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毛泽东“最得意之作”

  面对国民党40万大军围追堵截,红军运动战中成功杀出包围圈

  四渡赤水:毛泽东“最得意之作”

  贵州茅台镇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本报特派记者陈元才摄

  海南日报特派记者苏庆明

  兵者,诡道也。

  如果要问红军长征最经典的成功战例是什么,四渡赤水几乎会毫无悬念地当选。

  虚虚实实,声东击西,调虎离山,金蝉脱壳……这些蕴含着中国军事智慧的作战元素,在四渡赤水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令人击节赞叹!

  “10个人围着你,你却能跑出来!”遵义会议纪念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张小灵如是说。

  面对国民党40万大军的围追堵截,湘江战役后仅剩下3万多人的红军却能牵着敌人的鼻子走,转战千里,成功杀出了包围圈,成就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

  青杠坡战斗催生一渡赤水

  四渡赤水,原本不在党中央、毛泽东计划之内,甚至第一次也不是。

  从地图上看,在贵州西北边境,赤水河自南向北流经茅台、二郎滩、太平渡、土城等地。河的北部即是横亘的长江,西边即是四川、云南边境,东南方向是遵义、贵阳。

  土城县,是红军一渡赤水之地。1935年1月28日,在当地青杠坡,红军遭遇了一场恶战。青杠坡战斗遗址纪念馆讲解员高红芳告诉我们,国民党军一度逼进,距毛主席坐镇的指挥所仅几十米!

  原来,在遵义重整旗鼓后,红军计划北上拿下土城等地,再北渡长江,一举摆脱敌人追剿。但由于对敌军兵力、地形等估计判断有误,在青杠坡受阻,国共双方伤亡都很大。

  一渡赤水由此而生。为避开强敌,红军采取迂回前进之策,于1月29日凌晨从土城向西渡过赤水,进至川南的叙永、古蔺地区,再寻机北渡长江。

  国民党派重兵防守川黔边境并封锁长江。“这时候,毛主席判断蒋军主力大部被红军吸引至此,黔北出现兵力空虚,红军可以出其不意打回去。”高红芳说,红军随即放弃渡江,于2月中下旬在二郎滩、太平渡东渡赤水回到贵州,打响遵义战役,重占娄山关、遵义等地,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一个月内两渡赤水,红军来了个“折返跑”。张小灵说,这充分反映了毛主席战术的机动灵活。

  值得一提的是,在青杠坡战斗最困难的时刻,毛主席决定让红军干部团也参战,而海南籍干部周士第就在干部团的“上干队”中冲杀。

  声东击西跳出包围圈

  如果说一、二渡赤水还是被动“随机应变”的话,那么三、四渡赤水,则完全是主动让敌人绕圈子。从精彩角度讲,前面两渡只是“开胃菜”,好戏在后头。

  遵义战役后,红军几次寻求机动,准备打击国民党军,敌却小心防守。为争取主动,1935年3月中旬,红军强打鲁班场,牵制敌军,又西进北上,于16日至17日由茅台镇三渡赤水河,再次向川南古蔺、叙永前进,摆出北渡长江的姿态。

  红军此举成功地将国民党主力引向赤水以西地区。蒋介石料红军又将北渡长江,急令在川黔滇边修筑碉堡,周浑元、吴奇伟两纵队由东向西追剿。

  “但实际上,红军的举动不过是个幌子,摆出过江姿态的只是小部分兵力,大部分主力则在深山老林进行秘密行动。”高红芳说,红军成功迷惑敌人后,迅即又在太平渡、二郎渡四渡赤水,再次向东重返国民党兵力空虚的黔北,威逼贵阳。

  “蒋介石非常焦急,立即从云南调兵奔赴贵阳,不料,这又中了毛主席设下的圈套。”高红芳说,正当国民党滇军东调施援时,红军却越过湘黔公路向西疾进,直插云南进入昆明,渡过金沙江,最终跳出敌人包围圈。

  红军三、四渡赤水的战果,完全在毛泽东的计划之内。刘伯承在《回顾长征》一文中记叙,在部署第三次渡过赤水前,“毛主席就曾说:‘只要能将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他早已构思把滇军调至贵州腹地,绕个大圈子把红军带出敌人大包围套小包围的绝境!

  毛主席自评:

  “平生最得意之作”

  四渡赤水,后来引发无数兵家品评。

  在张小灵看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虚实相生正是毛主席的高明之处。而这也体现了他后来在《实践论》《矛盾论》中: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渡赤水,是毛泽东经遵义会议取得党的实际领导权和军事指挥权后的一次精彩表演,也终于令全党全军衷心折服。

  事实上,在此之前甚至在四渡赤水过程中,他的军事指挥才华没有得到别人完全信服。例如,在三渡赤水前,面对敌军重兵向遵义、打鼓新场等地压来,在中革军委会议上,所有人都反对他避开敌人,“到四川绕一圈”的主张,坚持要攻打打鼓新场。正是他坚持己见,并征得周恩来的支持,才避免了红军陷入覆亡的境地。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参观遵义会议纪念馆时曾赞叹:“毛主席用兵如神!真是运动战的典范。”

  1960年毛主席会见英国二战名帅蒙哥马利时,后者对他指挥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表示叹服。毛主席却说,“四渡赤水才是我平生最得意之作!”(本报贵州土城9月27日电)

  长征地今昔

  那“酒”说不尽的红军情缘

  -本报特派记者计思佳

  车刚刚驶入贵州茅台镇,司机打开车窗,一股浓郁的酒香就扑鼻而来,“酒都”的名称果然名不虚传。

  茅台因盛产白酒而闻名世界,但许多人不知道,这座千年古镇和长征中的红军留下了如茅台酒一样回味悠长的故事。

  1935年2月中旬,红军第二次渡过赤水河,出其不意地又向遵义方向挺进,28日,再次攻占遵义城。蒋介石闻讯,企图围歼红军于遵义。3月15日,红军进占仁怀县,17日从茅台镇第三次渡过赤水河。

  红军到了茅台镇后,高度重视对茅台酒业的保护。在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记者看到一面石墙上刻着当年红军总政治部发布的《关于保护茅台酒的通知》:

  “民族工商业应该鼓励发展,属于我军保护范围。私营企业酿制的茅台老酒,酒好质佳,一举夺得国际巴拿马金奖,为国人争光。我军只能在酒厂公买公卖,对酒灶、酒窖、酒坛、酒甑、酒瓶等一切设备,均应加以保护,不得损坏。望我军将士切切遵照。”

  当地人说,因红军严守纪律,坚持公平买卖,得到了茅台镇人民的认可和欢迎。

  绵柔甘甜的茅台酒同样受到了红军的欢迎,肖劲光、杨成武等将领,后来都在回忆录中详细描写了品尝茅台酒的感受。

  当地还收录了诸多将领、红军卫生员关于茅台酒功效的记录:茅台酒不仅口感好,还有舒筋活血、强身健体的功效。当年很多战士到了茅台镇后,就用茅台酒疗伤、擦脚解乏。

  邓颖超后来回忆:“路经茅台,周总理告诉大家,我们不是来喝茅台酒,而是利用茅台酒疗伤(那时茅台酒最高度数有72度)。于是所有茅台酒都用来代替红药水紫药水给士兵擦伤口……红军能顺利到达延安,茅台酒立了很大的功劳。”

  (本报贵州茅台9月27日电)

  长征印记

  贵州习水县土城镇有座女红军纪念馆

  长征路上,“雪莲花”盛放

  -本报特派记者计思佳

  万里长征,对许多红军战士来说是极限的挑战。而对于女红军来说,长征中她们需要面对的苦难,比男红军要多许多。

  在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的古街上,很多老房子的门楣上都挂着“红军住处”的牌子。当地人说,1935年红军路过此地时,女红军们集中住在这条临近河流的古街,因此被老百姓称为“女红军街”。街上还建起了女红军纪念馆,里面展示了长征途中具有代表性的45位女红军的感人故事。

  指着墙上谢飞的照片,纪念馆讲解员高红芳说:“谢飞是海南文昌人,是一位很漂亮、很有气质的女红军。每次有海南的游客来参观,看到她的照片都非常骄傲。”

  高红芳告诉记者,一位如此美丽的女性,在长征中却有过粪中觅食的辛酸经历。“部队进入藏区的时候,粮食奇缺,谢飞等人为了帮大家筹粮食,发现牛圈里有牲口没有消化的麦子,就走进牛圈,把牲畜的干粪捣碎,捡出麦子,最后用河水搓洗干净再做成饭吃。”

  长征途中,还有一位很特别的女红军,名叫杨厚珍,她比其他女红军走路更费劲——因为裹脚,她有一双“三寸金莲”。从江西走到陕北,她惊人地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高红芳介绍说,因为生活条件艰苦,女红军钟月林的皮肤被虱子咬烂了,她按照贺子珍说的方法,把衣服放到大锅里煮,锅里顿时浮起一片虱子。

  “现在的年轻女孩爱玩自拍,晒美食,而这些女红军,当年在一起玩抓虱子比赛苦中作乐……”高红芳感慨地说。

  临别前,高红芳告诉记者,在纪念馆当了几年讲解员,每天向游客们讲述这些女红军的故事,她自己也被深深感动。“我早已递交了入党申请书,9月26日就开始参加培训了。” (本报贵州土城9月27日电)

  琼文多地高举红旗打击反动势力

  长征时期的琼崖革命

  -本报记者陈蔚林

  实习生陈卓斌

  1933年6月,夏季的琼崖烈日当空,酷热难当,但在琼文地区的山坡和密林里,依然不时闪现着中共党员们忙碌的身影,红军排长陈英就是其中之一。此时他和吴伯区奉冯白驹之命,正埋伏在云龙乡云龙上村敌保兵的据点炮楼周围准备突袭。

  随着保管枪支的郭元茂被坡上村的中共党员邀去打猎,炮楼中只剩下一名敌保兵。陈英和吴伯区冲上前拔枪射击,保兵当即毙命。二人缴获短枪2支,炮楼中的其余步枪也被他们卸下扳机,成为废铁。

  此时,虽然琼文地区与国民党琼崖当局的政治、军事中心海口和府城直接接壤,斗争环境非常险恶。但中共琼崖党政干部和红军战士秉承着冯白驹提出的“山不藏人人藏人”的理念,在敌人的层层搜捕和疯狂剿杀下,潜入各个乡镇村庄联系群众,发展革命武装,为重新打开革命新局面做着不懈努力。

  至1934年,琼文地区已先后恢复和建立了一批区委和乡党支部。

  此外,根据特委临时会议的精神,红军在发展琼文地区各地党组织的同时,也不断打响武装斗争的枪声,使得许多失散的革命人员纷纷闻讯回归。

  随着战斗力逐渐充实,群众基础更加稳固,琼崖红军在打击反动势力方面更是如鱼得水。

  1934年夏,冯白驹指示陈英带领一个游击小组到灵山墟打死一名反动地主分子,缴获驳壳枪1支;同年端阳节,陈英按照冯白驹的指示,处决革命败类陈继胜;7月,红军干部、文南区委委员林茂松与王月波化装成牧牛农民,在岭脚墟途中埋伏,将曾经带领乡丁杀害共产党员的国民党岭脚乡乡长黄赞仕击毙,缴获驳壳枪1支……

  正是由于各地共产党员和红军战士在琼崖特委的领导下,不断联系群众发展党组织,同时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方式打击敌人,才逐步变被动为主动,推动革命形势蓬勃发展走向高潮。人民群众看到红旗重新飘扬,也对革命更有信心,不断要求入伍参加红军,琼文地区革命局面也逐步打开。

  (本报海口9月27日讯)

责任编辑:陈虹羽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时政

权威报道一网打尽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