见到了《更路簿》。“父亲在船上,每过一小时左右,就会拿出簿子和铅笔,仔细地记录。”苏承芬说,“每一次记录都很详细,一条航线,最少要航行五六次,甚至十次八次,才能修改完成,上面记录着南海的每一个岛礁、珊瑚礁以及航线、里程、航行时间、岛礁和珊瑚礁水涨水落等等,还记录了航行时的季节、风向、水流、云色。”

  18岁时,苏承芬成为了船长。那一天,父亲拿出一个帆布包裹的“传家宝”,打开一看,正是《更路簿》。从那一天起,每一个在南海航行的日子里,苏承芬掌着舵,身边放着翻开的《更路簿》,面色严峻地在这片“祖宗海”里劈波斩浪。

  3 接过《更路簿》便成掌舵人 它是历代渔民闯南海的秘籍

  渔民每一次出海前,有着极具象征意义的出海仪式,仪式的含义并不是征服大海,恰是诉说对这片“祖宗海”的深情尊重。老一辈渔民的出海仪式,总是引起村民围观的大事,如果正好赶上《更路簿》的交接,可以说,他们见证了一个时代。将《更路簿》交给下一代掌舵人,是一种庄严的仪式:接过《更路簿》,除了接过那艘承载了全家人生计的渔船,还有全船人的生命。

  1968年,潭门渔民陈在清33岁。那年他和父亲出海回到潭门后,年近六旬的父亲郑重地将一本一指多厚的祖传手抄本《更路簿》交给他,叮嘱他一定要按照《更路簿》上的要求行船,更要保管好,这本残破不堪的小本子,是闯海人赖以生存的秘籍。

  1973年农历十月,陈在清的船行驶到永乐群岛附近的海域作业时,海水的颜色开始出现浑浊,《更路簿》和父亲判断风暴的经验,再加上对日落的观测,他判断风暴很快就会到来。就在此时,收音机里传来了风暴将至的预报,陈在清已经将船发动,开至琛航岛避风浪。刚进港不久,强劲的风暴就袭来,凭着经验和科技的结合,陈在清躲过一劫。

  “自大潭过东海,用乾撰驶到十二更,便半转回乾撰巳亥,约有十五更。”这段文字,是《更路簿》上的一段文字,对外人来讲,犹如天书,可对世世代代在南海深耕的渔民来说,这是他们的航海经,承载着祖辈们义无反顾的开拓精神,昭示着中国领土,传递着对“祖宗海”特有的深情。

  4 多方投入保护传承《更路簿》 通往南海之路不容中断

  如今,随着卫星导航系统、航海地图和天气预报系统整体装备了渔船,《更路簿》这一古老航海经与现代渔民渐行渐远。可那背后承载的历史从未间断,对《更路簿》的传承与保护,也从未间断。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将《更路簿》纳入国家重大专项课题”的建议,引发代表委员们广泛关注和强烈共鸣,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更是现场表示支持。

  与此同时,为抢救濒临消逝的南海文化遗存,响应代表委员呼声,3月6日,海南日报社宣布,出资100万元人民币建立南海《更路簿》保护基金,保护的内容涉及多个领域和方面。其中包括:对《更路簿》开展抢救性发掘和研究、采集样本运用现代科技进行数字多媒体化收录保护、对现有文化遗存汇集成专著出版发行、对《更路簿》现存传承人给予保护性资金帮助、开设专家课堂传播《更路簿》文化等等。

  作为中国最南端的211大学,海南大学也积极投入到了保护《更路簿》的第一线。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表示,由校科研处和计划财务处负责安排和落实经费80万元,用于对“南海《更路簿》抢救性发掘、整理和研究”项目。此外,为了加强科研力量,该校还打算高薪聘请其他专家参与到该项工作中来,“能为保护《更路簿》史料做的,我们都会尽力去做。”

  “《更路簿》是海南渔民世代耕耘、守护南海的历史见证,也是我国对南海诸岛及其海域拥有主权的铁证。”有专家表示,发起对《更路簿》的搜集保护和挖掘研究,有着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因为,通往南海的道路永远不容中断,对南海的深情永远不容割裂。

责任编辑:韩慧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社会

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