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儋耳 古郡文风

  西部文化游

  -本报记者易宗平

  到儋州旅游,就踏上了人文的厚土。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始设“儋耳郡”。在传承千年的厚重积淀下,儋州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有302处,东坡书院内陈列着苏东坡的100多幅书稿墨迹和文物史料。

  近年来,儋州连续获评为全国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彰显无穷的文化魅力。

  书院文化启蒙文化教育兴

  东坡书院不仅是儋州文化的标杆,也是海南文化的一面旗帜。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居儋时,在《儋耳山》一诗中写道:“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余。”东坡先生培养了海南首个进士符确,使得“琼之有士始于儋”。

  据介绍,苏轼居儋期间,著述不倦,写下200多篇诗文。士民载酒问字,从游讲学,问奇请益,“当是时,人皆化之”。琼崖名士多慕名而来,拜师求学。苏轼与弟子们颂诗读经,一时间,西南部地区“书声不断,弦歌四起”。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刘祺子指出:“东坡先生及其诗作,是重要的国粹和文化瑰宝。到儋州东坡书院一游,绝对让人收获颇丰。”

  除了东坡书院,儋州中和镇还有一所丽泽书院。这是明代进士、给事中许子伟最先捐建的。

  明朝万历十七年,许子伟出资购买一块坡地,在当地许多热心人的参与下共同建起古儋义学。清康熙三十九年进行重修,改名“丽泽堂”;清道光八年再次重建,改名为“丽泽书院”。

  清朝时期的琼山进士郑天章,曾为丽泽书院撰写了一副门联:“丽景绕山川肇启文风常仰许,泽人从学校广增声价共瞻韩。”将书院名字“丽”“泽”与捐建人“许”“韩”(许子伟、韩祜)包含在内。

  民歌文化弦歌四起韵味浓

  素有“诗乡歌海”美誉的儋州,调声、山歌可谓当地的民俗双璧。

  儋州调声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感情热烈,被誉为“南国艺苑奇葩”,主要特色是男女集体对唱,歌舞一体。2006年5月20日,儋州调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儋州山歌不亚于唐诗”,这是郭沫若的高度评价。

  海南省乡土文化研究会会长、儋州调声山歌暨民间艺术协会名誉会长羊中兴表示,儋州山歌的诗情画意与唐诗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有一首儋州山歌:“水本与月共一片,水在江河月在天。秋月影照清江水,不真月共水同眠。”唐朝李治曾写过一首诗:“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这两者的意境确有一比。

  “儋州山歌真是把人间的喜怒哀乐都唱绝了。”羊中兴感慨地说,儋州山歌具有形象生动、精彩迷人的语言,深刻隽永的哲理性,抑扬顿挫的优美韵律开阔意境和大胆想象。

  盐田文化峨蔓盐田越千古

  洋浦千年古盐田的广阔场景让许多游客为之震撼。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儋州也有非常著名的盐田——峨蔓古盐田。

  《琼州府志》载,“古时峨蔓属义伦县管辖,唐代容琼、宁远、义伦县各有盐场。”往事越千年。据史载,至少从宋代开始,儋州峨蔓盐田就已发轫。

  峨蔓古盐田有“六大古韵”:一是古卤池。盐的繁体字为“鹽”,其中的“卤”是制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序;二是古盐槽,共有7500多个,在全省最多;三是古盐房,现存近40栋,全由火山岩石砌筑而成;四是古道,用火山岩石铺砌而成,现已出现风化的小孔,岁月的沧桑可见一斑;五是古塔,包括细沙灯塔和风水塔;六是古盐神,有一尊巨石,状似人形,被村民奉为盐神。据介绍,过去的盐丁们挑着盐经过此地时,都要放下担子祭拜盐神,以求得到庇佑。

  “峨蔓盐田经过上千年的演变,总面积超过920亩,位居全省之首,比洋浦盐田还多出170亩。”儋州市博物馆馆长张林彬说。

责任编辑:甘晨卉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社会

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