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文昌村老板资助乡亲盖楼房 每户送1-3万元材料

点击进入专题

  拆危房建楼房,临高县文昌村呈现新面貌

  老板返乡资助 希望乡亲过上好日子

拆危房建楼房,工地上一片忙碌景象

  走进临高县文新村下辖的文昌村,这里一派热火朝天的场景。搅拌机的轰鸣声、建筑工人的喊叫声,挖掘机挖土时撞击的“嘭嘭嘭”声,房屋地基上有几位村民正指挥着工人施工。虽然村民脸上布满汗水,但幸福的表情洋溢在脸上。“其实文昌村的新面貌和村民思想的转变离不开一个人的努力。”文新村村委会副书记王学精称。□南国都市报记者 梁振文 实习生 符昌晶 文/图

  A

  曾经遍布泥瓦房 如今积极响应改造计划

  “在临高,贫困户改造危房可获得政府补贴6.5万元。可是有些贫困户目前仍持有观望态度,试图继续等待、观望。”文新村村委会副书记王学精介绍道,与其他村不同,文昌村的村民都积极改造自家危房。

  夕阳下,文昌村的贫困户王建才一家在自建的宅基地上忙碌着,新房钢筋水泥的地基看起来很牢固。“我家以前是祖传的瓦房,都已经有百年历史了。一遇到下雨、刮台风家里就严重漏水。”王建才指着堆放在一旁的木料说道。顺着他的指引,记者看到地基旁堆放的木料上布满灰尘,几根屋梁已经被蛀虫腐蚀严重,上面密布小孔。

百年历史的低矮瓦房

  曾经,文昌村里,已有上百年历史的瓦房一遇到下雨天,便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以前不是没有想过盖新房,是经济能力无法负担起来。”王建才无奈地告诉记者,家里都是靠自己种水稻和蔬菜来维持家庭支出,根本没有余钱来建新房,只能靠修修补补老房子来凑合过日子。

  “今年我一听到村里有危房改造计划,政府还补贴6.5万元的时候,我就第一个报名给村委会了。”王建才黝黑的脸庞上洋溢着开心的笑意。除了政府的补贴,王建才还向了亲戚朋友借了3万元。“以后再慢慢想办法还,毕竟脱贫不能全靠政府。”

  “说起来你们可能不信,当时全村没有一栋楼房,全部是泥瓦房。”王学精指着村里有年头的瓦房感慨地说,文昌村村民收入全靠农业,遇到灾害天气全年努力就白费只能等政府救济。运气好的即使顺利到年底,微薄的收入也仅是维持家庭生计供养孩子读书,根本没有能力建房。“看到其他村的村民盖房,整个村改造建美丽乡村,我们只能羡慕干瞪眼。”

  B 拆危房建楼房 共创美丽乡村

  如今,村头里在建设着的宅基地或建好的二三层小楼,无不展现着蓬勃的朝气。

  “文昌村一共有46户家庭,我们打算改造31户危房,目前已经有23户家庭的危房已经拆除好并打好地基了,就差8户人家的危房还没拆除而已。”王学精一脸自豪地告诉记者。

  “一个家庭的年平均收入才3000多元左右,这让想要改造危房的家庭也有心无力呀!如今好了,政府拨付近百万元左右的资金来推进整村的危房改造计划。”王学精说道,村子里是按照统一标准来建房的,每一户家庭建房面积是92平方米;而4户贫困户和13户巩固提升户改造危房会分别获得6.5万元的政府补贴,非贫困户家庭危房的改造则获得1.8万元的补贴。

  “我丈夫前年去世的时候,家里住着的还是祖传的老屋。而我还要供养三个女儿上学,最大的女儿上高中,最小的孩子才上幼儿园,家里每天的用度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可是我外出打零工,平均一天才有50元左右的收入。尽管每个月还有800元的低保补贴,但是对盖新房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文昌村的贫困户刘丕全感慨地说道,凭借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盖上新房的。

  “改造危房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补贴、王跃达资助了1万元的红砖。虽然仍有缺口,但村委会和村民都会慷慨解囊帮助她。”王学精表示,我们之前参观过道德村,也希望能够像道德村一样可以成为美丽乡村。

  王学精称,因为村里群众基础比较好,大家也积极配合村委会工作。当然村民观念的改变,以及家乡新面貌的改变这一切离不开一个人的努力,这个人正是文昌村外出私营企业老板——王跃达。

  C 老板事业有成 回乡助村民脱贫

  提起王跃达,无论是村民还是村委会干部,都齐口称赞,竖大拇指。在他们心里,王跃达就像自家人一样,“吃水不忘挖井人”用来形容他最合适不过。

  “他每次回家乡的时候都会给五保户红包。”文新村村委会委员陈国科称赞说,他在外面事业有成,但仍旧念念不忘家乡人。每次回家,都会去看望村里的五保户,并送上慰问品,还有现金红包,力所能及的解决这些村民的困难。尤其是这几年,村里修路、安装路灯、建文化小广场、翻修土地,他也先后捐了40多万。平时王跃达也会和村干部联系,村里有困难需要帮助,他会第一时间通过村民小组的财务卡拨付资助款。

  由于文昌村长期摘不掉贫困的帽子,村民思想老化固步自封,不愿意去改变,就想坐等靠,期盼政府帮助。“他经常做村民的思想工作,还自掏腰包为村里解决了不少的事情;他还鼓励乡亲们利用好惠民政策,抓紧机会盖新房,改善村庄环境。”王学精说,为了鼓励乡亲们加快危房改造,今年中秋的时候,王跃达还特地回家乡宴请全村男女老少。

  “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为什么不积极抓住机会呢?”……当天王跃达所说的话至今在乡亲们的耳边回荡着。王跃达还承诺,家庭经济困难但积极改造危房的,他给予每户家庭1万至3万元的红砖、水泥、沙子等建筑材料作为帮助。

  “他对村里的贡献还有很多!全村人对他都心怀感激。”文昌村村民小组长王庆广说,每年,村里有孩子考上大学,王跃达还会回村给每个孩子1500元的奖励,鼓励尊师重教,倡导文明新风。

  心愿:

  “我希望家乡有一天能改变!”

  记者电话采访王跃达时被告知他正在出差。王跃达告诉记者,临高是贫困县,文昌村村民穷怕了,穷麻木了。自己现在外出闯荡,事业上了一个台阶。每次回家看到村容村貌几十年未曾改变,心里总是感觉非常苦涩。

  “我特别希望有一天家乡能够改变,希望所有的父老乡亲能够通过各自的努力过上好日子!”王跃达说,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让村民观念解放。

  “村里教育氛围很浓,但贫困家庭受制于经济问题让不少学子梦碎。”王跃达说,下一步他准备出资200万元创办一个助学金,帮文新村众多贫困学子圆梦,也希望他们将来学有所成,回馈家乡。

  据了解,在政府部门和像王跃达一样外出人员的大力支持下,文新村正计划利用两个田洋发展常年瓜菜基地,规划建设农业产业园和探索发展乡村旅游,拓宽村民收入来源。

责任编辑:韩慧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社会

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