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8日  星期四
  您当前的位置 : 南海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动态
字号:

我国首次获得万米海底样品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孙乐琪 时间:2016-08-23 16:38:20

  今天上午,中国科学院发布了我国首次深渊科考的重大成果。8月12日,中国4500米载人潜水器及万米深潜作业的工作母船――“探索一号”科考船结束TS01-01航次,首航凯旋。在6月22日至8月12日期间,“探索一号”船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开展了我国第一次综合性万米深渊科考活动,航次历时52天,其中作业37天,共执行作业任务84项。

  填补我国万米海底数据空白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介绍,本航次是我国在万米深海进行的第一次深潜科考尝试,是为实现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部署的万米载人/无人深潜科技目标所做的先期努力,为最终全面实现我国的万米深潜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它的成功缩短了我国与美、日、英等世界海斗深渊科考先驱国家在万米科考能力上的差距,标志了我国的深潜科考开始进入万米时代。

  本航次取得的成果,表明了万米深海已不再是我国海洋科技界的禁区,这是继蛟龙号7000米海试成功后又一个海洋科技的里程碑。此次航次所获得的深度序列完整的原位探测数据及水体、沉积物和大生物样本,填补了我国长期以来无法获得超大深度特别是万米海底数据和样品的空白,这将极大地促进我国深海深渊科学研究的发展,并有效推动我国海斗深渊科学研究体系的建立。这些宝贵的数据和部分样品将向相关研究领域的科学家开放。

  获得三大国际科研突破

  这次万米深渊科考,获得了三项重大国际性科研突破:

  单次获取大量海底水样:在万米深度,“原位实验”号深渊升降器(Elevator)搭载实验装置,在海底成功进行了深渊底部氮循环的原位培养实验,“天涯”号深渊着陆器(Lander)单次获取大量海底水样(>100升),这在国际同等或类似装备上都无先例。

  成功获得完整地震剖面:使用国产海底地震仪(OBS)首次在挑战者深渊西部开展主动源人工地震勘探,成功获得一条完整地震剖面。

  获得了9150米水深箱式沉积物样品:利用船载绞车系统和沉积物采样设备,获得了9150米水深的箱式沉积物样品,创造了同类型深海装备作业深度的新纪录。

  创造我国十大科研成果

  创造我国无人潜水器最大作业深度纪录:我国自主研制的“海斗”号无人潜水器,成功进行了一次8000米级、两次9000米级和两次万米级下潜应用,最大潜深达10767米。“海斗”号成为我国首台下潜深度超过万米并进行科考应用的无人自主潜水器,使我国成为继日、美两国之后第三个拥有研制万米级无人潜水器能力的国家。

  水下滑翔机下潜深度破纪录:我国自主研制的水下滑翔机下潜深度达到5751米,接近目前国际上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6000米),创下了我国水下滑翔机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

  采集大于7.7级天然地震信号:国产海底地震仪(OBS)工作深度首次突破7000米。航次共投放了9台OBS,仪器回收率100%,最大工作深度达7731米,刷新了国产地震仪工作水深的新纪录。地震仪记录数据完整,采集到了自1900年以来第三次发生在马里亚纳海沟的大于7.7级的天然地震信号。

  海底停留作业超12小时:我国自主研制的“海角”号和“天涯”号深渊着陆器、“原位实验”号深渊升降器共进行17次大深度下潜,其中“天涯”和“原位实验”号三次突破万米深度,最大深度达10935米,在海底停留作业皆超过12小时。

  具备6500米以深海洋常规探测作业能力:“探索一号”船作为我国4500米和万米载人/无人潜水器母船以及综合性海斗深渊科考作业平台,具备了6500米以深海洋的常规探测作业以及支撑万米深潜科考作业的能力。

  获得我国第一批万米温盐深剖面数据:利用“海斗”号无人潜水器成功获得了2条9000米级(9827米和9740米)和2条万米级(10310米和10767米)水柱的温盐深剖面数据。

  首次获得万米水深大生物样品:通过深渊着陆器和升降器共进行了13个潜次的大生物诱捕实验,获取2000余个大生物样品,包括钩虾、深渊专属的狮子鱼以及未知物种。这是我国首次获得具有深渊专属特性的狮子鱼以及万米水深的大生物样品。

  获得深度序列完整海底沉积物样本:成功获得了深度序列完整的海底沉积物样本,从7000米、8000米、9000米到最大水深10822米,为研究深渊沉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深渊早期成岩活动、化能生命与地质活动内在联系等重大科学问题创造了条件。

  获得万米级的马里亚纳海沟水样:成功获得了深度序列完整的马里亚纳海沟水样,包括7000米、8000米、9000米和万米级水样,最大采样深度达10900米,为揭示深渊水体生态环境演变、深渊物质循环以及极端高压微生物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研究样本。

  水体微生物收集最大深度近8000米:完成了近10个站位的原位水体微生物收集工作,采样实验的最大深度达7850米,单次过滤水样体积达150升,为揭示深渊微生物群落结构、代谢途径和环境适应机制提供了珍贵的研究样本。

  本报记者 孙乐琪

 
责任编辑:甘晨卉
南海网24小时新闻报料热线966123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南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南海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热度点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